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途径探讨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岗位育人大学生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对象。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同时是当代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个人或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①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因此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来探讨高校勤工助学的新途径,对于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它侧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训练人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变。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将创新训练所带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机遇,勇于把握机遇的能力,鼓励学生将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②。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内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外在的实践,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两者共同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进,不仅在大学课堂上要融进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元素,更要走出课堂,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促进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将勤工助学岗位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却非常少见。

2 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

高校勤工助学的目的从本质上看不仅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经济上的一种资助,更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尤其是那些“智力型”岗位,需要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多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索,个人的创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单纯地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是培养学生秉持创新精神和运用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

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凸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还很明显。加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欧美国家起步迟,质量低,教学师资缺乏,教育现状落后,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变“毕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勤工助学作为高校中的一种有效教育实践平台,对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进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困境和不足,这些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将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有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突破高校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3.1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

3.1.1 重资助轻育人

当前很多高校将勤工助学仅仅看作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资助配套措施,很少将其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育人成才的高度来对待。表现在:第一,在岗位设置上过多设置保洁员、报刊递送员等技术含量低、与学生专业知识很难结合起来的岗位,致使学生弄不清楚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第二,将勤工助学看作是学生个体行为,导致在勤工助学的管理和服务上人员、资金投入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勤工助学整体效益不高。

3.1.2 市场化机制缺乏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理应融入市场化机制。而当前很多高校将勤工助学管理组织视为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既是管理部门,又是具有一定自主权的“经济实体”。整个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整个勤工助学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

3.1.3 岗位缺乏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率和总数均有所提高,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数据,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比例约为20%,且存在逐年递增趋势。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却相对固定,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岗位需求。

3.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客观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欧美先进国家起步晚,研究少,现有的一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欧美先进国家的模仿之上,没有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自身情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2.1 教育模式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教育环节,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灌输。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效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现象,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支撑平台,致使一些富有创业激情的学子们深感内力不足。

3.2.2 师资力量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学科,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学生管理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缺乏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3.2.3 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实际影响力不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投入不足。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合理,教育理念的滞后等方面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4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的途径

4.1 推进勤工助学市场化机制建设

高校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各种资源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分配,将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置于市场环境中进行考验,在管理勤工助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教育、引导、扶持学生,增强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作用。推进勤工助学市场化机制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方向。高校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进勤工助学市场化机制建设:

4.1.1 合理进行勤工助学企业化制度设计

企业化制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避免行政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的一个关键是重视竞争。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下展开激烈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企业化制度设计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运用勤工助学经费投资建设了一个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云山咖啡屋,该实体按照企业化制度设置了财务部、酒水部、市场部等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和管理都由学生自行负责,学工处的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来源,解决岗位短缺的问题③。

4.1.2 将勤工助学推向市场进行经营实践

市场的检验是衡量勤工助学市场化机制建立成败的金标准。经营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组织学生创办企业,获得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也可以是经营校园勤工助学经济实体,以经理和老板的身份接受市场的考验;还可以是参与学校组织的常规营销活动,通过短期的营销体验学习如何捕捉市场机会和进行市场推广④。通过真实的市场体验,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4.2 加强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是要让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加大对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宣传,端正学生对勤工助学只是单一的经济资助,起不到育人作用的思想认识;第二,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有利于发挥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环境,例如制定相关措施规范对校外勤工助学的管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鼓励学生从事管理型、智力型、创业型岗位;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创新创业;第三,在课外实践方面,多面向勤工助学的学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活跃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3 加大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设施建设

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设施建设是高校勤工助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加大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设施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基础途径。勤工助学的创新创业设施包括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两个方面:

软件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开发勤工助学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就勤工助学工作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勤工助学和专业课程又如何体现创新创业,如何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发现创新创业项目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开发相关课程资源。二是,开发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教师资源,引进或聘请既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给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上课,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种基地以某一创新创业的项目为支撑,学生可在基地中小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市场,拓展业务,有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二是,从勤工助学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创新创业基金,如果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发现富有商机的创业项目,学校应该启用创新创业基金帮助学生完善创业团队建设,鼓励并扶持学生注册公司开展真实的创业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能保证勤工助学资金的增值,实现勤工助学资金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换。

【注释】

①林声.中国勤工俭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②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3(11).

③许国彬 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④胡庭胜等.创业导向下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猜你喜欢

岗位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