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牢牢把握群众的特征
2014-03-11王珂
王 珂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450002)
中共中央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积极筹划部署,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此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使活动收到预期效果,我们党除了要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观意愿、主观自觉,还需要弄明白群众有哪些特征,群众工作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完整的回答,有助于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法、步骤。
一、群众的特征
历史性、整体性、国内性、相对性、集体性是目前学术界对群众特征的认识,此外,群众还具备以下特征:
(一)群众的可引导性
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和哪个国家,群众都可以分为积极部分、中间部分和落后部分三大层次。刘少奇同志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在一切群众中,通常总有比较积极的部分及中间状态与落后状态的部分,在最初时期,积极分子总是比较占少数,中间与落后状态的人总是组成为广大的群众。这里,刘少奇同志所说的“中间与落后状态的人”指理论水平、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及思想进步状况比较低的人。在原始部落中,人们通过角逐的方式竞争部落首领,可以说,个人力量的大小决定了部落首领的产生。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力量的大小决定了此类群众在社会中层级地位的高低。当然,群众力量指的是知识、财产、能力以及拥有各种权利的综合指标。力量大的群众在社会中可能处于较高层级,而力量小的群众在社会中可能处于较低层级。处于较低层级的这部分人迫切需要有远见的坚强的引导者与向导。因此,群众的层次性延伸出群众的可引导性。另外,从社会的常态发展和力量均衡的角度来讲,群众的层级在组成人数、力量对比相对均衡或相似的情况下,社会整体上才处于最佳的稳定状态,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由于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群众不同层级的形态和实力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执政者不断研究群众的这种变化,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并给予其更好的指导、引导,从而使之朝着有利于治理、协调、管理的方向发展。
(二)群众的组织密度性(凝聚性)
群众的社会性本质决定群众需要有集体活动,这种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物质活动方面如古代的狩猎活动和现代的展销活动等;精神活动方面如学习活动、鉴赏活动等。当然这些活动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而是二者在很多情况下有所交叉、有所混合。群众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志趣、获得了发展、建立了社会关系、明白了生存价值,于是群众性的集体活动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延续。在开展集体活动的基础上,群众因某种共同利益,或因需抵抗某种存在的威胁和假想的威胁而组成群体或组织。从历史长河来看,群众会因各种原因和为各种目的而不断地形成组织,可以说群众组织永久性存在;但是在特定时期,这些组织又会因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动或主动解散,因此群众组织又具有临时性。可以说,历史视角下的群众组织,具有重组性和解散性同时并存的特征。当前,有组织性的群众组织越来越多,群众一旦形成组织,就具有很强的整体意识、团体意识。这种群体或组织会保持一定的密度,即组织、团结、凝聚的紧密程度,这是一个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会随着共同利益的强弱变化而发生密度高低的变化,即当群众为维护强烈的共同利益或群体之间因某种原因而相互对立时,该群众组织的成员就会携起手来担起维护自身、其成员甚至整体组织利益的责任,尽管这种担当责任的方式可能以合法的手段或以非法的手段表现出来。在维护群众组织利益时,其紧密团结的程度就高,即群众组织的凝聚力就越强;反之,当其共同利益无法形成时,群众就很难团结起来,甚至群众个体间会产生矛盾。
(三)群众的活动反复性
执政者的决策有时可能会违背群众的利益,而群众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会采取一些诸如集会、罢工的群体行为,以反对、反抗统治阶级的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社会发展条件出现类似情况时,这种活动就具有反复性,如英法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和21世纪的罢工斗争。此外,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威胁时,群众又会积极组织起来一致对外,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全面抗战。当这种活动达到群众的共同预期愿望时,才会真正停止。当群众之间发生矛盾时,群众具有不可侵犯性,不管是其人身还是财产等方面受到了损害,他们都会想办法反抗。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是可以调解、调和的。因此,执政者要使群众之间的矛盾及时得到调解,使之消化在萌芽状态,那么总体上、长期上群众之间的矛盾就不会上升到激烈的程度,更不会上升到社会冲突、群体性冲突的程度,那么社会就会处于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群众的活动具有反复性,其活动的方式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使不同的群众基于共同的利益、爱好或关注点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有时通过在网站发表观点相同的舆论实现,即通过“虚拟”的组织联系起来;有时通过肢体集合实现,即通过实在的民间团队联系起来,如文化社、俱乐部等。这种组织联系的速度为有史以来最为迅速的。当然,以这种方式汇集起来的组织不乏一些负面团体。针对这些不考虑汇集后果、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而“凑热闹”、“煽风点火”的群众组织,要及时排查、及时清理。此外,群众在要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和追求身份的平等方面也具有反复性,即从经济性要求向政治性要求发展方面具有反复性。群众对物质的追求具有无限性,即渴望物质财富迅速而又无限制地增长,对经过共同努力得到的物质财富有共同分配的愿望和要求。不管分配的原则受何种条件的制约,他们都希望分配得公平、公正。群众在分配环节中,为求得个人利益而希望各得其所,这个过程也是群众最容易分裂的过程;同时,为求得相同的分配利益,一些分散的群众也会组成一个群体来壮大其力量,以实现分配的既有化和均等化。身份的平等是群众普遍和持久的追求,每时每刻这一追求都从未停歇,群众通过自身的活动在助推平等身份的实现。因此,群众的活动具有反复性。
(四)群众的精神可控性
群众的精神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信仰的可控性。群众一旦被某种信仰控制,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群众的精神支柱,持共同信仰的群众就会从分散状态组织起来,甚至影响、教化无信仰群众形成一个共同体,从事某种相似的生产、生活活动,从而形成较为固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当政党的信仰被群众所接纳,并且政党对群众的许诺实现时,尤其是关系民生的承诺实现时,并一贯严格遵守此类承诺,那么政党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而且,当这种信仰被历史潮流所推动、和历史潮流相融合,群众就会在信仰的指导下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发挥出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宗教信仰状况呈现出宗教与民族性相融合的特点,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内部的融合和协调情况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密切,一旦群众信仰出现分裂、冲突,就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在普通群众的信仰中,宗教占居主体地位。宗教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哀恸性宗教使信教或不信教的群众对教派先驱产生怜悯、同情,从而产生巨大的志愿朝拜团体。而与之相似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悲苦现象,也很容易让一些群众产生同情之心,有时会自发形成一些志愿团体来帮助那些受难的人,如寻亲志愿团队等。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物质、财政支持,以使社会正义力量、慈善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因此,执政党需要把握群众信仰的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使群众的信仰朝着有益于人民根本利益,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二是群众受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的制约性。群众受某种潜在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的约束,这种道德、风俗、规范虽在一定时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伴随群众繁衍生息的始终。社会道德、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具有历史性,它们对社会成员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一旦群众出现不轨行为,就会被指责为“道德败坏”、“伤风败俗”,受到群众所在群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强烈谴责。因此,在特定时期,及时洞察群众的变化,并运用荣辱明确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积极向上风俗习惯来约束其行为,必能在客观上产生较好的效果。
(五) 群众的进步性
群众的进步性与群众组织的开放性、群众自身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群众文化相关。群众的组织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征。封闭性的存在有三种原因:一是内在自愿的封闭,目的是为了群体的安全和稳定;二是外在的制约,如执政者为限制其力量、势力的增长,为维护其执政地位而使群体的大小和所拥有的综合力量始终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其活动的范围,客观上使之似乎处于封闭状态;三是群众地域性的客观制约,由于受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活习惯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局部倾斜的影响等,不同地区的群众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我们党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群众的共性,又要考虑到群众的个性,既注重宏观的把握能力,又注意微观的调节措施,从而做到“和而不同”、“同中有异”,促进不同地区群众的多样化发展。群众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群众思想的开放性。群众的思想,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顺从、人治观念为主,日益向强调民主、强调法治的观念转变;由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观念日益向开放搞活、谋求多赢的观念转变;由计划经济、政府配给的观念日益向市场经济、自主竞争的观念转变;由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日益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转变等。群众思想的多方面变化,都反映出了群众思想的开放性。二是群众组织的开放性。群众组织不仅有扩展成员、扩大规模以强化群众组织的需要,而且有与外界加强联系,获得共赢利益,从而获得更好发展的需要。三是群众的被动开放性。这主要是指受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如受交通、传媒、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而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觉地被动开放。群众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的进步。此外,群众具有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群众有克服困难、远离危险而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本性。但当困难、危险来临时,又有勇于面对困难、危险,勇于与困难、危险抗争的拼搏精神,直到克服困难、消除危险。在克服困难、消除危险的过程中,群众会运用其无穷的智慧千方百计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为消除危险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因此,群众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群众取得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助推文化进步方面,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主流,它对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持群众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 党的群众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从最初的温饱、生活富足的物质性需求更多地向精神愉悦、程序公正、政治平等等精神性需求转变,据此,我们党的群众工作重心也从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到科学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转变,群众工作的理念由传统管制型向现代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转变,群众工作的方式也由坐等群众反映问题的被动型方式向为群众提供反映问题的多元渠道、深入调查研究、接访下访等主动接近群众的方式转变。在新形势、新情况、新时代下党对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是党为适应社会发展条件、为满足群众需要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党的执政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以往党的传统形象,拉近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社会总体上保持稳定、和谐,足以证明,党的群众工作总体上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是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相适应的。
(二)党的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
目前,党的群众工作量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以书记信箱、地方领导留言办理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形式开展的群众工作,不仅拓宽了群众意见的反映渠道,方便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提出诉求,而且便于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群众的需求,受到群众好评,成为解决群众问题、增强党群互信、加强党群联系、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但同时,群众反映问题的数量多、种类杂,使群众工作量史无前例地增多;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群众的层级性特点相互作用,使群众的阶层分化得更为复杂,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元化;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团体数量日益增多,性质各异的群众团体、群众组织的被了解程度减弱;群众的精神虽然具有可控性,但随着群众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加上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群众的价值观念呈多样化发展;群众组织发展的迅速性,尤其是对因共同突发利益而迅速组织起来的群体性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减弱;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也日益复杂、多样;群众在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和追求政治平等等方面的活动的反复性,都使群众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党的群众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党的群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群众工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深。一是群众工作的具体制度和具体方法普遍缺乏。搞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群众工作的重要传统方法,也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在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之后,能否总结出群众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制定出整套可行的具体政策、具体制度、具体措施,使处理类似问题时有据可查、有据可循,杜绝因处理问题的差异性而导致再生性群众矛盾的产生,是目前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二是群众工作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员承诺制、党员干部下访制度等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党员服务群众站、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等组织的数量不多、社会化程度不强、普及度不够。这些制度和组织具有受党的号召而执行的即时性、集中性、短期性的特征,相关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其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长期性、经常性的发挥。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涣散,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而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不健全,资源匮乏,不善于加强自身学习,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善于组织群众学习,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工作观念陈旧导致工作方法、管理方式落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群众联系不紧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对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群众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工作水平不高,此外,部分党员干部还沾染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
三、立足群众特征和群众工作发展现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科学分析群众的特征,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
一是群众的特征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加强对其的引导、宣传和教育,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一方面出现思想活跃、观念更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价值扭曲、信仰脱轨的现象。对此,我们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需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群众形成积极的信念和文化氛围,引导群众在积极信仰的指导下凝聚起来、团结起来,使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巨大力量。另外,尊重群众信教自由,对于群众的宗教慈善力量以及与此类似的社会力量,政府应给予更多的物质、财政、政策支持,以使社会正义力量、慈善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因此,我们党需要把握群众信仰的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使群众的信仰朝着有益于人民根本利益,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行为,要结合民族特点及时依法处理,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根据社会道德等对群众的约束情况,在特定时期,及时洞察群众的变化,并运用荣辱明确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积极向上风俗习惯来约束其行为,必能在客观上产生较好的效果。二是了解群众组织的发展情况,把握群众活动的规律性,做好群众的组织工作。对群众组织发展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是做好群众组织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根据群众组织的密度性和组成主体的差异性,将群众组织归类化,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不同阶层的群众组织的力量强弱状况,从某个群众组织的诉求情况、对抗情况推理整个群众层级的发展情况,做到以点概面。另外,把握群众活动的原因、形式,结合群众的其他特征迅速地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将该阶层的群众更好地组织起来。三是党员、干部、党组织立足本职工作以服务不同群众。刘少奇同志指出,人民群众不是划一的,各种工作是复杂的。我们同志应从各种工作的岗位上,直接地去为部分的、具体的人民服务(如为一个工厂的工人、一个农村的农民、一个机关的职员、一个部队的士兵服务,以至只为几个人服务等),而汇合于为全中国人民服务的一个共同目标上。因此,我们同志必须正确理解部分与全体的关系,直接进行部分工作与为部分人民服务,间接推进与加强整个革命工作与为全体人民服务。在实践中,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将本专业和本领域工作与组织群众劳动、生产、创业相结合,组织、动员学校、机关、军队、工厂及其他组织的群众参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的进步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活动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把握群众工作全局,克服现有群众工作的缺点,做好群众工作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群众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制定出整套可行的具体政策、具体制度、具体措施,并做好普及工作,使之落实到位。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加快推进新群众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组织管理的新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轮训工作,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历史、党章和十八大精神,使之充分认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增强自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学习、创新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加强党员干部之间的互动,使之定期交流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总结工作难点、重点和突破点,探索出合理、实用、快捷的工作途径和方法,达成互动共识,以丰富、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三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十八大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深入查摆和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这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抓主要矛盾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体现了我们党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而承前启后做出的不懈努力。
(三)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指导,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并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及为执行此规定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要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教材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两位领导同志从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二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认真解决“四风”方面的问题,注重通过强化理想信念、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体制机制抑制不正之风,又注意深入宣传党的优良作风,使党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氛围。三是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自觉、认真、坚持贯彻执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出榜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需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法,让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做好检查工作,着力保证活动健康发展,切实做到不虚、不空、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