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工作站公寓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新闻不断见诸新闻媒体。2004年马加爵、2010年药家鑫等事件都折射出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已被公认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被迫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逐年增加。其中,在因病休学学生中,有37.9%的学生是由于精神疾病而休学的;在因病退学的学生中,有64.4%的学生是由于精神疾病选择退学的。据《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7月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4%,出现焦虑症状的学生占17%,出现敌对情绪的学生占12%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断乳”的关键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困扰。主要包括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的困惑、情感迷失与性的困惑、学业与生活的压力、就业压力和对网络的强烈依赖。但由于在这期间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解决这些困扰,这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有效疏导及合理解决的话,时间一长很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

2 目前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

近些年,随着马加爵、药家鑫等悲剧的不断发生,社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高校效仿国外的做法,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成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2.1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建设

在美国的多数州规定高校必须创建心理咨询部门,且每300名学生须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这些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必须经过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及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颁发的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才能正式上岗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有相关专职教师从事心理辅导,这些教师大多数都获得心理学相关学位,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各学院都有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学院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召开例会,了解各学院学生心理动态。学校还定期组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2.2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其实引用《心理访谈》节目中的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新环境、遭遇新的问题,随之慢慢滋生出各种心理冲突及各种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所以根据心理学理论,在大学阶段这个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及时疏导潜伏在学生身心中的心理困惑,而不是针对“心理有病”学生进行传统医学上的诊断治疗。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学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为必修课程,此外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辅修课、选修课,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3 成立心理健康社团组织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在高校成立心理健康社团,能为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认识改变自己提供重要平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成立有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如心理协会等,这些社团组织是出自大学生集体性的一种需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它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社团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宣传心理知识;举办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团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及重视程度的提升,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学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使得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们忽略了现在大学生的一些特征,忽略了学生公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

3.1 心理咨询教师长期坐“冷板凳”的现状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调查研究表明,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每年接待咨询的学生屈指可数,这与大学生是心理病变“重灾群体”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因为心理咨询教师给他们的印象是“医生”,工作是医治“心理有病”学生,所以学生们羞于主动去咨询,这也就导致心理咨询教师长期坐“冷板凳”。其实,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有这么深的隔阂,学生应该更加乐意去咨询,教师也应深入学生群体中,挖掘大学生中的潜伏心理障碍。

3.2 心理健康测试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掌控是通过以心理健康测试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显然是不够合理的,但是由于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远远大于西方国家,一定程度上该方式也是最为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在于,心理健康测试工作中存在种种问题:首先,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测试,普遍对其持“无用论”。其次,对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归纳。学生基数大,测试方式落后(多为卷面、机读卡等),数据分析、总结工作量大等形势决定了心理健康测试工作的难度,但若不能很好地从测试结果中发现、总结问题,心理健康测试的效果与意义也就微乎其微。再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未能形成。

3.3 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与学生生活主线脱轨

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主线大都集中在学生公寓中,而现阶段为了方便教师集体办公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阵地——心理咨询室,多设置在办公楼,这无形中形成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距离感,同时与学生生活主线的交集会减少。

4 围绕学生公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进”工程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多设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以学生工作部为中心,以各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预警和针对性辅导。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原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明显滞后。针对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后学生住宿公寓化、公寓管理社会化以及高校实行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课、上课分散、班级观念淡化、集体意识减弱等新情况和新问题②,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把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局限于课堂或办公室,应把握学生公寓中学生集中住宿、生活、学习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个阵地,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进公寓、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公寓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公寓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进”工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4.1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进公寓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

学生公寓是以学生群体为主要构成的具有社会、群体、人际、组织等属性和功能的微观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是集引导、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卡尔·R·罗杰斯在“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不断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不断走向成熟,进而产生积极性的建设性的使一个人得到巨大变化的潜力③。美国人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④。这两个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团队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会使得他们更容易认清自己、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效仿别人的长处,激发出每个人最大的潜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这两个理论为我们在学生公寓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学生公寓楼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办公室,此外以学生宿舍楼栋为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分站,分站与总站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总站着重抓好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研究解决公寓中一些深层次、普遍性问题;分站做好管辖区学生的教育管理,负责日常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公寓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管理办法》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设在学生公寓,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学生主动接纳。我们更加坚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能成为在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它能对大学生约束自己言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等产生重要影响。

4.2 以心理辅导教师进公寓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媒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作为着力点。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学生工作部具体负责,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一位校学生工作部领导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办公室日常工作,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任分站站长,学生干部任分站副站长,公寓楼层长、宿舍长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干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负责指导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加强公寓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各学院协调沟通,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召开例会,传达上级指示,通报公寓情况。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公寓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通过日常观察挖掘潜伏于学生中普遍性心理困惑,也能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辅导方式,学生则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小秘密”被熟识的同学和教师“取笑”,当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碰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葛等,可以随时随地向公寓楼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求助,进而使他们能时刻保持健康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4.3 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公寓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抓手

将学生公寓开辟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断推进育人工作,实现公寓大学生健康教育新的突破。首先,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意志力测试”“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试学生不同阶段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次,大学期间,学生公寓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中度过的,并且学生公寓舆论环境对学生也有很强的教育引导功能,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公寓可以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如采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等。在学生公寓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站建立图书、刊物阅报栏,学校订阅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供学生翻阅,工作站每天晚上免费对学生开放。通过这些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温馨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再次,在学生公寓组织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一是,利用周末等节假日在公寓楼栋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集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如播放心理电影;二是,活跃寝室氛围,增强学生集体凝聚。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及集体凝聚力;以寝室为单位举办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举办公寓心理健康月活动,并且组织学习观摩。这些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有极大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公寓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必须围绕育人目标,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注释】

①张登芝.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2):121-124.

②宋振华.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③罗杰斯著.李孟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2.

④勒温的团体动力学.[EB/OL].http://www.xinli110.com/xueke/xinlishi/liupai/201202/282798.html,2012-2-28.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工作站公寓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末日公寓
数字公寓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二次开发的学生公寓漫游仿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