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节礼拜仪式及仪式音声调查研究
2014-03-11宋洋
宋 洋
(包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有汉、蒙、回、满、朝等36个民族,总人口达200多万,其中回族人口占将近四万多。追溯呼和浩特地区回族的历史,大概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到明清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回族文化。
“哪里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哪里就有清真寺”[1](P156)。清真寺作为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一切传统节日均要在此履行宗教功课。宰牲节作为回族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尔代·古尔邦”的音译,意为“牺牲”、“献身”,在呼和浩特的回族中,也把宰牲节叫“小尔代”。时间一般在伊斯兰教历每年的12月10日,即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这一天,每家穆斯林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请阿訇“宰牲”,并以部分送给亲友邻居,部分施舍穷人,部分留作自食。在回族教义中认为, 宰牲节的牲是神圣的食物,食之能得到真主的赐福。
宰牲节最初只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为回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宰牲节,各地回族都会身着民族盛装庆祝节日。只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回族庆祝的方式会有不同。对于呼和浩特来说,寺内的宗职人员保持着非常完整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传统,但在保持这种伊斯兰文化“大传统”的同时,会在地域性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小传统”。本文就这种“小传统”中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蕴涵讨论一二。
一、呼和浩特市清真南寺宰牲节礼拜仪式实录
1.进殿准备
2013年10月15日是回族一年一度的宰牲节。当天,准备进寺参加礼拜的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进殿时间为上午九时。但在进殿前,每位穆斯林都必须做的事情有两件圣行。第一,要洗大净。这可以在自家完成,也可以在寺内浴室洗。大净后,要穿上整洁干净的衣服以示正式。第二,出门要念“台克比尔”(《大赞词》),再去清真寺。到了清真寺时,大家先聚集在寺院门外,每人领取一根芭兰香,点燃,然后在阿訇的带领下入寺。当众人行至礼拜大殿正门时,要一同站立,齐声念诵《大赞词》。此项仪式大概需要两分钟,进入开念“天经”的准备。
2.开念“天经”
教众要在门口脱了鞋子后,方可入大殿。跪坐于地,听寇阿訇和乡老开始轮流念经。此时所念经文依次分别为:《开端章》、第2章(第255节)→第105章→第107章→第108章→第109章→第110章→第111章→第112章→第113章→第114章→开端章、第2章即圆经。之后,由寇阿訇带领大家捧起双手,接“堵阿”。这一过程大概11分钟,之后阿訇开始讲“卧尔兹”。
3.“卧尔兹”
在卧尔兹仪式中,寇阿訇主要向教众宣讲教义,讲述“宰牲节”的来历和意义,向大家普及宰牲节礼拜的程序、注意事项等。
4.“尔德拜”
在礼尔德拜之前,众人需先起立,然后阿訇们齐声连念9遍《大赞词》:“安思歪俩台来孩儿买苦闷拉乎”(“你们站立拜功吧!求主慈悯你们!”)。之后,提拜阿訇念一句“思歪俩台勒尔来”(“尔德的乃玛孜”)开始礼拜。
5.“呼图白”
“呼图白”念两段,众教民跪坐静听。第一段,赞主赞圣,劝告众人要按教规行事。第二段要站立起来念,也先赞主赞圣,然后规劝教民孝敬父母、团结兄弟、与人为善,警诫教民不许行亏干歹。此过程大概需7分钟左右。
6.“台图卧尔”拜
四拜“台图卧尔”拜,为能念诵《古兰经》者自行默念。
7.圆经
阿訇带领大家捧手,接“堵阿”。然后圆经,即仍旧开念“天经”仪式中的《开端章》和第2章。最后出拜。
8.拜节
礼拜完毕,阿訇会带领大家到大殿门口,大家互相作揖拜节,共庆“宰牲节”快乐。
二、呼和浩特清真寺宰牲节仪式音声研究
1.《开端章》音声研究
在“宰牲节”礼拜仪式开始时,阿訇们会先念《古兰经》的《开端章》。开端章即首章,又叫“法提哈”,是阿拉伯文“al-Fatiha”的音译,也可译为“法谛海”。这一章共七节,内容是概述安拉的四大基本常德,教导人类应只崇拜安拉,寻求安拉的帮助。《开端章》的诵读音调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明显能够感觉到音乐的起承转合。旋律以la、re为骨干音,以级进的方式在la、re框架内变化,旋律线条由上升到缓缓下降,节奏节拍舒缓自由。第二部分:音调比第一部分提高了一个八度,中高音区的念诵使旋律较之前更显得高亢激昂,是整个诵经调的高潮。第二部分后半段基本上是第一部分的旋律特征再现,依旧以la、re为骨干音,以级进的方式上行或下行。不过,节拍较之前更为自由,并且还会在演唱音上面作颤音处理,使诵经调听起来更加的悠远绵延、意境深邃。第三部分的音调仍在中高音区,与第二部分相比,情绪上和音调上都显平缓。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都有清晰的节奏,最后回到主音la上。
总的来说,整个诵经调的节奏缓慢自由,基本以la、re为骨干音,旋律进行方式为级进,较少出现三度或三度以上跳进。这样的旋律再配以阿訇抑扬顿挫的音调、敬畏虔诚的体悟,虽然没有任何乐器为之伴奏,却足以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令人心生肃穆、心向往之。这也是《古兰经》的魅力所在。
2.“卧尔兹”音声研究
“卧尔兹”目的是劝化穆斯林群众。阿訇会根据当地的状况用伊斯兰教义,给大家作一些解释,它的说教成分更多些。这些经文、词语完全或几乎完全无音调,它们承载的内容就是用宗教的教义来进行交流,与日常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基本一致,故此类音声无音调,相当于“独白”形式。但由于阿拉伯语自带韵律,即使不加以装饰,只要按照阿拉伯语的乐感、韵律、节奏,再结合《古兰经》的音律学规则念诵,也非常好听,极具感召力,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原生态”。
3.“呼图白”音声研究
“呼图白”是礼两个聚礼拜时在演讲台上的宣讲。此音调在阿拉伯语国家是平调的,与平时讲话一样。而在呼和浩特是带着音调念唱出来的,不仅有音调且旋律感较强,这也是念诵水平达到较高程度的一种体现。按照伊斯兰教的“大传统”,仪式音声中念诵的经文是神圣的,但音调本身不具有这种神圣性。也就是说,音调是不用统一的,只要是不违反教义规定,允许发挥个性。所以,在呼和浩特就形成了当地民族音调与阿拉伯风格音调相结合的新的音调特征。相对于整个伊斯兰教文化的“大传统”,这可以看作是呼和浩特地区具有自身地域性特征的“小传统”。
三、宰牲节的文化蕴涵探析
日本学者樱田胜德说过:“节日是因循古老习俗,从而使一些古老传统得以流传的一大支柱”[2](P97)。回族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超出一般宗教性节日的信仰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作是回族群众探索本民族的独特生活、独特生存方式的民俗活动之一。回族的节日因不同的性质有不同的活动和意义,宰牲节因其宗教意义而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意义。
宰牲节又叫忠孝节,根据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先知”伊布拉欣夜里梦见了真主安拉,安拉启示他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尔乃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当伊布拉欣遵命执行而举起刀子的一瞬间,安拉派遣特使牵着一只羊赶到现场,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后,阿拉伯人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这一节日正是彰显了回族的忠孝美德。回族是一个强调忠孝道德的民族,只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回族始终把对真主的忠诚放在首位。所以,故事中伊布拉欣奉造物主之命忍痛以亲生骨肉献牲,正所谓“忠”;儿子伊斯玛尔乃为成全父亲的忠诚甘愿献身,坦然顺从,正体现了“孝”;最后,造物主以羊替换了伊斯玛尔乃保全了父子二人,更体现出大爱情怀,维护人的生命是造物主对人类的重要规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宰牲节对忠孝美德的文化阐释。
另外,通过传统节日,通过节日中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可以加强民族认同,实现民族“自识”。在传统节日期间,制作本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亲友邻里之间相互“拜节”,回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参加会礼活动,正是这些集体性的民族活动及行为,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使回族同胞间达成认同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节宗教礼拜仪式的音声、文化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回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使得其文化更多地带有交叉文化性质。在呼和浩特地区,面对蒙文化、汉文化的影响,回族在生活习惯、语言思维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均受到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
第二,在音声方面,中国伊斯兰音乐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渗透与交融,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伊斯兰音乐在传播中,既教化了回族穆斯林又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透过音乐文化,穆斯林懂得了自身的价值,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音乐是始终贯穿于回族穆斯林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色之中的。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伊斯兰教仪式音声正是这样一种表达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信仰、遵从教义、遵从真主意志的语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对于回族来说,在民族意识的支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信仰、礼仪、婚丧、节日等民俗生活并以此作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传统节日无疑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充分展示。研究呼和浩特地区清真寺宰牲节的宗教仪式及仪式音声,探究仪式背后的文化蕴涵,对于弘扬回族文化,更好地认识、了解回族有积极作用。
[1]彭树智.阿拉伯国家简史[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2]关敬吾编.民俗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常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