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作家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2014-03-11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北漂作家的文学追求 在北京,北漂作家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出现了文学热,众多文学社团的领导者和稍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纷纷赶往北京,开始了早年的北漂生活。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解放让一些艺术家进军北京,后来在北京定居下来,有的后来成为艺术大家。而作家以其“进门容易成就难”的特点让当初进京的大批北漂作家没有沉淀下来。
自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著名作家出国,加之文学热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北漂作家群体有了分化,这期间的北漂作家有的为了生计放弃了文学理想,有的则在文学的边缘或者邻近地带活动,造成北漂作家的弱化。进入21世纪,文学热渐渐复苏,一些70后和80后作家日益成为北漂作家的中间力量。特别是近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北漂作家迎来了他们发展的有利时机。有的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北漂的作家开始新一轮文化创作热,他们的作品日渐成为民众文化消费的一个内容;有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北漂作家也在进行更广泛的文学创作。
笔者将北漂作家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深作家、经济发展时期的多元思考作家和当下的网络作家三种。这三种作家的作品取向和精神追求各有特点。资深作家具有原生态文学创作的特点,他们有着明确的文学追求目标和艺术境界。他们以严肃文学为特点,以文学创作为己任,曾经或者依然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勤奋耕耘。这部分作家一方面能以社会责任为约束,更多地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取向,创作的作品能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这部分作家能给北京城市的发展注入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和浑厚的文化推动力。多元思考的作家主要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学相对衰微的一段时期,这部分作家为了生计,不得不将自己求生的工具转向短平化的报刊短文的创作和报告文学等与现实结合紧密的创作。这部分作家分化于资深作家的后期追随者,成就于市场发展时期对作家现实生活的挑战,塑形于长期的对文化生活的认同。这部分作家更多地趋向于在文化创意产业生存。这个阶段的作家后来多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所创作的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和为报刊提供快餐文化为主,更多的作家趋向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同企业和经济体结合比较多。网络作家则是互联网兴盛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这部分作家中,既有很深文化底蕴的作家在里面,也有因为困惑于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更有自觉投身于其中的自由写作者。这些网络作家活跃于文坛,成为文坛的一大风景线。他们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更好地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自觉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过程之中。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梦幻、传奇、讽喻性强等特点,大大拓展了传统的文学创作领域。他们敢于大胆针砭时弊,更多地则通过文学创作来推进当下的改革。有更多的网络文学作家成为了潮流驱动者。他们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下人们在网络热捧的文化符号,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因为其创作作品的领域和公众关注度而具有很大的落差。一般而言,这部分作家以自由撰稿人性质的作家为主。
按地域来源分,有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之分。在本土作家中主要是指户口在北京郊区而后到北京城区进行创作的作家,这部分作家虽然来自于北京本土,但更多地是因为曾生活于农村,一方面他们对北京周边的风土民情比较了解,对北京的文化语言的继承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大多租住在北京城区,也是拥有北京城市户口的北漂作家,这部分作家的成分比较复杂。他们的复合性特点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外地作家是指北漂作家中,来自祖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和作家。前者主要是在祖国各个地区的文学追求的佼佼者。这部分作家早期是在当地文学创作中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团体的负责人,中期主要是散布在祖国各地的具有相当写作能力的文学创作者,因迷茫于文学创作在本土地带缺少交流等而长期得不到突破,或因工作生活受挫而渴盼改变环境。他们期望到北京通过与著名作家交流,凭借更好的文学宣泄平台来发展自己的文学事业。后期则是一些文学新生代构成的作家群体,他们多是雄心勃勃的文学创作的生力军,掌握西方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流行色比较多,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多的趋向于意识流的创作。他们以调侃的口气总结、繁华着网络语言。在外地作家中,随着北京市的进一步国际化,其他国家的作家到北京来进行创作和短暂漂流的也有一部分参差不齐的人员。这些“洋北漂”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使他们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们选择在中国漂泊,用特有的眼光找寻城市发展的轨迹,并为自己的梦想执著努力。这部分作家带来了更多的文学创作手法,也从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这个群体以亚洲国家的作家为多,也有其他西方国家的作家。这些作家的文化融合因素比较多,带动或者侧面带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上述北漂作家依据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学院派作家和非学院派作家两类。其中学院派作家主要来自于北京或者全国各地的文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北漂”大学毕业生看重的是北京的发展机会,希望能在北京实现人生梦想。这些北漂大学生作家的特点在于他们有很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多方面的自我把握创作的力度,这部分作家的文学语言运用相对扎实、规范,但同时存在缺少创新性的特点。文学院毕业的北漂大学生作家们秉承的文学创作的历史因素比较多,虽然从一个角度说缺少反映文学生活的丰富性和波澜壮阔的真实场面描写以及纵深感的生活况味,但他们对文学语言的规范化,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民族语言的提炼和标准化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学院派中还存在着相对更加专业性的作家人群。这部分作家主要来自于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和各个省市作协文学院培养的兼具作家和学生双重身份的作家。这些作协文学院一般招收的是有一定文学创作基础的作家,这些作家和各个大学培养的学院派作家不同,他们是能充分接受地气的作家。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文学理论上通过系统的锻炼,大多数作家有更自觉的创作意识和理论修养。他们对文学的贡献凭借北京良好的文学创作平台得以更多的施展。这部分作家现在正逐步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中的中间力量,也成为北漂作家中最有贡献的一种力量。学院派作家中,在北京各个院校,驻校诗人成为介于学院派和相对学院派之间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发现、培养、扶持文学人才的方式。曾经有此经历的诗人邰筐成为在北京推动诗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非学院派作家而言,他们在北京的写作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他们之间的文学修养差异很大。特别是互联网的冲击,让文学的严肃性减弱,也让文学成为人人皆可接触、创作的东西,文学门槛看似降低,使得徘徊在文学大门旁的所谓作家骤然增加。在北京漂流的非学院派作家中,鱼龙混杂的情况较多。
从与文学创作的紧密程度来看,上述北漂作家又可以区分成职业作家和非职业作家(自由作家)。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有自己的作家协会;在作家协会或者在文学创作系统工作的北漂作家可以视作职业作家。这部分作家在体制内生活,一方面涵养了更多的文学元素,他们更多的创作趋向在于能自觉的接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多以反映政治主题的文学作品为主导,这部分作家构成写作的流水生产线,他们的作品更多的适应当下政治的要求,概念化严重,可读性差。但由于他们在体制内的优势,这部分作家虽然也有北漂成分,但在作家群体中是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员,他们能给作家带来一定的引导作用,却在有时候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阻力。非职业作家大多是指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些作家把文学视作爱好、提高修养或者监督社会的工具。他们的文学创作不是主流思想,但由于这部分作家直接生活在工作之中,直接接触北京的各个层面,他们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明显具有平民化成分,有更多的思想接近民众,不乏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家的贡献还在于,他们一般有比较大的朋友圈,他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承担了精神领袖和文化领头羊的角色,形成明显的圈子文化的特点。在这个群体中,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艺术兼用性特点的作家可能影响力更大。一些兼具书法家和艺术家特长的作家,在生活中可能会更深层次的影响周围人的成长。其作品和言行可能从更多层面对民众的日常言行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而对自由作家而言,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思想自由、生活随意,完全靠自由创作完成自己的文学梦想和生活追求。这部分作家以研究读者群的阅读特点为目标,思想未必是先进的,但作品必然是时尚的,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当下的生活,即使写历史文学作品也自觉融入当下的生活元素,特别是他们的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后,影响力更大。一方面这些作家有着可观的稿费和版税收入,另一方面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使其言行对当下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们对当下青年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
北漂作家与北京文化建设 北漂作家的创作不仅以其作品本身的思想、故事情节和语言对北京的文化建设有不容忽视的贡献,也因其交际圈的各异和更多的文化影响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发展。综合观察、总结、分析北漂作家的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北漂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推动了城市化语言的继承与发展。文学创作最直接的贡献就是语言,北漂作家无疑在这方面推动了城市语言的现代化建设。一些作家的语言之所以拥有更多的语言粉丝,这与作家本身精于雕琢是分不开的。作家的语言为作家拓展更多的文化空间:网络作家对网络语言的概括、分割、通融和分解,对北京语言是一种最好的补充和扩展;非本土作家对语言的嫁接、转移、升华与创新,使得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和地域语言成为北京语言的一部分;学院派作家对北京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国外来北京生存的华人北漂作家而言,他们的语言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们的文学语言使得北京增加了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北漂作家的语言贡献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已经或正在悄然改变着北京的语言生态。
第二,北漂作家塑造的形象感染和激励民众人更好地生活与发展。作家是形象创造者,无论是作家自我创作还是作家凭借现实而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都将给文学作品增色添彩。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塑造可以在市民中形成更好的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小说创作中,好的小说人物,无论是正面和反面人物,其形象的穿透力还是很强的。北漂作家的这种创作能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和价值导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英模人物的形象描写,对一些正能量人物的刻画,能引导市民自觉以这些人为精神导向,这对构建更好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学和新闻最大的不同,是文学融入了作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对当下现实的自我反思和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北漂作家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带有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性良心,另一方面,作为在北京不同层次的北漂生活者,他们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意见。和人大、政协所专题正规收集的提案所不同的是,北漂作家的意见和建议多通过他们的作品进行反映,这些作家的作品必然会给政府的理性思考提供最好的参照。注重北漂作家的作品,从另一层面为政府拓宽了意见渠道。
第三,北漂作家有利于文化生态建设的和谐化。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家的作品一般都是原创,这往往构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的来源。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作家的文学作品更多的起着文学源头活水的作用。北漂作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物形象,其实是一个从地下走到地上的话语实践,在这个话语实践中,他们借助于某一媒介形成的北京形象,获得了个人的事业成功;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在大众媒介中的成功,所构筑的形象得到更广泛更深刻的传播,这一切离不开文化权力的遴选与重新命名;北漂作家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下主流媒体和一些娱乐作品的宣传内容;北漂作家的作品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建设。在和谐化建设中,抓住了北漂作家创作的根本方向,就等于对意识形态有了源头性的控制。“北漂”作为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独有的社会现象为人关注,诞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它们超越以往的人类学纪录片的猎奇心理,承担社会纪录的责任,真实记载北漂的历史,展现出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当下生活困窘的巨大落差。
从一定意义上说,北漂作家推动了北京当下文学作品的国际化。莫言的获奖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文学作品不可缺失,而北京文化对外交流的方式也通过中西作家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所以重视北漂作家的作品的国际化交流也必将为作家提供更好的输出平台,有利于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随着国外作家在北京的漂流生活,中国作家在私下与外国作家的交流日益增强,一些外国作家的北漂生活则促进了这种广泛的交流。重视作家的这种国际交流,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造好平台,另一方面,外国先进的文化可以更好地进入中国。
作家的写作更多地是对人性的关注,对现实真善美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人世间不平事件的洞幽烛微的观察和分析,作家的视角不同于记者纪实性的紧急报道,作家更多地是对人内心深处的关心和体察,他们通过自己对文学形象的塑造而获得更加深化的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分析。民主的成分更浓烈一些,他们作品对重大时事的关注和参与,直接或者间接的为民众鼓与呼,从另一个侧面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对北京市而言,社会矛盾的交织和各种利益群体的平衡非常需要有一个更加系统、相对自由的群体来反映和监督各个层面的民主进程和政府的改革。北漂作家的创作成果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新闻记者所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也不可忽视的是,北漂作家和传统的北京体制内的固定作家不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文化阶层以及不同的工作领域,他们对北京的观察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的。在北漂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他们不仅每日尝试着思想的游走与漂泊,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在品尝着生活的艰辛和流浪。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在北京生活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甚至有些出色的诗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生活的窘迫必然会推进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有肌肤之痛的现实生活感觉,这会影响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真实观察和思考效果,不自然地从他们的作品里会流露出一定的反叛感觉和没落思想。尽管他们反映了他们当下各自生活的真实,但作为整个北京而言,这毕竟不是主流的东西,但这种非主流的东西一旦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必然会对一部分受众产生影响,偏激作品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一篇负面新闻报道的冲击力。
北漂作家作为城市思想的经营者,他们为北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他们的作品从很多角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现有的文化风貌和国际水准。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这些北漂作家的正面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关心北漂作家生活入手,合理引导、积极追踪、打造平台,形成一种互动成长的良好态势。
首当其冲的是要为北漂作家提供基本的生活空间和创作氛围。北漂作家构成成分的复杂性要求对北漂作家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并为他们提供很好地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一方面,对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以及各省市作家协会的北漂作家,要通过作协组织对这些作家进行充分的关心和帮助,在创作计划、创作环境、定点生活和题材选择、帮助引导等方面,通过作协作家给与充分的指导与帮助;对非作协所分管的作家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关心和关怀。要分区域和系统对北漂作家进行关心;对一些成就明显但生活状态恶化的作家要通过社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资金支持,有的要为一些作家提供廉租房;对一些网络作家要增加交流和关心的频率,促成他们向文学创作群体的良性方向发展。在京的大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对不同的作家敞开培养的大门,形成驻校作家和作家班等长效机制;鲁迅文学院应增大培养的规模和增加培养的频次。
要适时引导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书写反映时代的重大主题,对提升民族和北京文化品位和格调有潜力的作家要着力培养,同时组织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开掘性写作,对北京精神进行丰富提炼,对北京现代化建设进行深度刻画,形成系统的作家描写体系。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作家去讴歌,对北京而言,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作品应该更多。
要让北漂作家成为北京城市语言发展的创新者和使用者。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北京精神是“爱国、厚德、包容、创新”,这也是作家所应秉持的创作美德,恰巧也是北京语言发展的精髓所在。北漂作家在语言方面的贡献,也是对北京语言的一种最大推动。每个作家的特色语言构成一道风景,众多北漂作家语言的集合,得以让北京语言在继承传统过程中获得更加久远的发展,使北京语言在不丧失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获得更加丰富的良好补充,增强北京语言的表达能力、现代感和隽永性,促进北京文学创作的国际化。
各地来北京发展的北漂作家带有各个地区的文化优势,他们不仅用自己的作品感染民众,也通过在北京自身发展的事迹和言行举止,改变和影响着北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培养北京市民真正形成包容的胸襟和多元化修养的文化品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漂作家的独特性、文化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为北京的和谐发展和文化建设带来了活力,有利于北京的文化进步,有利于北京精神的再塑造。更多地关注北漂作家,这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