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野看《雪国》中主语省略现象的翻译
2014-03-11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1 纽马克翻译理论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翻译这项语言活动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从这时起,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2011)开始写一些专门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Approaches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继尤金·奈达以后,纽马克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1.1 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以下六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应酬功能、元语言功能。
1.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太过理想化。纽马克承认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他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他认为,“字对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归化”(adaptation)译文之间的差距最大,其次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再其次是“忠实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和“地道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差距最小的是“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这八种方法是一个连续体,各种方法相辅相成,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不过,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应该说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的意思是:“译者只在目的语句法和语义的限制内,试图再现原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因此,语义翻译往往会尽可能地在目的语规定的范围内复制原文形式。语义翻译把原文的词句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原文出现歧义和错误。纽马克说:“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
2 《雪国》及其中译本
2.1 川端康成与《雪国》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此荣誉的作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追求升华的人生美,充满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川端文学既具民族性、特殊性,又具世界性和普遍性意义。研究川端文学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雪国》自1935年至1947年间断断续续在几个刊物上发表,前后持续12年,是川端康成倾注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1948年出版单行本以来,一直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1968年它又与《千鹤》《古都》一起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获奖作,所以更加遐迩闻名了。
日本许多学者给予《雪国》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川端康成“以前艺术的总和,同时又是某种飞跃的产物”(中村光夫),“《雪国》是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伊藤整)等等。所以对《雪国》的研究极具意义。
2.2 《雪国》的三个中译本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蜚声海内外。但是,当时我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一直没有译入中国,因此,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文学翻译界关于川端文学的介绍及研究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八十年代初期,掀起了一股川端文学译介的热潮,其中最早动手翻译的是翻译家侍桁和叶渭渠。之后,在中国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的中译本不断出版。
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侍桁翻译的《雪国》;同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叶渭渠版本的《雪国》《古都》。侍析的译本作为最早的译本,填补了翻译文学史上的空白,但是至今只出版了一版,之后没有再版。而叶渭渠翻译的版本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发行。2011年,翻译家林少华也应青岛出版社之邀翻译出版了《雪国》,再一次为读者进行了论释,也颇受好评。
3 主语省略现象
日语是对场景和上下文依存度较高的语言,省略已作为常见的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日本古典语法家松尾捨治郎认为省略现象是日语的三大特色之一。其中日语省略现象中占主要部分的就是主语省略。日语主语省略主要包括因上下文,场景引发的省略、承前省略、命令句、授受动词句、敬语句、谈话结构等省略。
汉语中也存在主语省略,吕淑湘(1980)指出:“主语省略是汉语的一个特征,汉语中的主语省略分为命令句省略、提议句省略、主语不特定省略、主语为自然现象省略这四种。”王力(1985)在《中国现代文法》中提出:“我们在接别人的话或继续自己的话,讲下去的时候,对于大家都明白的东西即使不说出来也能够理解,这种情况一般省略。”王力认为省略分为承前省略和习惯性省略两种。
对于中日两国共有的主语省略现象,两国的语言学家还是普遍认同的。中日两国的主语省略现象有着一定的共同点,比如上下文中的承前省略、命令句和建议句中的省略基本类似,但是在省略范围、省略要素、省略的语言手段、省略的条件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并不能完全对等。那么在日译汉的翻译实践中,很多原来日语中没有主语的句子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有时必须得添加主语,不然会引起误解甚至会造成误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两国语言的特征、文化背景、认知语言学等角度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不能简单地逐字翻译,而应该使用纽马克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翻译手段才能翻译好。
4 《雪国》中的主语省略现象的翻译
4.1 对话中的主语省略
(1)(駒子と島村の会話である)「あら、?わすれたわ。お煙草でしょう。」と、女はつとめて気軽に、「?さっきお部屋へ戻ってみたら、もういらっしゃらないでしょう。?どうなすったかしらと思うと、偉い勢いでおひとり山へ登ってらっしゃるですもの。窓から見えたの。おかしかったわ。?お煙草を忘れていらしたらしいから、持ってきってあげたんですわ。」
叶译:“哟,差点忘了,是你的香烟吧。”女子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方才我折回房间,看见您己经不在,正想着是怎么回事,就看到您独自兴冲冲地登山去了。”我是从窗口看见的,真好笑啊。您忘记带烟了吧,我给送来啦。
侍译:“哎呀,我忘了。你想抽香烟吧。”她竭力愉快地说。“刚才我回到你的房间里去,您己经不在了。我想你干什么去啊,从窗口看见你劲头十足一个人上了山,我觉得好笑。我想你也许忘记了带香烟,就把烟拿了来了。”
林译:“啊,忘了,你要吸烟吧?”女子尽量放松语气,“刚才折回房间,你己经不在了。心想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个人气呼呼爬山去了。从窗口看见的。滑稽!你好像忘带烟了,就替你拿了过来。”
日语原文对话中没有出现一个主语,但是根据日语的上下文及日语敬语的表达规则,主语完全是可以清楚地推测出来的。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这段话属于表达功能文本,翻译的时候不能采用字对字翻译,应该结合交际翻译的手段,以译文的可读性为主,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向读者群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交际信息。那么,应该考虑到汉语中的对话中的主语(尤其是第一、二人称)较少省略的原则,三段译文分别添加了6个、7个、4个主语。但是并不所有省略的部分都要添加上去的,林少华的译文结合了语义翻译的原则,尽量做到保持日语主语省略的风格的同时,兼顾汉语表达习惯,在主语较明确的场合适当也省略了几个主语,这样使译文显得简洁流畅。既忠实于原文,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词汇和句法特色又忠实于原文作者。
4.2 语法功能上的主语省略
(2)それに彼は夏の避暑地を選び迷っている時だったので、この温泉村へ家族づれで来ようかと思った。そうすれば女はさいわい素人だから、細君にもいい遊び相手になってもらえて、退屈まぎれに踊の一つも習えるだろう。本気にそう考えていた。
叶译:而且,当时他还没决定夏季到哪儿去避暑,才想起是否要把家属带到这个温泉浴场来。幸好她是个良家女子,如果能来,还可以给夫人作个好导游,说不定还可以向她学点舞蹈,借以消愁解闷。他确实这样认真考虑过。
侍译:而且他对选择夏天避暑的地方还拿不定主意,他甚至想把家小带到这个温泉村来。如果带来的话,幸而这女子一个外行人,他的妻子可以跟她结成游伴,在闲极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学一学舞蹈。他真心实意地这么想。
林译:而且,当时他还没决定夏季到哪儿避暑,才想起是否要把家属带到这个温泉浴场来。幸好她是个良家女子,如果能来,还可以给夫人做个好导游,说不定还可以向她学点舞蹈,借以消愁解闷。他确实这么认真考虑过。
三个中译本,无一例外地在句子中添加了主语“他”,“她”“这女子”,“他”,因为中间夹杂了一个新的主语“她(这女子)”在中间,所以句子末尾的主语“他”在汉语里是不能省略的,不然会造成读者的困扰。但是日语中“彼は”可以跳过“そうすれば女はさいわい素人だから、……退屈まぎれに踊の一つも習えるだろう。”影响到“本気にそう考えていた”这句话。这是由日语提示助词“は”的语法功能所决定的,再用“は”所提示主语的句子中,句末的主语也经常能省略,但这在汉语中是很难做到的。那么这就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日语助词的语法功能,运用好交际翻译的手段,把原文的意思更好地传递给读者,而不能一味地忠实于日语句子的表达,忽略了其中的语言特点,单纯的语义翻译会让句子显得晦涩难懂。
4.3 复句中的主语承前省略
(3)息子は小さい時から機械が好きで、せっかく時計屋に入っていたから、港町に残して置いたところ、間もなく東京に出て、夜学に通っていたらしい。体の無理が重なったのだろう。今年二十六という。
叶译:他则自幼爱摆弄机器,特意留在这个港市,进了一家钟表店。不久,好像到东京上夜校去了。也许是积劳成疾吧,今年才二十六岁。
侍译:她的儿子从幼小时候就喜好机械,好不容易才进了钟表店,依然留在港口的街市上,可是不久他去到东京,像是进了夜校。大概由于过分紧张弄坏了身体,今年才二十六岁。
林译:儿子从小就喜欢机器,好不容易进了一家钟表店,就留在了港城。之后不久去东京读夜校。大概身体吃不消吧。今年二十六岁。
主语“儿子”在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一次,后面就完全省略了,从句子的表达来看,这段话都是围绕儿子的状况来描述的,主语也不可能是其他的人了。从翻译的角度看,三个译本基本都把承前的主语省略了,这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充分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和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三个译本都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恰到好处地加以结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尽可能接近,只在原文主语不明确,构成理解上的障碍时才加以解释,这也证明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实践中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有重合的时候,是可以互补的,内容和形式上也能实现兼顾,这也展示了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优越性。
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雪国》属于表达类型文本的一种,采用语义翻译能彰显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异域文化色彩;采用交际翻译能帮助读者克服理解障碍,减少阅读中断造成的损失。语义翻译强调忠实性,但由于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交际翻译就可以变通处理,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再现原文。通过对《雪国》中主语省略现象的翻译分析,根据主语省略的类型不同,有的部分适合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适合交际翻译,同一个部分,可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互为补充。这符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二者侧重点不同,有时两种方法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川端康成.侍析译.雪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川端康成.「雪国」『川端康成全集』第十卷[M].新潮社,1980.
[5]久野障. 談話の文法[M].日本:大修馆害店.1978.
[6]久野障. 日本文法研究[M].日本:大修馆害店.1973.
[7]三上章.文法小論集[M].くろしお出版.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