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系统化教学的优秀蓝本(上):在刘长福教授执教五十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4-03-11杨光熊

乐器 2014年9期
关键词:融汇刘天华协奏曲

文/杨光熊

刘长福先生是中国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史上优秀的教育家、演奏家,他在二胡教学岗位上执教的五十年(1963~2013),正处在中国二胡演奏艺术演奏、教学、创作、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他1963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走进浩瀚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内蒙古艺校任教),到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位二胡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内蒙教学转为北京教学,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二胡教学中,教学成果丰硕,在二胡系统教学理念的实践上,为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优秀的教育家、演奏家

刘长福先生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二胡比赛评审委员。说他是教育家,是他在执教五十年中培养了大量二胡演奏及教学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是艺术院团的青年演奏家和音乐院校的教学骨干,他的学生于红梅、马向华、朱江波、孙凰、唐峰、赵戈、刘扬、叶强、韩石等多次在国际、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大奖,获奖学生数量之多、奖次之高在全国二胡界名列前茅,这是直观的教学成果的突出表现。五十年中他学术成果斐然,发表了大量具有训练价值的练习曲;出版了《儿童学二胡入门》、《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独奏乐曲(二胡、中胡、高胡)曲谱》(2000)、《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2002)、《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二胡考级教程》等教程专著,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二胡教材增加了新鲜血液;创作了二胡独奏曲:《草原新牧民》(1975)、《塞外情思》(1990)、《杏花天影》,中胡协奏曲《怀念》(2000),高胡独奏曲《瑶山雨》(2000)、《草原英雄小姐妹》,板胡独奏曲《喜送丰收粮》、《山乡节日》,这些地域风格鲜明的乐曲,丰富了二胡创作,有的作品为中国音乐留下了传世的经典之作;1983年至今,很多学术水准较高的论文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中国民乐报、中国二胡报等国家级刊物上;由他提出并实践的“以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性技巧)和音乐表现为基本程序”的教学主导理论,为促进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1992、1998、2000、2002年在香港,1994、2004年在新加坡,1996年在台湾,1997年在韩国,2001年在西安,2004年至今在沈阳、包头、太原、天津、哈尔滨、福州、呼和浩特、厦门、枣庄、东营等地的音乐学院、音乐院校及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和系列讲学活动。作为演奏家,他的演奏细腻、严谨、极具风格色彩,善于在舞台上把握自己。他的音乐会演奏作品中,既有《雪山魂塑》、《长城随想》三四乐章、《嘎达梅林》、《苏武》等协奏曲,也有《草原上》《草原新牧民》《塞外情思》《秦腔主题随想》《兰花花叙事曲》《豫北叙事曲》《江河水》等地域风格作品,不断示范自己对作品的诠释与理解,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二、刘天华学派中西融汇教学的忠实实践者

刘长福先生50年教学历程始终站在中西融汇的教学模式上,为刘天华学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谈刘天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不能脱离历史。上个世纪1924年二胡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被确定为国乐课课程,刘天华担任授课教师,从此二胡从一件漂泊在民间的乐器,第一次走入了高等学府的课堂,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演奏大厅。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独奏曲和四十七首练习曲,第一次以中西融汇的艺术观开创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学院派教学的先河。谈中西融汇,首先是刘天华艺术观的直接体现,他的那句名言:“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集中代表了这条中西融汇的道路是有其渊源的。十大名曲和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借鉴西方小提琴、钢琴的学习技法,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三弦、大擂拉戏等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段,产生了《光明行》进行曲曲式结构的新意,《烛影摇红》节奏上从未有过的探索。抒情之作:《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的愤懑忧心,《月夜》《良宵》《闲居吟》的和谐与清雅,《空山鸟语》但闻鸟语声的意境追求,反映了刘天华创作中所走的是一条中西融汇之路。尤其是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第一次在演奏教学上进行了规范,以跳跃、级进的换把、换弦从技术上改变了民间一把头、主音二胡与托音二胡的演奏状态,扩大了二胡的表现力。历史进入近现代二胡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在中西融汇的学术观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八字方针,这八个字本来就是中西融汇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指南,但受当时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的运行轨道。“文革时期”传统的二胡经典之作被称为“封建糟粕”,谁过多接触国外作品,谁就被戴上“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帽子……高等院校学院派中西融汇教学的真正实践,应当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在思想解放、队伍壮大的前提下,走出了自己的运行模式,创造了二胡发展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纵观不足百年历史的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在演奏技术上,中西融汇式教学模式的推进同时经历了两个不同色彩,是以中国式推进和中西融汇式推进交叉进行完成的。中国式的推进是以中国传统、民间、地域风格作品为代表的,代表人物既有刘天华、华彦钧、孙文明等,也有他们的直传弟子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刘北茂等,还有演奏家、教育家团队中的代表人物刘明源、黄海怀、闵惠芬、王国潼、鲁日融、宋国生、赵砚臣、王永德、苏安国、许讲德、刘长福、朱昌耀、宋飞、周维、邓建栋、于红梅、刘光宇、胡志平等。演奏家、教育家团队创作的极具地域风格的作品:《春诗》《梆子风》《山村变了样》《金珠玛米赞》《河南小曲》《秦腔主题随想》《皮影调》《赛马》《江河水》《战马奔腾》《山村小景》《喜唱丰收》《剪窗花》《草原新牧民》《翻身歌》《洪湖主题随想》《兰花花叙事曲》《江南春色》《苏南小曲》《姑苏春晓》《葡萄熟了》《一枝花》《豫乡行》《椰岛风情》《塞外情思》《秦风》《蚂蚁》《大浪淘沙》等,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在中国式推进的过程中,刘文金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是传统与现代融汇的最好典范,将二胡的演奏技术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阶段,是继刘天华以后,在二胡发展第二个历史阶段创造的第二次飞跃。

另一个推进是中西融汇式的推进,中西融汇式的推进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西学渐进的推进方式,是以前沿创作技法在二胡现代创作作品和移植作品的介入推动下,完成的演奏技法下的再革命。先有前辈人的画龙点睛,中有移植作品教学、演奏的一峰凸起,再有职业作曲家大型二胡狂想曲、协奏曲、随想曲、叙事曲的介入,推动了二胡演奏技术在时代催生下的迅跑,这场革命风暴的轴心,正是以中央音乐学院为圆心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院派在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教学实践。历史的留痕,很多都是在无意中形成的,当我们回首往事,重新评价他们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留下的东西已经造就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座标。

中央音乐学院刘天华学派中西融汇教学模式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画龙点睛,可以远推到上个世纪的1961年,王国潼老师(提前毕业留校才两个月后)由蜡纸刻印五线谱内部传练的《初级二胡音阶练习》《二胡音阶练习》《二胡快弓练习》三本教材,包括从单音开始直至各个调的音阶和各种音程关系的琶音、模进,尤其是《二胡快弓练习》中第一次出现了《小天鹅舞曲》《拿破里舞曲》《月光变奏曲》《霍拉舞曲》《查尔达什》和《流浪者之歌》等移植作品,这些未正式出版的乐谱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二胡学子的技术环境,有些人讲:“你们这些七十岁左右的人在台上的状态为什么还可以?”我讲过:“过去讲是靠童子功,用现代语讲当年我们也比过快,也疯狂过。”再想起严忠宣老师让我们演奏提琴曲《梦幻曲》,为了去找二胡在现代作品中的音色和达到左手滚揉技法的到位,蓝玉崧先生的弟子孙奉中用跳弓演奏《流浪者之歌》最后一段快板引起的轰动,这些都是“文革”之前六十年代初的回忆了。“文革”后,聂靖宇先生的学生毕业音乐会演奏的《查尔达什》全曲、张韶老师1981年刊印在《二胡广播教学讲座》上的《流浪者之歌》全曲,直至我的同窗学友吴厚元先生创作的、姜建华老师首演的、二胡界代表人物王国潼、黄安源、宋飞、于红梅等以各自理解诠释的《红梅随想曲》的出现、胡登跳先生《A的随想》、张晓峰及朱晓谷《新婚别》的创作等,都是前辈人在中西融汇的教学模式中留下的座标,是自1919年以来二胡近现代发展中,二胡界同仁经数十年拼搏留给这件乐器的宝贵财富。

中西融汇式的推进在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移植作品在教学上的使用和舞台上的展示,代表人物是刘长福先生的弟子马向华演奏的、由刘长福改编的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野蜂飞舞》和《无穷动》,孙凰演奏于川移植的小提琴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王国潼先生的弟子严洁敏、王永德先生的弟子高韶青演奏的其移植作品《卡门主题幻想曲》,在教材使用上刘长福先生移植定谱的《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春天》,严洁敏教授移植的《无穷动》,赵寒阳教授移植的《G弦上的咏叹调》、改编的《叙事曲》,叶安卓移植的《沉思》,还有《E大调协奏曲》《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部分乐曲,为提高二胡演奏的技术状态提供了优先的服务,移植作品的一峰凸起,教材上的大幅度运动,为扩大二胡演奏环境,为二胡创作及职业作曲家的参与提供了技术平台。

二胡演奏中西融汇式推进的第三个阶段,是职业作曲家大规模的介入。从刘文金的《长城随想》《秋韵》《雪山魂塑》、二胡无伴奏套曲《如来梦》、关乃忠的第一至第五《协奏曲》系列、王建民的第一至第四《狂想曲》系列、高韶青的第一至第三《随想曲》系列,还有刘学轩创作的《协奏曲》、郑冰的《A商调式幻想曲》、卢亮辉的《贵妃情》、吴厚元的《竹韵》、金复载的《春江水暖》、何占豪的《莫愁女幻想曲》、梁云江的《江河云梦》等,把中西融汇的教学进程推进了成熟的始端。在这个创作教学互动的舞台上,我们看见了那些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闵惠芬演奏的《长城随想》、邓建栋演奏的《天山风情》《第一、第二、第三二胡狂想曲》、黄安源演奏的《第一二胡协奏曲》、于红梅演奏的《第二二胡协奏曲》、宋飞演奏的《第三、第四、第五二胡协奏曲》、孙凰演奏的《雪山魂塑》、高韶青演奏的《随想曲》系列、杨雪演奏的《协奏曲》等。后起之秀赵元春、段超、闫国威……直至今年举办的“大型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的推动与发展”的音乐会上,宋飞连续三天一人演奏了三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这次庆祝执教活动的两场专题音乐会,将这一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场革命的长途跋涉并没有终止,仍在实践之中,但可以断言,中国二胡的健康发展必将在前沿技巧的高速推进中,最终完成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汇,打造出立于东方之林,让世界瞩目的二胡演奏艺术。

(待 续)

猜你喜欢

融汇刘天华协奏曲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的融汇运用研究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国乐改进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巧用“活页习题” 融汇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