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防御机制灌输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弗洛伊德是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同时,弗洛伊德也是极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全面深入地了解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人格的全面剖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的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在我们刚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是我们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内心深处本能和欲望的体现,它犹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本我不受一切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外界环境的约束,并且对自己没有抑制,无节制地追求自身的满足而不顾任何后果。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同时也没有耐性,要求欲望立刻得到满足片刻也不能延迟。因此本我是在幼稚、不成熟状态下的行为原则,它不顾礼法肆意妄为,这就决定了由本我支配的人是自私、浅薄、任性的,恰如婴幼儿时期的我们。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代表着理性和机智,如果一直按照本我的行为原则行事,是无法适应现实复杂的生活的,这就需要自我的调节。自我是实现本我和外界环境和谐的纽带,它一方面尽量满足来自本我的各种原始欲望和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规范和可接受程度对本我的不合理的冲动和欲望进行抑制。与本我所追求的快乐原则不同,自我遵循的是一种成熟的行动原则即现实原则。自我作为人格结构中的行政调解者不断调节着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想化部分,它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是道德化的自我,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次,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超我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把外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我们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当本我“蠢蠢欲动”时,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超我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更像是一位行事果断、处事公正的大家长始终按照至善的原则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督促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追求完美,很少满足于低标准,因此它和本我一样也是不现实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本我无视现实,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奉行快乐至上;超我则时时以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加以限制;而自我则充当起本我和超之间的仲裁者,调节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这种冲动的满足是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即符合超我的要求。弗洛伊德这样描述自我扮演的两难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位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形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本我。”①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和谐一致时,我们的人格处于和平健康的状态。强健的自我是和谐人格的重要保证。如果一旦这三者处于不平衡状态时,比如超我过于强大使得本我和自我受到压制或者本我过于强大对自我和超我造成威胁时,这时心理就会发生异常。

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1 灌输方式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灌输方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是教育者将特定思想移入受教育者思想中的教育过程。现代课堂上的灌输教育把这种教育僵化、死板化,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而一味进行灌输,这就可能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抗拒心理,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通过灌输教育在无形中会增强超我的力量,超我的力量不断壮大,就会不断压抑本我的欲望,使得本我的欲望和冲动一直得不到满足。被压抑的本我并没有消失,而是“源源不断地向可怜的自我施加压力,想通过自我得到满足。”②自我在承受不住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强大压力之时,就会萎缩在个性的角落里,不理会来自超我的指令,当然也会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不加理睬,更谈不上抑制本我了。当被压抑的本我最终冲破阻挠,释放本能时,我们好不容易通过灌输教育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超我就会迅速土崩瓦解,弱小的超我再也不能通过自我压制本我了。这样我们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相应的社会行为准则就会被他们抛在脑后,转而走向享乐主义的道路。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灌输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了解学生,从而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电影、动画、音乐、幻灯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发的从内心乐于接受所学习的知识。通过灌输填鸭式教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虽然很系统,但是如果没有学生内心的认同,这些知识也是不堪一击的。其实学生自己通过切身体会学习得来的知识往往在头脑中的地位更加牢固,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搜集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材料与大家分享,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在这个过程中亲身接触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来的超我就是健康强健的超我,同时也是学生内心所认同的,因此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更有益处。

灌输教育方式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自我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和肯定,同时超我所追求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也得到了维护,这样学生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就能和谐一致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正确对待焦虑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并不是总能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当本我追求享乐的欲望被现实和超我阻挡时,本我就会向自我释放能量对自我进行威胁。自我会马上压制住这股力量,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本我源源不断地向自我施压,当自我无法排解时就会把这股力量转化为焦虑以求得到释放。③拥有强健的自我的人,虽然能够有效地处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但是偶尔也会受到焦虑的困扰,这样的焦虑通常被接受为人类生活的常态。自我相对弱小的个体则会受到强烈的焦虑的冲击,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障碍。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高压人群的范围,他们每天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其实,我们的身体对压力是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当人因为焦虑所困扰时,身体就会自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原始焦虑和后续焦虑两个阶段。原始焦虑是后续焦虑的基础,而后续焦虑的出现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当自我遇到无法处理的情景时就会以焦虑为信号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能够应付各种压力和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和愧疚带来的精神压力,维持心理的安宁。防御机制是对实际情况的歪曲和伪造,而且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我们遭受焦虑侵袭的时候,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启动。弗洛伊德认为,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9种,分别是压抑、反向形成、投射、升华、合理化、否认、倒退、认同和转移。④弗洛伊德认为,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并不是只用单独的一种防御机制进行防御,而是同时启动多种防御机制进行作用。长期运用这种非理性的防御方式,可以暂时缓解心灵上的痛苦,避免我们精神崩溃。但是,这种防御机制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现实,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机制,就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正确思考。

大多数的防御机制对我们的日常活动有着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引导受教育者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要面对现实,正视问题和挫折,一遇见问题就逃避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但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尖锐。其次,可以通过良性的宣泄方式使内心的精神压力得到释放,如可以通过投射 把内心压抑的欲望、想法投射到外界的人或事物上,以缓解内心的痛苦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再次,可以合理运用认同、升华等具有积极效果的防御机制,逐渐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是一种积极的适应,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发生冲突时,可以把这种欲望转移成社会大众可接受的活动形式,将本能的冲动转化为高尚的追求,从而使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2.3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为了要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的个性教育。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遵循能量守恒的定律,在一个能量系统中,若一种能量过于强大那么其他几种能量必然会处于弱势地位。⑤在人格结构系统中,如果本我过于强大,那么自我和超我就会处于相对弱小的状态;当自我强大时,就能很好地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当超我发展壮大时,本我和自我就会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因此,教育者要掌握受教育者的人格结构特点,注意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与动机,从受教育者本身实际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果受教育者的人格结构中本我比较强大,那么他的特点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个性比较冲动,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缺少道德责任感。那对于这一类受教育者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养成健康强壮的超我来约束本我的冲动。若人格结构中超我比较强大,表现为富有道德感,做事有原则,但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该适当引导他们释放合理的欲望,使之在现实世界得到满足,同时引导超我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逐渐实现与本我和自我的和谐。弗洛伊德清楚地指明,强健的自我是个性和谐的重要保障,适当促进个性中自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平衡发展。

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都会在某一领域对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当然也会在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教育者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在专长的领域不断探索知识。同时,引导受教育者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积极改进不足,有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迅速崛起的今天,深入了解研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从事者充分研究利用人格结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内容相互契合,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受教育者健康和谐发展。

【注释】

①[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②张良,唐志红.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3).

③[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 1997.

④[美]Robert D. Nye著.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第六版)[M].石林,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⑤卢佳.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防御机制灌输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爱伦·坡《黑猫》的病态人格研究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