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陌生化”路径研究

2014-03-11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陌生化高职生英语教学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1 “陌生化”理论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1.1 “陌生化”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俄国形式主义领袖人维·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正式提出。由“陌生化”独特诗学概念启航的理论衍生物成为形式主义的要义之一。根据“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不断更新对世界陈旧的感知,使感知对象变得陌生,把人类从原初倦怠、钝化的审美感知囚笼中解放出来,摆脱无意识的惯常化、机械化的束缚与制约,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自觉性思维状态,使人们即使是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事物的异乎寻常而为之振奋,重新回到观察世界的原始感受之中。”[1]什氏认为带有“陌生化”感觉的艺术作品可创造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陌生化”的感觉越强烈,作品就会拥有更高的品质。基于陌生化理论,在认知和艺术的博弈的轨迹中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路径:不断破坏成规,颠覆范式,追求陌生化,却又不断被新的范式建构所吸纳和包容,变得熟悉。对“惯性”强突破式颠覆以实现“陌生化”。从心理学层面进行观照,过于熟谙的事物会引发单调之感,使受众感官疲劳,极易产生注意力盲点、甚或兴趣殆尽、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陌生而新鲜的事物更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让人在新的视域与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潜能进而保持、激活它,同时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特殊体验,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即高峰体验。”[2]在二语习得诸多自身特性的参照下,发轫于西方的“陌生化”理论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创新有着深刻启示,是其改革实践的潜动因。

1.2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陌生化”诉求

“陌生化”理论的敞开性和二语习得自身所携带的特性之遭遇使得以“创新”为载体的“陌生化”诉求在我国公共英语教学中得以实践。然而在此特别关怀“陌生化”之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意义何在?究其原因如下:①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地位和其生源的数量不容小觑;②较之研究类本科院校生源,高职生携带较显著的特征。这些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召唤英语课堂的“陌生化”,即以“陌生化”为潜动力创新英语教学。

笔者对所在省份4所涵盖示范性、骨干性及一般高职院校分别随机抽出3个班采取问卷调查法来验证上述理论预设,调查问卷包括20道涉及英语学习动机、兴趣、认识、看法等方面的选择题。调查共发放问卷543份,回收498份, 其中有效问卷462份,回收率为91.7%,有效率为92.8%。基于调查提炼出高职生源在英语学习场域中诸种特征:

(1)约80.1%的高职生自认英语成绩差,其中15.4%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低于30分(总分150); 2.3%学生高考英语成绩高于90分。借重这个数据,似乎可认为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且程度参差不齐。

(2)对英语感兴趣学生比率约为32.4%,对英语课程抱抵触情绪的学生高达43.3%。约75.2%的学生认可英语之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约12.8%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纯属浪费时间。这个数据呈现出高职生英语学习之悖论:理智上认可,情感上抵触。这个自我背反的状态直接导致其英语学习行动上的有心无力。

(3)85.7%的学生对英语教学现行模式持否定态度,认为其较为枯燥、乏味;12.9%的学生基本满足于当前英语教学范式。审视此数据可体认到高职生对英语教学“陌生化”的强烈诉求。

(4)89%的学生认为较之其他课程,自身在英语课堂上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72.1%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自制力较差,约10.1%学生认为其自制力较强。这个数据似乎可揭示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高职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中的“成人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制力差、对英语课堂不求深度求热闹和新奇是其儿童特征的呈现;对奖罚不喜形于色、渴求英语学习中的专业认同、对语言教学的传承和翻新能够报以较为敞开的态度、不会对某位特定授课教师特别依赖是其英语学习的成人特性。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儿童性”呼唤“陌生化”理论的进入,而其“成人性”为基于“陌生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接受的可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上述平均数据,偏工科高职院校低于平均值,文科高职院校反之。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种种特性内化为高职英语教学对于“陌生化”理论的召唤和诉求。以“陌生化”为潜在动力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性实践演练已然成为攻克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利器之一。

2 “陌生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建构

2.1 教师思维“陌生化”

教学任务的完满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而完美的教学设计源于教师的思维和理念。“陌生化”公共英语创新的路径研究始终不可能外在于教师个体。其教学思维的“陌生化”是建构“陌生化”公共英语教学的支点所在。常年教授同一课程难免会使教师的教学携带惯性思维,导致教师自身和授课对象的倦怠。因此,尝试建构“陌生化”公共英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思维的自我颠覆,做到课前-课中-课后“陌生化”三步曲。而课前“陌生化”即是从教师思维“陌生化”启航,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输入“陌生化”,力求每次备课都是基于过往经验和教学反馈对教授内容和方式的完善甚或颠覆。这就是要求教师要时刻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与熟悉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所形成的“麻木感”和“机械化”不断抗衡和斗争,对熟悉的知识报以“陌生化”的态度去面对以达到对所授知识的新认识和提高,激发自我的新感悟和激情。激发了自我才会为激发学生提供可能,才能感同深受地进入学生的思维状态,努力去感知学生接受英语知识时的感受,从而有效开展授课各个环节,提高教学功效。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和实践者,教师思维“陌生化”是英语教学“陌生化”实施的重点更是难点。教师思维“陌生化”的活力源自对专业的不断钻研和对不同学科的广泛涉猎。正如外语界面研究之面向所在,当专业知识与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得以碰撞不断产生新的火花,那么“陌生化”的思维何愁不期而至?

2.2 课堂“陌生化”

“陌生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人对周遭世界感知的麻木,引发新奇感。当“陌生化”理论进入公共英语课堂,对旧英语教学模式解构,建构“陌生化”课堂:不断创设和变换情境(即英语课堂范式)以实现学生的新奇感诉求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制约学习动机强弱的动素。鉴于高职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儿童”特征,以“陌生化”激发的学习兴趣尤显重要。

作为“陌生化”三步曲之主题的课堂“陌生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建构:

2.2.1 教学环境“陌生化” 教师可打破一学期一个教室的陈规,环境的变化可给学生带了一定的新奇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安排教学在常规教室、语音室、机房、英语实训室甚或校园咖啡厅等不同场所实施教学。不同环境带来的新鲜感打破固定教室的束缚和感知的“自动化”及倦怠,对教学环境的好奇和期待成为加强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元素。

同时还可不定期改变学生座位格局,不断刺激学生的感知,引发其新奇感。如男女混搭的座位格局;男生和女生各自分坐教室左右两边甚或前后边;经常调换同桌等,总之过往的固定座位格局被打破,消除差生坐后排,好学生坐第一排的定势。当学生面对不同的同桌、位置必然引发新鲜感,对每次上课可能的座次和搭配报以猜测和期待,就可间接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教师摒弃以往黑板+白色粉笔的课堂固定色彩搭配,在不影响视觉的提前下,采用黑板+黄色粉笔的配色。也可采用不同色彩粉笔和不同符号区分重难点和不同层次知识点要求。

教学环境的“陌生化”是课堂“陌生化”的建构物质基础,其实施还需要集思广益和学校相关政策的配合,正如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室、校内外实训场地的交替穿插,转换环境营造“陌生化”对公共基础课-公共英语的意义也值得关注。

2.2.2 授课教师“陌生化” 不像中小学生一旦对某位教师认可,就很难再接纳他人,高职生的成人特性使之不再依赖某位特定教师。反之,数个学期面对一位教师,学生还会产生学习的倦怠。这就是缘何新学期伊始第一节课学生兴趣有所增加的缘由所在。但是每学期甚或一个学期内频繁的调换任课教师显然是不现实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实现授课教师“陌生化”可进行如下尝试:

形象“陌生化”: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服饰可有适当变换。授课方面在下文会谈及。授课教师的服饰应大方得体,体现学者风范兼具适当时代特色,并适时进行稍许变化。常年衣着邋遢、形象一成不变的教师很难激发“成人儿童”式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的外围兴趣。高职生对于英语学习求“新奇”和“好玩”不求深度的特性,以及高职英语教学贯彻的“够用为度”原则,学究的形象和教学方式已无法引发更加注重知识表层拒绝深层次研读的高职学生的兴趣和推崇。教师对于外表的适时修饰和变换,打造不喧宾夺主的“陌生化”形象对于英语教学可以起到较为正面的影响。

此外,教师还可邀请外籍教师、同校其他英语教师甚或跨校邀请教师来课堂客串,也不失为一种产生“陌生化”的有效手段。中外籍教师合作上课或跨校合作可激发学生的无限的新鲜感,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激动”的兴奋状态。

总之,教师“陌生化”诉诸实施的多种尝试可为英语教学延伸出新的探索方向。

2.2.3 教学资源“陌生化”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教学的现实,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仍然是教材。尽管教学大纲和授课技术会随着人才需求大趋势适时做以调整,但是教材的频繁更换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利用教师备课和教学经验的提炼。藉此,教学资源的丰富和“陌生化”显得尤为必要。

在如今英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的情况下,教师仍然照本宣科无疑是“下下之策”,会使教学索然无味,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心理学和教学实践双重参照下,过于熟悉且单调的方式极易产生惯性思维,丧失对事物的自觉感知,使人产生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甚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陌生化”的事物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对于教学资源的“陌生化”的处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尝试:

教学资源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借重原声电影、电视剧,名人演讲,慕课,精品课程视频,网易公开课,国外风土人情图片,简单英语报刊时文,英语童话儿歌,英语学习网站等多种资源的交叉互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资源数字化:出生于90年代后的“数字原声代” (digital originative),数字化成为其生存不可或缺的风景。英语教学不能逃避这一现实,必须“顺应”此潮流,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功效。教师可把需学习的资料和需记忆的单词让学生储存在手机中,方便其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微信,督促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掌握。

教学资源与专业的契合:教学资源的“陌生化”选择与专业的分野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资源与专业的较为完美的契合是一个应该不断探索的热点,切忌在对教学资源“陌生化”追求过程中不分专业进行“一刀切”。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时尚比较感兴趣,可在教学中适时播放英语时尚类节目、或者在教学中引入西方服饰文化相关资料;对酒店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输入西方礼仪的相关资料,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加入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相关资料,甚或把各种机器设备的英语使用说明作为资料带入课堂。

对于英语教学资源的“陌生化”诸种尝试可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专业认同感,进而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以“陌生化”的呈现方式打破认知的“自动化”,用外界新鲜多变的“活知识”来激活高职学生个体久存的有限的“死知识”,使二者互动、发展壮大,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减缓语言学习焦虑,使其对英语的学习从“迫不得已”到“自觉”状态演进。

2.2.4 教学方法“陌生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所采取的方式的集合。现实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是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及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英语的学习欲望。就学科而言,教师传统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在教学方法“陌生化”的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关注英语教学法最新研究成果,可基于不同主题和要求把视听法、交际法、团体协商法、反思法、发现法、演示法等不同英语教学方法带入课堂,当然目前高职教学普遍较为关注的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一些研究成果结合上述英语专业教学法,多种方法的杂糅可为教学方法的“陌生化”和“创新”提供实践的理论武器。

2.2.5 教学方式“陌生化” 传统英语教学的方式为复习-课题导入-生词(或带读生词)-讲课文-语法-处理练习。每进行一步,学生对于下一步要干什么都了然于心。这种一味地机械化服从必然会使得学生厌倦不堪。打破学生的厌倦感就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 “陌生化”处理。教师如习惯每次上课前用5-10分钟回顾上一讲的内容,那么每次上课学生必然会习以为常。那么对于这个5-10分钟的回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陌生化”。可采用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教师提问、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口述甚至动笔总结等方式。总之,教师只要用心去改变和创新,时时不忘带给学生新鲜感,久之必会收获“陌生化”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益处。

2.2.6 授课语言“陌生化” 授课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接受英语知识的重要工具。工具的“陌生化”施用即不断运用“陌生化”的教学语言可不断带给学生语言“陌生感”,恢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对第二语言(L2)的使用“陌生化”:“在语言教学中尽可能地用L2去取代L1,以使学生完全浸入L2环境,最大限度地接受语言输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3]在理想状态下,L2的最大限度浸入可有效提高L2的习得效果。然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普遍英语基础较差的现实决定了对于L2最大化的使用甚至全英语授课不但不可能提高语言习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仅有的一点信心和兴趣都被腐蚀。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况下,授课语言“陌生化”的尝试不失为一剂解药。在此授课语言陌生化可从两方面加以考量:一方面践行授课常用语“陌生化”。既然面对高职生,L2的使用必须适度,以便减轻其语言学习的焦虑感,增加成就感,那么在有限使用L2的范围内,或在常用教学语言的使用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新鲜感的同时增加L2的输入。例如:在表扬学生时,教师会使用“good”,如果教师能尝试使用多样化L2表扬的表达方式,如“ a good job”、“fantastic”、“wonderful”、“terrific”等,当学生在教师眼中看到赞扬和听见不同的英语表扬方式,久之就会潜移默化习得。另一方面借重语码的转换来推进教学语言的“陌生化”。语码混用(code-mixing)指的是在一句话语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的交替使用,即在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语境的需要从一种语言转用到另外一种语言。语言的使用与语境的顺应关系决定着语言的选择。高职生的英语基础决定了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频率。在英语课堂不同情境中的语码转换可为学生带来新奇感、幽默感甚或时代感。如对课堂睡觉的学生可说:“天还没有gets dark 呢?,你怎么就开始dream了,wake up! stand up for a while please!”又如在分组背课文或者听写单词比赛时,教师会说:“A组 show 你们的实力给B组see,让A组和B组来PK”,或者“同学们high 吗?不high就out了”。此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专业词汇时,语码的混用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词汇讲解对于高职生而言用汉语显然比英语更加直观和清晰。

总之,通过教学常用语言的多样化和顺应高职课堂语境现实的语码转换基本可实现教学语言的“陌生化”,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刺激和感受。

2.3 作业批改“陌生化”

“陌生化”三步曲之尾声-课后“陌生化”指向作业批改层面。作业批改是课后师生交流的主要场域之一。作业批改可对学生语言的掌握起到监督和画龙点睛之功用,同时可为教师此后备课及教学循环提供可借鉴的资源。教师通常的作业批改模式为:使用红笔,正确处画对号,反之打叉。最后用红笔给出A、B、C、D等不同等级的作业成绩。在作业批改“陌生化”的实践中,教师可尝试用铅笔来改作业。这样可减轻学生面对作业满篇红叉的挫败感。同时学生可在错处修改,完成修改后,擦掉铅笔的错误标记,这样即达到了改错的目的,又可适时地维护高职生在英语学习中过往已备受打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作业的等级可用笑脸、面无表情、哭脸甚至愤怒的简笔画来体现,这样既可体现教师的幽默感,又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对于具有“成人儿童”特征的高职生可唤起其新鲜感。

3 结 语

“陌生化”的目的在于打破人对常规的既定感受,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走出审美疲劳。高职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和自身所具特征给“陌生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接受基础和需求。以“陌生化”理论为潜动力来创新高职英语课堂,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陌生化”,或许可缓解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诸多难题,使原本教、学双方缺乏激情少动力的教学模式提升为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艺术。当然,英语教学的“陌生化”亦需要有“度”,如果一味追求新颖,过分“陌生”,超越了师生的承受度,那么非但不会提高教学成效还会让学生“求新”的需求的无限延伸无法回缩,过分看重外在形式,冲淡教学主旨,更不利于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会使教师自身疲惫不堪。

参考文献:

[1] 朱 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32.

[3] Ellis,R.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Oxford: Pergamum, 1984.

[4] 唐小红,周天晖.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 (4):78-79.

猜你喜欢

陌生化高职生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