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微观考察*
——以《共产党人》为例

2014-03-11孟令蓉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在职干部经验总结共产党人

孟令蓉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微观考察*
——以《共产党人》为例

孟令蓉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选择,是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即如何实现的问题。学界对该论题多有宏观考察,微观分析实则更具意义。抗战时期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通过理论诠释、政策发布、实践推介和经验总结四条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具体化、普及化以及中国经验理论化,其经验对于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无疑能提供历史镜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共产党人》;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考察,是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即如何实现的问题。然而学术界对其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缺乏从微观层面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选择的具体方式、具体过程以及经验教训。《共产党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党的建设而专门创办的党内理论刊物,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为其根本历史使命。它通过理论诠释、政策发布、实践推介和经验总结四种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从微观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

一、通过领导集体的理论诠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武器。党的领导集体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主体,他们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的党建实践经验,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原理来诠释中国的党建问题的理论自觉。《共产党人》通过刊登党的领导人的诠释性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即本土化。

毛泽东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共产党人》正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出版,并为其写了《发刊词》。在《发刊词》中,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了重要发展。他的两篇著名论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没有调查者没有发言权》,通过《共产党人》面世,强调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要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党建的现实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党建教材而出版和刊登的,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以及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使命,作了详尽的研究和论述。它从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出发,指出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同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特殊因子。《没有调查者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为《农村调查》所写的序,强调通过作社会调查,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张闻天是《共产党人》的主编,长期主管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在《共产党人》上发表了8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建设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解读。在党群关系方面,张闻天发表了《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和《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提出党与群众正确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要加强党群关系,得到群众的信任,必须首先更多地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在党的工作方式方面,张闻天发表了《关于党的两种工作方式》和《党的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前者提出了发展的工作方式和巩固的工作方式,并要在党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党所处的不同环境之下,灵活地运用这两种工作方式;后者提出了贯彻中央政治路线必须了解各地具体情况的论点。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发表了《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指出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布尔塞维克党的有力武器”,他强调党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在“建立党内民主的、健全的、生动的、前进的、团结的生活方面,有很大的意义”。[1](P29)他的其他文章还涉及到党的工作作风、干部学习等问题。从张闻天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深入,每一问题的提出,都有理论根据,并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加以诠释,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

党的其他政治领袖也就各个角度诠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如刘少奇的《论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对党的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产生原因、两者的区分和转变、工作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朱德《党员军事化》中号召党员军事化,指出“党的发展、巩固是和武装斗争密切地结合着的,因此共产党员要学习军事理论,过军事生活,一切行动军事化,即党员军事化”[2](P2)。陈云在《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中,提出“要采取组织上的办法使党与群众团体接近群众”,“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开展群众运动”,“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等观点。[3](P49-50李维汉在《论党内铁的纪律》中对党的铁的纪律的特征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了党的铁的纪律建立和巩固起来的条件,并指出“铁的纪律永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焦点”。[4](P30)

据统计,中共领导集体在《共产党人》上共发表44篇文章,内容涉及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作风建设、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绝对主力。

除此之外,党的理论家也是诠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主体之一。他们由党的知识精英构成,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并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如艾思奇发表《共产党与知识分子》,强调知识分子对于党的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善于吸收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培养工农的知识分子的观点。陆定一在《军队中在职干部教育的经验》中研究了八路军中在职干部教育的迫切性和两种教育方式。张如心发表的两篇著名文章《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前者提出党的教育家应是列宁式的、斯大林式的、毛泽东式的教育家;后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者最根本的作风。

《共产党人》为党的领导集体和理论家创设了理论诠释平台,前者注重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出发诠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后者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诠释中国实践问题,两者的结合使理论诠释来自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从而实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转化,即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二、通过党建政策的刊登发布,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化为具体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对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发挥实际的导向作用和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经验也需要通过党的政策反映出来,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成为党的建设的行动准则和评价标准。因此,党的政策制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共刊登党的各类决议和指示39篇,约占所有文章的五分之一,“事实上成了党中央的机关刊物”[5](P445),它把传达和宣传党的各项决议和指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具体化创设了路径条件。

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共产党人》创刊号全文刊登了这一对党的建设具有总纲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规定了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即“整理紧缩严密和巩固党的组织”[6](P11),规定了党的六项具体工作,强调党内教育尤其干部教育是“巩固党的中心一环”[6](P12)。因此,在《共产党人》上刊登的各项决议和指示中,关于党内教育和干部教育的决议和指示最多,有《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中央宣传部关于抗日根据地在职干部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指示》、《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加强党内策略教育的一些具体决定》、《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这些文件反映了干部教育是党内教育的重心,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又是第一位的”[7](P347)。中共对党内教育尤其是干部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是由党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和这一时期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另一方面,重视干部教育向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传统,如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斯大林倡导的联共(布)党史教育,为苏联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中共将干部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心一环”,正是根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除了党内教育外,围绕《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规定的党的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相应的决定和指示,这些文件大量的在《共产党人》上刊登出来。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刊发了《扩大的中共中央第六次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和《扩大的中共中央第六次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在干部审查方面,刊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审查干部经验的初步总结》;在党务工作方面,刊发了《中央关于地方党及军队中党务委员会工作的决定》。此外,《共产党人》还刊登了关于中共各项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如《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这是中共正式作出的第一个系统地阐明知识分子政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总结了中共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求吸收优秀的知识分子到党的队伍中来。在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方面,刊发了《关于充实和健全各级宣传部门的组织及工作的决定》、《关于反敌伪宣传工作的指示》、《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等,对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任务、范围、特点、原则、方法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和指导。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后,中共中央于7月1日中共二十周年纪念日通过《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8月1日又通过《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共产党人》在第19期刊载了这两个重大决定,指明了“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8](P1)在《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强调,“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9](P4)由此,党的建设的重心由党内教育开始转向增强党员党性,也就是克服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风。党内更深入的、更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将拉开帷幕,《共产党人》为此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准备。

中共党的建设的各项政策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观点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具体原则和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具体化的过程。《共产党人》将党的建设政策在全党宣传和推广,有利于党的建设政策得以更好的贯彻和实施,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三、通过党建实践的宣传推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

宣传、报道蕴含马克思主义党建实践的资讯,是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反映党建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普及化的重要方式。《共产党人》虽以理论解读为主,但也专设通讯专栏,如乡村通讯、支部通讯等,刊登各地党的建设的实践情况,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各地党组织的实施和推行情况。

一是对延川边区党建实践的典型宣传。以杨英杰为首的中央党校实习团对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调查报告,全文七万多字,《共产党人》分四期刊登。介绍了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和人民的生活情况、支部的特点和党员干部情况以及支部组织和支部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篇调查报告深入到基层党员群众,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材料,极其详实地反映了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展开和发展。同时,也为各地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10](P51),是一篇难得的反映边区党建实践的典型报告,对各地农村党建工作起到了“一个好的榜样”。[11](P66)

二是对党的支部建设实践的宣传推介。支部是党的堡垒,是基层党建的基本单位。《共产党人》刊登了许多反映党的支部建设实践的文章,如孙德枢的《简述大后方一个农村支部的教育工作》,详细介绍了散居农村的支部开展教育活动的具体环境、教材组织、学习方法,并归纳出大后方开展支部教育的四点意见,一是强调知识分子对于农村的党起着“创造者的作用、保姆的作用”;二是干部教育重于党员教育,个别教育重于集体教育;三是党内教育要重视文化教育;四是将群众工作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12](P64)关烽在《支部怎样领导群众工作》中介绍了大后方一个支部领导群众斗争的实际例子,从而总结出在目前大后方形势和条件之下,党的支部领导群众斗争与进行各种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萧林在《晋冀察边区党组织的党内教育是怎样进行的》中介绍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晋冀察边区党内干部教育和一般党员教育的情形和变化。还有犹萍生的《边区延川党支部教育的概况》、李兆炳的《介绍一个模范连队的支部工作》、莫文骅的《十六个月没有发生逃亡的模范支部》、一峰的《我们怎样开展了支部工作》等介绍支部建设实践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各地党支部的实施推广树立了正面典型。

三是对党的其他工作实践的宣传推介。如海燕在《敌占区工作在冀中》中介绍了冀中根据地通过秘密工作,深入宣传鼓动,开展敌占区工作的实践。萧江在《河北完县妇女工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中,讲述晋察冀边区妇运模范县——完县妇女工作的开展情况,强调了干部在妇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完县开展妇运的方法方式,与其他救亡团体的密切联系,以及注意处理男女关系的问题。苏慧的《女工改善生活斗争的一个例子》,介绍某工厂支部领导女工争取改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过程,以及经过斗争所获得的收获。林一的《一个奸细破坏我党的例子》和钱明的《关于天水党组织的破坏》,从反面揭示了由于党的建设的偏差给党组织带来的损失,对各地党的建设起到了警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共产党人》通过对这一实践过程的典型报道和重点宣传,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对中国党建现实的关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又通过在中国党建实践中检验、证实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化。

四、通过党建经验的概括总结,实现中国经验的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的包含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即把中共党的建设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增添新内容。《共产党人》作为党内理论刊物,概括、总结和提升党的建设经验是其重要任务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中共中央层面的经验总结。中共中央的经验总结是通过党的政策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经验总结和政策的再制定过程。如关于党的在职干部教育,《共产党人》第6期刊登了中央书记处3月20日作出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在1月13日《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一般的规定了干部教育的方针、课程的基础之上又补充性地规定了在职干部的分类及各类别的课程设置、学习制度、组织领导等。经过几个月的贯彻实施,党中央对各根据地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发现各地在教育制度、学习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党的策略教育不够,干部自觉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未养成。党中央随即总结经验,认为在职干部教育虽在制度上已基本得到保证,但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经过研究,相继于1940年8月13日和10月20日,发出《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加强党内策略教育的一些具体决定》和《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共产党人》分别于第10期和第12期刊登了这两个决定。将“党的策略教育列入正式教育计划之内,并作为成绩考察的重要标准”[13](P8),努力“培养和提高干部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4](P16),并规定以后在职干部教育的检查,着重于教育质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经过上述经验运转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教育的理论得到了彻底的本土化。

二是党的领导人的经验总结。党的领导人是总结党建经验的重要主体。《共产党人》上刊登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来自于他们从事党的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如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总结18年党的斗争经验,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5](P5)张闻天的《提高干部学习的质量》对如何提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质量作了三点总结:一是要培养干部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习惯,二是要增加各种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三是要编辑出版中级读物及辅助读物。又如陈云的《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和《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李富春的《八路军作战区的群众工作》对党的群众工作,党群关系的经验总结。杨尚昆的《华北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对华北地区党的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陆定一的《军队中在职干部教育的经验》对军队中干部教育方式的经验总结。还有来自各部门和各战区领导人的经验总结,如孙力馀的《九十两月中央直属各机关学校在职干部学习新的收获》,是中央直属各机关在职干部学习第一次检查后,对九十两月中央直属各机关学校在职干部学习情况的总结,总结了在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收获,以及干部个人研究能力方面的不足。章夷白的《谈谈丙类干部的教授法》,黄霜的《关于被捕坐牢的一些经验》,舒同的《晋察冀军区建军中建党工作的经验》,李哲人的《敌占区工作经验》,马洪的《马列学院审查干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等,都是各部门或各地区领导人对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总结。党的中央、地方及各部门领导人的党建经验总结,是中国经验中具有相对宏观性和普遍性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是基层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党的基层人员也是党的建设实践的主体,来自基层工作者的直接经验是党的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人》在它的编委启事中,对所收稿件几种类型的规定,其中一类就是“关于党的实际工作的总结性质的文章”[16](P84)。这类文章主要以通讯的形式,介绍各地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如林凡的《介绍几种关于支部流动训练班的方式》对支部以下的党员,如何通过流动训练班的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作了四点总结。此外,李卓然的《论环县事变的教训》、阿黄的《反共特务人员破坏我党的一个具体教训》、张鼎丞的《介绍新四军的一个模范支部》等,都是党的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对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构成了党的建设经验的最生动、最具体、最直接的部分。

党的建设经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宝贵资源。《共产党人》通过刊登中央、基层和党的领导人三个层面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构建和提升提供事实参照,为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这一理论形态的转化创设了历史前提。

五、结语

以《共产党人》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作用。它通过党的政治领袖和理论家对马克思党建理论的解读与诠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从抽象化到本土化的过程;通过刊发党的相关指示和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确定下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通过党的建设实践来贯彻、检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过经验的总结来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对《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持、政策指导、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的微观路径考察,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路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研究提供了历史镜鉴。

当然,《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它是党内刊物,发行范围虽然包括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但其发行总量仅1000份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影响力。同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共产党人》多少受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如发表过王明《论马列主义决定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的教条主义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

[1]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J].共产党人(创刊号).

[2]朱德.党员军事化[J].共产党人,(17).

[3]陈云.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J].共产党人(创刊号).

[4]李维汉.论党内铁的纪律[J].共产党人,(4).

[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6]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J].共产党人(创刊号).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J].共产党人,(19).

[9]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J].共产党人,(1).

[10]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及人民生活[J].共产党人,(3).

[11]编者附志[J].共产党人,(6).

[12]孙德枢.简述大后方一个农村支部的教育工作[J].共产党人,(1).

[13]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加强党内策略教育的一些具体决定[J].共产党人,(10).

[14]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J].共产党人,(12).

[15]毛泽东.发刊词[J].共产党人(创刊号).

[16]本刊编委启事二则[J].共产党人(创刊号).

(责任编辑 高云)

D616

A

1671-0681(2014)05-0056-04

孟令蓉,博士,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师。

2014-02-2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九十年学术史撮要”(08BKS011)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在职干部经验总结共产党人
王晓燕教授治疗帕金森病思想经验总结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军队院校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湿热角度论慢性咳嗽——全国名中医张勇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特征·意义
四会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与技术经验总结
对西藏强基惠民驻村工作经验总结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