APP下载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解析

2014-03-11朱景坤

关键词:马修惩罚人性化

朱景坤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在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男生寄宿学校内发生的教育故事。影片场景很小,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师生关系,但富于张力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真实细腻的情节描写,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却暖暖地诠释着教育的意蕴,让人忍不住为充满人性的教育所感动。不管隐喻也好,直白也罢,影片都在试图告诉人们:人性化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谓“人性化”,是指价值理念上的“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即是把学生看作是有情感和理性的人、处于社会中有自主能动性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或者某种类似于机器或动物的“物”,更不是他人追逐功利、实现自身价值的“道具”。我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理念,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打破话语霸权下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实,呼唤人性化,重视人性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部电影关于人性化教育的深刻意蕴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无疑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人性化教育的表现

1.突出学生主体

对于教育而言,“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1]。”学生应是以“人性”方式展现、高度主体性的人,而不是以“物性”展现或“工具化”的人。因此,教育的展开应当以“人”为旨归,任何的偏离都是对教育的误读和异化。由于教师是“先在”,教育中事实上存在着“主导方”和“受导方”,但“教育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它心理素质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以及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2]。也就是说,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片中,马修老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沟通与协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唱歌跑调的古尔班当乐谱架,让不会唱歌的佩皮诺当助理,负责“拿指挥棒”和“放指挥棒”,即使不唱歌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对主体的准确定位,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这种教育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2.尊重学生个性

希腊神话中有个“普洛克斯忒之床”的故事:恶魔普洛克斯忒有一张床,人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头砍去脚,短的就拉长,以便让其符合床的标准。结果被他丈量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一命呜呼。所谓理性化、标准化的教育正是一张抹杀个性和创造力的“普洛克斯忒之床”,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追求统一性和共性的裁剪中失去了在学校想象空间里作为真实个人的个性存在,而成为物化的人,成为工具的人,成为失去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其实,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充满个性差异,人性化的教育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3]55。这就要求教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教育环境和管理手段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质、天赋,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不仅要考虑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的差异。马修相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在组建合唱团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尊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促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最终让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没让一个孩子出局。

3.施予学生宽容

“学生在很多时候犯错误,常常并无清醒的自我意识,事后往往是成人赋予其所谓的目的而纠缠不放,从而把孩子逼向教育的反面。”[4]因此,教育不是当头棒喝,而是带着理解和宽容善待学生的失败和过失。宽容是教育爱的体现,“宽容学生,并把爱融汇进教育情境、教育过程、教育智慧、教育技艺中,使学生发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积极变化,这才是教师的爱和教育的爱。”[5]马修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并能够具体化为对学生的宽容。影片中经常出现马修老师为学生打“掩护”的场景:有着极高音乐天分的皮埃尔,虽有“天使一般的声音”,但性格冷漠、叛逆,对于他的误解和挑衅,马修老师多次施予宽容,还让他担任合唱团的领唱,并推荐他去里昂音乐学院,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古尔班为了圆自己驾驶热气球的梦想而偷走学校20万法郎,马修老师知悉原因后,并没有向严酷的校长告发,而是耐心教育,不计前嫌地帮他把钱还给了学校。这些充分表现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犯错误的理解和宽容,希望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的善良和仁慈。这种基于教育爱的宽容换来学生对他的信任和敬重,在他黯然离开时从窗户伴着熟悉的歌声飘飞的签名纸飞机和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4.彰显教育人性

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面对一群着实令人伤脑筋的“问题少年”,严厉的惩罚似乎也是“情理之事”。然而马修却始终怀着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为——反应”惩罚制度深恶痛绝,以其极大的耐心与宽容,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来感化他们。墨水洒在他的头上,他不为所动淡然处之;校长的批评责备、同事的冷嘲热讽、学生的叛逆挑衅,他都坦然面对不言放弃;白天悉心教唱,晚上用心谱曲,……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他用“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的忠诚信念,用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的一片苦心,不懈追求人性教育的真谛。充满爱的人性教育是神奇的,它润物无声般地溶化着孩子们心中的冰山,驱散了孩子们心中的乌云。也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快乐、尊严和希望;马修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之美也感染了周围的同事——古板的数学老师、严厉的体育老师、甚至还有那个可恶的校长,使他们重拾教育人性关爱的一面。可见,“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方法和手段,也不是分数和奖章,而是能促进孩子成为‘人’的真爱,教育的全部责任就是彰显人性的光辉。”[1]只有人性的人才能施以人性的教育,只有人性的教育也才能培养人性的人。

二、人性化教育的实现

品味电影细节、体会教育真谛,成功的教育需要爱。对于常人而言,大家也并不缺少爱,但关键是如何让教育爱成功地表述。换言之,教育之爱需要科学的施予、艺术的挥洒。

1.合理性惩罚教育

教育需要爱,但不是溺爱和无原则之爱。面对学生的过失和过错,恰当的惩罚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6]。真正的教育惩罚注重教育性,是出于对受教育者的关爱和期待,是“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举措”[7],它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使受教育者认识并心悦诚服地改正过失。马修老师非常艺术地运用惩罚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如盖贺克在马桑大叔的门上安装了伤人的设置,并致使马桑大叔眼睛受伤。被马修老师发现后,罚他课后去医院照料受伤的马桑大叔,在共情式的体验中去感悟,马桑大叔眼伤后的痛苦和他内心的善良深深地感染了盖贺克:对伤害了他人感到十分内疚、悔恨不已。皮埃尔从楼上向马修身上泼墨水,他则使用了最厉害的“心罚”——停止了皮埃尔在合唱团中的领唱,而在公爵夫人观看合唱团演出时又出乎意料地让他领唱。这种故意冷落和事后的谅解,使皮埃尔受到巨大的震动,使他懂得了感激。正是恰当的惩罚教育使学生从被动的承受伤害,转变为积极的改错行动,学校的精神面貌一度焕然一新。

现在的学校过度强调以正面引导和赏识教育,让人误以为惩罚教育是不恰当的。其实,惩罚是真正理性教育所必须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我们出生以后就必须面对各种‘惩罚’,我们既在‘奖励’中也在‘惩罚’中成长和成人。没有‘惩罚’我们甚至无法确认‘奖励’的意义和价值,更无法体验‘奖励’的喜悦和感恩”[5],正是惩罚让人在反思中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马修老师的教育惩罚告诉我们,合理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关键是对生命的关照还是对生命的遏制。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本身内涵着教育性,能够起到震慑人心、自我警醒的教育目的,使人逐步认识到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从而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

2.情感性对话教育

人性化教育,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更多地运用“对话”而不是“命令”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创造和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则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该片中有大量富有张力、情感细腻的师生对话场景,非常有效,也特别发人深省。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马修老师不厌其烦地与其就事不就人地进行“谈判”,设身处地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并积极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供学生选择。正是这种充满个性的对话,展示了马修老师的人格魄力,教育的艺术以及对学生的宽容与仁慈。

对话教育是师生通过语言,以平等的方式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交换思想和观念,建构新思想、形成新结论的教育过程。对话教育影响着学生准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言行,指引着个人未来的展望和行动。可以把对话教育理解为特定场域下一种“面对面”教育,理解为不断修正和增强言行合理、合目的性的教育过程。另外,对话教育还是一种探索真理、寻求真知与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3]12马修的“对话教育”之所以令学生信服,是因为真理使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

3.陶冶性艺术教育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在美的环境陶冶下,人的情感、道德、信念和意志受到润物无声般的影响,从而心灵得到净化,冲动得到节制,行为得到优化。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本身即为一种引导孩子接受教育的手段,一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和成长的形式。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些都强调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影片中,马修老师通过组织合唱团的活动,用音乐传达的爱感化了这些处于黑暗和低谷中的问题孩子。正是在音乐的沐浴和感召下,堕落彷徨的孩子们走出精神的“沼泽”,迷茫失意的音乐家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就连顽固苛刻的哈桑校长,都站在椅子上玩起了扔纸飞机,和同学们一起踢球。这时,音乐已不再是单纯的音符,而是爱、宽容、理解、希望和力量,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修养,使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各门艺术学科都有其开设的价值,都内涵着艺术教育独有的美育功能。每一位艺术教师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教学中都可以成为一名像马修一样受到学生爱戴和喜欢的学生导师——通过自身精彩的学科教学,使学生获得文明、高雅和尊严。如果说该影片是以音乐开启被社会遗弃问题儿童心灵之窗和梦想的成功案例,那么其他的艺术学科同样可以化善为美成为开启儿童心灵之锁的密钥。

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也正如《放牛班的春天》扉页所言,“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8]。学校天然是由爱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与其他任何组织相比,学校的情感联系更为强烈。教育爱浸润的人性化教育就是载歌载舞的水,就是天籁之音充盈的蓝天。

[1]许昌良.让生命在场——与《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2008(6):59-62.

[2]王伟.《放牛班的春天》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J].电影文学,2011(23):166-167.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郭爱芳.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39-141.

[5]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4):14-24.

[6][苏联]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55.

[7]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11-18.

[8]骆昆鸿.放牛班的春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扉页.

猜你喜欢

马修惩罚人性化
生日谜语
神的惩罚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Jokes笑话
人性化
惩罚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马修曾迷上摄影
马修曾迷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