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实践论教育学基础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是该学科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一定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但人们对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则不尽相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认识成为必然要求。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基础,学科的理论体系才能在它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根据《辞海》对理论基础的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该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理论①。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点鲜有非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也成果颇丰。但大量的研究只是摘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的若干原理,分别论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目标等具体内容的直接指导意义。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灌输”理论等。另一方面,学界也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但也没有脱离从理论中摘取个别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为直接理论依据的窠臼。因此,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二者的混淆。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区别于提供个别、零散理论支撑的理论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具有总体统筹意义的理论支撑,确证该学科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源泉。而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具有总体统筹意义的理论支撑,首先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寻找其自身的理论核心。因为正是理论核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而非其他理论体系,并且它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是使马克思主义凝聚为有机整体的“核”②。简言之,有了理论核心,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它也必然能从根本上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何以存在与发展。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科学的实践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为主结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它的主要贡献是将旧哲学中抽象化了的人现实化、具体化,科学的揭示出人的活动是客观的、感性的活动。确立人的现实活动,即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首要位置,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实现了与“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和“直观思维”的旧唯物主义的彻底割裂,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其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创立了政治经济学,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并且对科学社会主义做了高度概括性的描述,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秘密也在于它坚持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而哲学理论又是围绕实践论展开的。科学的实践论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质的规定性,使马克思主义凝结为有机整体,使马克思主义充满发展活力。因此,科学的实践论当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它也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直接现实基础的,并且最终也是为了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因此只要实践论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与发展的源泉,也就内在地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首先,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意识形态教化工作,存在的价值。

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减少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自发性,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实践活动取得成功。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理论去掌握群众,使群众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从事实践活动。这就表明一定社会中的人,只有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了社会中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才能对自然、社会、自身有一个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以此形成统一的社会认知,稳定的社会秩序,保证物质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并且由于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因此这种认识越深刻,越科学,即对世界的认识越成功,则对世界的改造就越成功。这也要求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财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这都表明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只有实现创造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才有人的双方面需要的满足,才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但这一精神财富或主观世界是自觉形成的对世界的一般认识,还是自发形成的对世界的个别认识,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高能低耗”的,后者是“低能高耗”的,只有在前者的情况下,人们才能高效地形成科学的思想认识,避免损失、少走弯路、融入社会、成就自我,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而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任务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来承担。

其次,实践论揭示的实践的辩证历史过程,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发展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由此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最终完成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变化则要求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的教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变革。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来讲,上述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辩证过程,实质上是实践的辩证历史过程。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才有了生产力发展,才有了社会进步,才有了历史运动,实践的辩证历史过程与人类历史的辩证过程是同一的。而人的认识作为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方式的内化、观念化,它与实践具有同构性。实践的历史发展必然使与之相联系的认识获得不断的泉源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和解决新的理论问题,知识不断增进,科学不断进步。自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不断变化着,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要求也不断发展着。但二者的变化很难同步进行,也很难协调一致。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易于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以个人视角为切入点,因此具有片面性,体现的是局部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满足。而社会对个人思想要求的变化多是着眼于整体、服务于全局,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与全面性,追求的是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实现。这必然要求以实现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适应于社会变化发展状况为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它的发展,一方面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而社会规范和人的思想又是受实践制约的,因此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难以完成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实践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源所在,只有不断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再次,实践论揭示的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被看做是一项政治手段,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而忽视个人需要的满足。在新时期,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极大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严重弱化,理论研究也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了对个人的强调和关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兴起,并提出在人学的指导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放人、培养人,激发人的主体性,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从对社会单方面的强调转变为对个人单方面的强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且存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失衡的问题④。实践论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内在的包含了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是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人的这种社会性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实践人们彼此结成了社会,在社会中单个人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人所具有的高水准智力也由潜能变为现实,人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结成社会是人类个体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关注。脱离社会而只谈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如海市蜃楼般不可捉摸。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并不是一个虚幻的集体,而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实践着的人联结而成的关系总和。先是由于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系列交往关系,由此构成了“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并且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由无数个人来推动的,没有每个人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以对社会性个人的关注为起点的。只见社会而不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无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与一定社会主导思想的融合,对社会与个人的双方面的关照则为必须。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科学论证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

【注释】

①②王秀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8).

猜你喜欢

实践论教育学基础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实践论(节选)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