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兔源性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2014-03-11王艳萍徐倩倩郭时金沈志强
王艳萍,董 林,徐倩倩,郭时金,沈志强
(1.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 滨州256600;2.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256600)
大肠杆菌O123是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种细菌,本文中大肠杆菌O123是由规模化獭兔养殖场分离的一株致獭兔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一种大肠杆菌,该菌主要引起的幼兔、仔兔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胶冻样粪便和严重脱水为主要特征。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兔源大肠杆菌,分离自山东省滨州市某大型獭兔养殖场,经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鉴定为大肠杆菌O123。
1.2 实验动物 小鼠60只,体重18~22 g,购自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
2 试验方法
2.1 小鼠致病性试验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把大肠杆菌O123进行增菌培养,使其含菌量为3.4×108、1.7×108、0.85×108、0.425×108和0.225×108,按0.5mL/只腹腔接种小鼠,对照组接种营养肉汤,攻毒后,连续观察7 d,记录精神状态、饮欲、食欲、发病及死亡情况。
2.2 临床观察 对感染后的小鼠每日观察临床症状,对因发病而死亡小鼠立刻剖检,存活小鼠7日后剖检,观察病理变化,无菌取心、肝、脾、肺等在麦康凯平板上划线进行病原分离,于37℃温箱培养24~48 h后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观察所分离菌株是否为攻毒细菌。若是,则证明该细菌具有致病性。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心、肝、脾、肺、肾、肠等器官放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经酒精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1]。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症状表现 以大肠杆菌O123腹腔注射小鼠,约半小时后出现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眼睑粘连、扎堆等现象,对照组小鼠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3.2 死亡情况 12 h后出现陆续死亡,第1组全部死亡,第2组死亡率7只,第3组死亡3只,第4组死亡1只,第5组全部存活。对照组小鼠没有出现死亡。取攻毒死亡小鼠心、肝、脾、肺、肠系膜淋巴结等在麦康凯平板上划线培养,涂片染色,镜检,均发现所接种细菌。
3.3 剖检观察 剖检注射兔大肠杆菌O123的小鼠小肠黏膜水肿、变薄,有出血点,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眼观病变(见中插彩版图1)。
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十二指肠广泛充血、出血,肠上皮细胞变形和坏死,绒毛变短、脱落,肠腔内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基底膜下层水肿(见中插彩版图2)。
4 讨论
2011年,李基棕[2]做了猪场环境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发现,小鼠出现精神委靡、拉稀、眼帘黏连、消瘦、被毛蓬乱等临床症状,致死率达51.3%,其中来源于污水和空气的样本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最高达66.7%。剖检因攻毒死亡小鼠发现,肝脏肿大、边缘呈暗紫色、脾脏肿大、十二指肠水肿等病变。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肺脏出现毛细血管充血、肺气肿及肺泡间隔增宽,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肝细胞肿大、变性及肝窦出血,十二指肠肠绒毛脱落等病变,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说明,猪场环境大肠杆菌对小鼠致病性较强,以小鼠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其致病机制对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以兔源大肠杆菌对昆明系小鼠攻毒结果,发现除十二指肠出现病变外,其余各器官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说明兔源大肠杆菌O123适合用于腹泻模型的制作。
图1 小鼠剖检
图2 十二指肠组织
5 结论
兔源大肠杆菌以腹腔注射0.5mLO123可用于制作小鼠腹泻模型。
[1]欧德渊,李诗举,王群辉,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理学观察[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6):3-4.
[2]李基棕,周碧君,王开功,等.猪场环境大肠杆菌对小白鼠的致病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6(39):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