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导师与研究生情感共同体的构建

2014-03-11武永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感情导师共同体

武永江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教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研究生教育特有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使得教育情境更是一个感情场所,充满着强烈的感情体验,并以一种潜在的方式,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教育过程,干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并影响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人成长。

一、情感共同体的基本涵义

大学是思想并兴的地方,充满了思考,而思考是一种没有身份、没有统一的共有的过程。大学应该成为自由、理性讨论的潜在典范,一个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场所。

1.共同体关系

大学是一个共享思考过程的地方,在这里“不同思想共生共荣”。大学应该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驿站,“在这样的大学里,无论长幼,大家都能学做或反思一些事情——而在生命中的其他时间里,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1]学习最好在集体的环境下进行,而共同体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而社会上却很少有这样的自由。

“共同体”特指“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共同体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2]“共同体”关系,是指社会行动的指向——不论是在个例、平均或纯粹类型中——建立在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相互隶属性上,不论是情感性的或传统性的。[3]共同体关系可能建立在许多不同的情感性、情绪性或共同性的基础上。在一个整体内,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不可想象的,情感成就了共同体家园般的感觉。

2.情感共同体

导师首先应是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而敏感度高的人,是追求个人精神世界充盈的人。这样的导师才能感染、鼓舞自己的研究生,才能走进研究生的心灵,才能培养研究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情感是一种动机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而且赋予人们以力量,指导行动的方向。”[4]8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情感是人们的行为最本质化的表现,是一个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标示器,是培养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最好原材料。”[5]导师与研究生若通过教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则彼此的感受可能会在感情观念的调节下改变。比如同情心会使导师欣然接受原本无法接受之事,而不感到丝毫别扭与难受。研究证明,“当你机械地无意识地在你的面部呈现出一种神态,你就会随即产生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情绪反应。”[6]换句话说,师生如果总把微笑挂在脸上,会真的感到快乐。导师处于教育世界中,更应知晓、发展和修炼教育感情,这是当今教师专业发展中比文化知识等更重要的方面,因为情感具有动机功能和激活机能。

“一个共同体必须要有一群个体之间充满感情的关系网络,而且是彼此交织相互强化的关系(而非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或者链条式的个体关系)。”[7]因此,“情感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内聚性基础上的师生群体,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的成员身份和情感纽带,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包括:成员身份、影响力、需要的接纳与实现以及共享的情感纽带。[8]情感共同体中的导师与研究生在认知、行为以及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情感是隐藏在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师生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情感共同体的理念诉求

教育感情既是师生内心的感受,又是外显的信号,既可感染人,结为共同体;又可伤害人,使之分崩离析。事实上,情感共同体中导师的感情反应与研究生的感情发展相互影响。

1.共同在场

“当不能形成共同在场,保持共同的注意有困难,不能获得共同的心境时,情感兴奋的水平将下降,或者转向消极。情感兴奋下降后,节奏同步和情感愉悦也同样出现困难。”[4]81因此,在场、倾听、言谈和行为举止,看上去算不了什么,其实包含的东西非常多。要想实现这一些,就必须学会存在。而在存在行为中,必须善于思考。因此,“为了重新存在、重新思考,它需要在场,需要充满活力的语言。”[9]使失去的这种存在和思考复活,使某种东西通过“想”而存在。因为学习生活的异化,例如科研的异化,有时导师与研究生感觉不到存在,也不知道可以存在了。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到其他人来提醒时才结束。这时,他要做的仅仅是在场、一直倾听、不断地说些什么或有点举动。所以,只有通过存在,导师与研究生才能满足生命的这样一种不足。提供时间和在场的人因此极为重要,他们是生命的引渡者。从表面上看,在场或时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导师与研究生正是用这种看上去虚无的东西重新构筑已经散乱的世界,用所提供的时间和在场,以新的姿态迎合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2.唤醒同感

情感作为沟通的一种媒介,具有感染性,因为情感能够唤醒他人同样的或交互的情感,从而增强社会联结关系。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导师的积极情感常常能够唤醒研究生的同感,并进一步增强彼此的自我情感,从而产生改变。改变的一个特质是它具有传染力,系统中某部分的改变会引发另一部分的改变;微小的变化就足以引发更多变化,所以最好的开端就是导师或研究生踏出微小的第一步,只要关系中有一个人改变,这段关系就会改变,一个人生活中某个层面发生改变,其他层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除此以外,自我在互动中具有认知的和情感的力量。“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总是具有情感色调的,并且因为这些认知是由情感控制的,因此,在互动过程中,这些认知将更加显著,并且更有可能诱发新的情绪反应。”[10]情感共同体中的导师与研究生要感受到自己是实时进行的人际互动的一分子。团结生成正性情感,并由此增加证明自我以及每个人从资源交换中获益的可能性。导师与研究生需要感受到互动中的他人和自己正在体验着一个共同的世界。

3.共同的善

共同体为个人能够趋近人性完善这个模范提供了情感和道德的场所,“让共同体成为发现和发展共同善的更好手段。”[11]善的观念超越了当前的潮流,成了一种力量,一种从所有极为狭隘的、让人感到不可容忍的自私的快乐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研究生活经验造成了一种共同的善恶标准,一种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利益范围,使个人的地位逐渐变得坚固,同时又能将个人的自私限制起来。于是,这也同样是人类走向更高尚、更崇高的进步。“只要你与别人共享精神生活,你就不仅仅是个体一人;此时,普遍生活就会成为你自己的生活,成为你生命的动力。”[12]因此,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善成为促进彼此发展的力量和途径。如果说在这个个体的世界上存在着共同体的话,那它只可能是一个用相互的、共同的关心编织起来的共同体;只可能是一个由做人的平等权利,和对根据这一权利行动的平等能力的关注与责任编织起来的共同体。

4.共同负责

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也是成长成熟的重要表现。为此,共同体的另一个美德是它有助于做出负责任的判断[13]。如果导师与研究生只是追求个人自己的思维假定或自己的抱负,而不考虑对方,是某种意义上的不负责任。责任是共同体的精神组织,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归属感丰富了生活,使得义务提升了生活,使得学习具有了情感,变得“有血有肉”。当一个共同体提供个人责任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时,它体现了集体的责任。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共同寻求负责任的选择、合适的视角或手段来解决问题。例如,导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了解研究生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以及需要哪些支持。通过参与共同体的活动,能够让研究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也可以使研究生认识到在协作行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互惠互利关系,同时也会认识到,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对他人带来影响,师生之间不是互相分离的个体,以此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情感共同体的策略

构建情感共同体的必要性体现在,它可以激发导师与研究生采取一种具有公共精神的行为方式。这将给师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并通过思考来改变或修正彼此的一些行为方式。情感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

1.培养认识兴趣

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对现存的答案、技术和方法应该持有健康的怀疑态度。“积极建设的态度是事物发展所必需的;不满现状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两者结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主要素质:一种不断发展的建设性不满。”[14]但这需要导师与研究生一种认识的兴趣,乐于去“探究”对方和周围事物。因为“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人的情感特征,是情感教育过程的目标。”[15]研究生的认识兴趣泯灭,视学习为“畏途”,这是学习异化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则是把激发学习的动力仅归结为让研究生取得实际生活中有用的东西。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批评这种做法“会扑灭学生想去研究未知的事物、认识自己尚未经验的新东西这种十分重要的内部需要”。苏联心理学家西蒙诺夫教授提出一种对教育学来说十分重要的关于情绪本质的假说,即认识兴趣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在不存在功利结果的情况下对认识起促进、强化和激励作用的积极情绪。因此,导师和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认识兴趣。

2.构建互馈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提醒导师,对研究生要怀有期望,使每个研究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未来也满怀期望,形成互馈期望,因为期望是情感动力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个体在他们与他人互动之前期待什么和他们实际上得到了什么将影响情感的唤醒和进程。例如,导师把创设希望并且共享这种希望作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一种使命和一项重要责任。研究生对导师的期望,促使导师多了一份责任——发展自我与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责任。希望,是一种能够让师生对可预期的未来有所期盼的感觉和体验,它是师生的一种精神构想或一种渴望。点燃希望之火,就是要为师生短期和长期的生活编织出梦想的花环。希望是生活的本意所在。“希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抱负、想象、灵感或动力。”[16]它可以激发和保持师生对于个人生活以及对于职业活动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希望可以激发师生的潜能和活力,使其保留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和信心十足的姿态。学术情感和学术思维是将伴随研究生终身的精神,而新的希望会造就新的生活。

3.运用情感语言

情感是一种由独特的语言构成的交流系统。“就其表情性或表意性而言,语言不仅构成了情感存在的证据,而且在情感的生成和传播领域扮演了一种创造性的和教育性的角色。语言对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媒介,又包含了人类心理的印记;它既是解释情感体验的要素,又是情感得以存在的方式。语言不仅是情感及其表现的一面镜子,而且有助于理解和创造情感及其表现,这可以称为言语的魔力。”[17]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语言都是传递和组成情感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导师与研究生一旦把握了情感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就感受到并吸取了情感的内涵。

语言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共同体,在有共同符号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它。而情感语言才是更原始的和更基本的,因为情感语言进化早于听觉语言(Turner,2000)。当导师和研究生使用共同的语言,特别是情感语言时,互动过程中发生障碍的可能性最小。如果导师与研究生因为彼此不能理解对方的谈话、身体语言或者触摸的意义,破坏了沟通,甚至更糟糕的是破坏了对沟通的适当形式的期望,那么都会高度破坏互动。导师与研究生在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越相似,特别是情感语言,他们越可能成功地实现角色扮演、角色采择和角色证明。

4.驾驭情感素养

导师与研究生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感,要做情感的主人,不作盲目的热情的俘虏。“情感修养是以善于理解、尊重别人的情感,富有体谅别人的同情心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所谓的情绪共鸣为前提的。”[18]例如,导师识别和支持研究生感情的人际关系的技巧以及对自身感情的内在理解和表达是有效教育的组成部分。导师与研究生运用再评价调整自己的感情,从而努力改变在感情发生早期思考情境的方式。使用再评价调节自己的生气和灰心的导师,反复思考并提醒自己正在教一群小孩。研究生教育是一项感情实践,关涉到感情理解。导师的感情与他们的道德目标及其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密切相关,导师的感情来源于此,并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身份与研究生的关系,故导师需要驾驭自己的感情,并经经验而塑造。

[1]史密斯,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0.

[2]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3]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4]乔纳斯·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7.

[6]舒尔茨,等.教育的感情世界[M].赵鑫,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7]成伯清.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5.

[8]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

[9]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3.

[10]乔纳森 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92.

[11]拉里·希克曼.阅读杜威:为后现代的阐释[M].徐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

[12]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M].张源,贾安伦,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64.

[13]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M].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

[14]詹姆斯L·亚当斯.突破思维的障碍[M]陈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8.

[1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7.

[16]爱丁顿,陈彼得.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M].李一,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9.

[17]史罗华.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18]A.Η.鲁克.情绪与个性.[M].李师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5.

猜你喜欢

感情导师共同体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V eraW an g
带着感情
导师榜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