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澳名贤汪兆镛诗词探论
2014-03-11邓骏捷陈业东
邓骏捷+陈业东
摘 要:民国年间,汪兆镛先后12次来澳门,断续居住了13年多,在澳门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多与澳门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关。本文在全面讨论汪兆镛诗词的分期、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着重阐发居澳作品于其创作生涯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汪兆镛;诗词;居澳作品;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1-0028-10
在澳门文学史上,有一类“两栖作家”。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或长期往来于大陆、澳门之间,或奔波于香港、澳门两地,汪兆镛就是民国年间“两栖作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自辛亥革命后,他先后12次来澳门,断续居住了13年多,在澳门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多与澳门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关,洵为澳门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于汪兆镛居澳时期的诗词作品已有过一些颇具价值的探讨,然而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和艺术成就,是很难仅针对他的某些作品而言的。因此,本文尝试在全面讨论汪兆镛诗词的分期、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着重阐发居澳作品于其诗词创作生涯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汪兆镛的生平与著述
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一字憬吾,自号慵叟,晚号今吾、清溪渔隐,因牓所居曰“微尚斋”,故又称微尚老人。为唐代越国公汪华之后。汪氏家族于唐时居江淮婺源,元末迁浙江山阴(今绍兴市)。至汪兆镛一辈落籍番禺,遂为粤人。其父汪琡(1824—1897),字玉叔,一字竺生,号省斋,于道光末游幕入粤,著有《省斋诗存》。琡生四子,兆镛居长。
汪兆镛幼颖异,过目成诵。五岁入塾,十岁能诗,十二岁开笔作时文,十八岁侍叔父汪瑔(1828—1891)读书于随山馆,致力于经史、古文词。后举学海堂专课生,成为近代岭南大儒陈澧的高足。光绪六年(1880)补县学生,十一年(1885)以优行贡成均,朝考用知县,十五年(1889)举于乡。后三应礼部试不售,遂南归。以世习名刑学,辗转游幕于广东翁源、赤溪、遂溪、顺德各县。光绪二十二年(1896),伍廷芳出使美国,招为参赞,汪兆镛以“父老道远”婉辞。后弃幕业,赴乐昌县管理盐务。三十一年(1905)岑春煊督粤,延之入幕,司章奏之务。次年,岑调任云贵总督,行前奏保,汪兆镛获“赏四品顶戴”之衔,以知县分发湖南,但未赴任,复返乐昌。又五年,政局不稳,治安不靖,遂离乐昌返广州。
辛亥革命后,地方多故,汪兆镛赴香港短暂停留,并于该年十一月首次踏足澳门。直至1939年去世为止,往来于内地与港澳,曾12次来澳,断断续续在澳门居住了13年多,与澳门结下不解之缘。终以79岁高龄病逝于澳门,后归葬广州三宝墟蚬冈。1958年迁葬银河公墓。1996年,汪氏后人迁汪琡、汪兆镛等20多位先人于从化市华夏永久墓园。
民国之后,汪兆镛不问政事,以吟哦著述自适,与文人学者交往酬唱,活跃于书画艺坛。胡汉民督粤时邀任总办秘书长,辞之;少弟汪兆铭(精卫)回广州,邀其出仕,亦表明誓不任事。稍后龙济光、岑春煊、黄慕松主粤,亦邀其任事,皆坚辞之。期间,曾两至罗浮山,注籍酥醪观,号觉道人。
汪兆镛博通经史、诸子,“于学无所不窥,方闻博识,乙部尤为淹贯。为文兼工骈散,而长于考据,订讹补坠,多发前人所未及。”①兼及金石研究、谱牒编修、诗词创作;又因热爱桑梓,着力于岭南文献、文史、画艺方面的考订著述,硕果累累。著有《孔门弟子学行考》四卷,补《三国·食货志》、《刑法志》各一卷,《晋会要》六十卷,《元广东遗民录》二卷,《岭南画征略》十二卷,以及《广州城残砖录》、《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续举贡表》、《山阴汪氏谱》、《老子道德经撮要》等。又有《微尚斋诗》二卷、《微尚斋诗续稿》三卷、《澳门杂诗》一卷、《己巳纪游草》一卷,《雨屋深镫词》一卷、《雨屋深镫词续稿》一卷、《雨屋深镫词三编》一卷,《微尚斋杂文》六卷、《椶窗杂记》四卷。曾经参与纂修《番禺县续志》,编纂《碑传集三编》五十卷,刊刻《东塾遗诗》、《忆江南馆词》、《公孙龙子注》、《五百四峰堂续集》、《诵芬录》等。这些著述充分显示了汪兆镛学术名家的地位及其对岭南学术文化的贡献,其中的诗词作品独具文学和文献价值,特别是他在澳门创作和整理刊行的诗词,更是澳门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深具研究价值。
二、汪兆镛诗词创作的分期
汪兆镛已刊布的诗词集,计有:(1)《微尚斋诗》,是汪兆镛于辛亥年十月在澳门小三巴街寓斋辑录刊刻的。上卷收入乙酉(1885)至壬寅(1902)的作品,共39题70首;下卷收入癸卯(1903)至辛亥(1911)的作品,共38题51首。(2)《微尚斋诗续稿》,是汪兆镛逝世后,由后人及朋辈整理的遗稿,于庚辰(1940)刊行。其中《辟地集》一卷为居澳时作品,收入古今体诗52题72首;《纪游集》一卷为出游各地的吟咏,收入古今体诗27题81首;《蛰居集》一卷为居广州时所作,收入古今体诗95题171首。(3)《澳门杂诗》,于戊午(1918)刊行,收入《杂咏二十六首》、《澳门寓公咏八首》、《竹枝词四十首》,共74首。(4)《己巳纪游草》,于庚午(1930)刻印,所收之诗全见于《微尚斋诗续稿·纪游集》。(5)《雨屋深镫词》,于辛亥冬刊行,收入乙酉至辛亥的词作,共30题42首。(6)《雨屋深镫词续稿》,于戊辰(1928)刊行,收入壬子(1912)至丁卯(1927)所作,共21题25首。(7)《雨屋深镫词三编》,是汪兆镛逝世后,由后人及朋辈辑集其晚年词作,于庚辰二月刊行,收入戊辰至己卯(1939)所作,共19题20首。综上,汪诗共519首,汪词81阕,应该说包括了汪兆镛绝大部分的今存诗词作品。
汪兆镛从不刻意作诗人,他的写诗宗旨在《微尚斋诗·序》中说得很清楚:
曩从叔父穀盦先生读书,每教授诗法,顾余才薄,为之不能工也。然少长,江湖郁伊多感,悲愉离合,亦时时于诗寄之,而残墨零笺,辄随手弃去。今冬仓皇避地,侨居无憀,乃将行箧丛稾排比录存之。重自检视,疵颣百出,第生平■迹觕见于斯。浮海馀生,继自今诗境傥或有进于是者乎,姑留之以为异日之验,非敢妄觊以诗传也。②
由此可见,汪兆镛是把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悉寄之于诗。换言之,诗歌就是他生活及心路历程的记录,是他为学、事业以至交游的写照。因此,在了解过汪兆镛走过的人生道路,考察其诗词的抒情意蕴、题材风格的变化后,就不难对他的诗词作简单的分期。汪兆镛的诗词创作大抵以辛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约由乙酉(1885)至辛亥(1911)
这一时期的作品,分别收入《微尚斋诗》、《雨屋深镫词》。汪兆镛少年专心求学,青年时代则埋首科举考试。由于家庭经济的缘故,身为长子的汪兆镛较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走上父辈一样的幕佐道路。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一边做幕客,一边应考科举。自光绪十四年(1888)始,汪兆镛已先后在翁源、赤溪、四会、遂溪、顺德、乐昌等地为幕。
在为幕的20馀年间,汪兆镛所到之处,都会致力推动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游览各地风光名胜、记录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成为了汪兆镛前期诗词的一大内容。光绪十六年(1890)底,汪兆镛接受了赤溪直隶厅事金溎生的邀请,从翁源转到赤溪佐治。在赤溪为幕不到一年里,遍游孝女墓、废盐场、刘师勇祠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以诗记之,藉此唤起乡民对乡邦文化的重视。如《赤溪二首》云:
海徼南天远,空蒙瘴雾昏。河流溯矬峒,山势接厓门。久惯甘松市,估舶往来澳门。犹虚细柳屯。登临思屈五,扼险忍重论。屈翁山《广东新语》谓“铜鼓角形势险要,足资御寇”。
近治可游处,清溪最一方。宋赵必■爱清溪山水之胜,见《新宁县志》。图经都寂寂,山海自苍苍。遗垄摹贞碣,西冈村有明孝女赵末娘墓。平芜访废场。宋有挫铜盐场,元、明因之,雍正间省。愧无柳州记,小咏付奚囊。③
诗中道出赤溪一地虽然贫瘠,但有孝女墓、废盐场等可以寻幽。另一首《琵琶仙》词:“玉座飘苔,曾忆否、当日金焦遗镞。凄绝荷锸心情,招魂向烟麓。剩一掬、冬青馀泪,都付与、西风樵牧。井隩茔荒,厓门殿圮,同吊芳躅。仰孤墖、腰箭欷歔,又岂料、崇朝变陵谷。……”④叙记了访谒赤溪铜鼓山南宋和州防御使刘师勇祠时的惆怅心情。
汪兆镛在乐昌为幕的时间最长。乐昌自古已为岭南重镇,历代到此游览吟咏者不乏其人。《乐昌杂诗十三首》以组诗的形式遍咏湟溪关、韩文公庙、周府君庙、伏波祠、桂阳峤道等古迹。还有一首《任将军庙》,记述了诗人在乐昌寻访秦代南海尉任嚣的遗迹,诗云:
逐鹿中原烽火惊,东南一尉此知名。被书能识龙川令,绝道曾屯兽角城。筚路山林启炎服,大江风雨想霓旌。我来认取残碑字,酹酒荒苔百感生。⑤
诗前小序分别从《水经注》、《汉书》、《韶州府志》等史籍中考证出任将军庙的确实地点,又据亲身寻访所得残碑,证实当地土人所谓瑶埠庙遗址,就是汉代的任将军庙,而诗中则表达了对这位第一代岭南王的缅怀之情。
友侪唱酬是汪兆镛前期诗词的又一常见内容。藉汪瑔的引介,汪兆镛早在求学时期就认识了一班学者文人;在学海堂受业的过程中,更与大批同时或先后的专课生建立了同门之谊。汪兆镛与张学华、李启隆、沈泽棠、梁鼎芬、张鼎华、易顺鼎、汪兆铨等人过从甚密,或同游,或招饮,或题赠唱和,彼此切磋砥砺,往还不绝。其中,以与从兄汪兆铨(1859—1929,字莘伯)的联系最为密切。
汪兆镛与汪兆铨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故此意气相投,感情至笃。《寄莘伯兄》云:
黄叶西风雁一声,关河倦梦若为情。甘泉几日销烽火,桂管经年尚甲兵。愿抱残编歌小宛,敢言奇计请长缨。白头傥遂连床约,珍重墙隅二尺檠。⑥
此诗写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汪兆镛居乐昌,兆铨在海阳。经历八国联军之役,汪兆镛寄诗从兄,既表怀念之情,亦流露出愿为国效劳之意。汪兆铨《和作》云:“不见三年一剎那,青云遥望自嵯峨。迹同岭峤犹千里,水饮泷流共一波。世晚人才飘泊易,家贫兄弟别离多。伤春病酒兼怀远,争禁樽前唤奈何。”⑦怀念兄弟之情,跃然纸上。汪兆镛在乐昌时又有《莘伯兄自汴中归,许贻山西鹅黄酒,未至,诗以促之,用山谷寄元明觞字韵》一首,诗中盼望兄弟雁行可以相聚同饮,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汪兆镛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正如他所自述:“礼部试三击不中,此心灰矣。”⑧在此打击之下,加上家中经济困顿,汪兆镛不得不负起照顾家庭之责。可以说,为幕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心中郁抑可想而知,因此抒发不得志的伤感成为了汪兆镛前期诗词的又一内容。如《感怀》云:“一瞥惊飙撼钓矶,天宽容得片鸥飞。独居深念忧方大,乱世馀生鬓已稀。了了山川可犹是,区区丹素定谁非。池头草色看都尽,忍向春红问瘦肥。”⑨又如《台城路》词曰:
落花满地湘帘下,帘波一层吹皱。药鼎关心,檐铃警梦,都是恼人时候。烟僝雨僽,怎禁得春寒,沈郎销瘦。盼尽黄昏,翠铺依旧掩镮兽。相思怕吟红豆,算筝边烛底,芳意空负。扑蝶秋纨,调莺晓箔,屈指年华催骤。玉篝熏透。恁病酒恹恹,泪冰凝袖。百种凄凉,那厢知也否?⑩
寒暑更替、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规律,但伤心人别有怀抱。这些寻常景色映入眼帘,总会撩拨起那藏于心底的郁闷,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将之发诸笔端。汪兆镛伤春悲秋,慨叹人生多不如意,常以诗句浇心中块垒;故而这类诗词的基调一般都较为低沉,缺乏阳刚气息。
总的来说,汪兆镛前期诗词的题材相对较为狭窄;但是情感真摰、语句清新,同时诗词中对于历史文化的考查和缅怀给人深刻的印象,部分作品堪称“学人之诗”。
(二)后期约由辛亥(1911)至乙卯(1939)
这一时期的作品,分别收入《微尚斋诗续稿》、《澳门杂诗》、《雨屋深镫词续稿》、《雨屋深镫词三编》。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垮了清王朝,结束了汪兆镛的幕佐生涯,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以半百之龄转入动荡流离的后半生。汪兆镛生活的最大转变,就是逃避战乱,寓居澳门。在逗留澳门的近14年里,因无心仕途,遂专注于学术,撰写及完成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对澳门的学术研究起发轫之功。这一时期,汪兆镛的诗词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诗词的题材有所扩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全方位地考察和记录澳门的景物及民风民情。在葡萄牙殖民者管治下的澳门游览考察史迹之时,汪兆镛表现出的感事伤世情怀更为强烈。他站在关闸门前,感慨万千,《澳门杂诗·杂咏二十六首》中的《关闸》云:
互市濠镜澳,聿自嘉靖始。设关官守之,启闭候符使。如何百年来,彼族顿增垒。旁行斜上书,突兀闸前峙。我来长太息,畴为志疆理。?輥?輯?訛
此诗以吟咏关闸为线索,诗后有千馀字的注释,征引史实,追述了葡人侵占澳门的历史过程。汪兆镛深叹清政府的无能,怒斥葡萄牙殖民者的横蛮。又如《大三巴门》云:“乾隆全盛时,封禁唐人庙。畏怀岂无术,所贵树声敎。一废不复兴,绿芜黯斜照。堂陊门犹存,雕石弥晃耀。鞾帕迎汉官,故事足凭吊。”?輥?輰?訛抚今追昔,透露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此外,《东望洋山 西望洋山》描写澳门半岛双峰对峙,二湾波平如镜,岭上松林碧翠、塔灯转射,景色空灵绝丽,令人神往。
澳门开埠数百年,作为中外交流的门户,东西文化共容的奇特风貌随处可见。“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令明清以来不少曾到澳门的学者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多少也记录了他们对澳门的描写,寄托了他们对这座中西文化交流展览馆的赞叹。近代以还,寓居澳门的学者诗人日多,故有关澳门的诗歌,更是多不胜数。汪兆镛前后居澳的时间共十三年又九个月,对于澳门的独特社会风情,自有深切领会。”?輥?輱?訛如果说《杂咏二十六首》侧重记述澳门的历史和描摹古迹名胜,《澳门寓公咏八首》寄托了不忘前朝的感慨,那么《竹枝词四十首》就是澳门风俗民情的真实写照。
它们触及了澳门风俗民情的各个方面,彷如在读者面前展开一轴绚丽多姿的风情画卷。如云:“饮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满载船。更向门前题井字,可应解唱柳屯田。”?輥?輲?訛当时澳门尚无自来水,端赖数艘水船每日赴银坑山汲泉载回,傍海人家就近挑运;而各家内有水井者,须于门首以中、葡文粉书“P井”,以便发生火警时辨认汲用。此外,竹枝词还分别写到葡妇衣饰、西式婚礼、化妆舞会、主教葬礼、圣像出游、西乐演奏等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奇现象,这些作品大大地扩展和丰富了汪兆镛诗词的题材。
另一方面,汪兆镛后期诗词中的描写主体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得最为特出的是《岐关车行》,诗云:
西法汽轮通■岈,濠镜雷转惊飞沙。风声鹤唳尤纷拏,车中黄童白叟兼稚娃。骈首蠕动如穴■,蹲伏更苦若井蛙。近自广南乡邑接小艖,远或鄂渚湘水赣江来荒遐,羸骨垢面发鬖髿。困饿不得食,冲寒莫周遮,儿啼妇哭呼娘爷。……?輥?輳?訛
此诗写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是汪诗歌行体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在日寇横行、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时,已是风烛残年的诗人满怀悲愤,把目光投向逃避战火的难民。远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逃难而来的灾民,在石岐挤上岐关汽车仓皇来澳,蓬头垢面、饥肠辘辘的灾民惊魂不定地蜷缩在狭窄的车厢内,“儿啼妇哭呼娘爷”的惨状,在诗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汪兆镛为避战乱,奔波于穗澳之间,早已尝透流离之苦,也曾多次在诗词中发出无奈的哀叹;但是此诗抒发的不再是个人的叹息,灾民百姓成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诗人(“道旁病翁”)和广大民众一起,诗歌的主体由过去的“我”变成了“我们”,这是在汪兆镛前期诗词中不曾出现的。在日寇疯狂入侵的危难时期,汪兆镛的国家观念,已非独以清室为对象,转而关心社稷苍生,这不能不说是后期诗词内容的一大变化,更是汪兆镛晚年思想的一次飞跃。
其次,汪兆镛后期诗词的另一题材是抒发流寓澳门的身世之感。汪兆镛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即避地澳门,开始时并无久留的打算。但是,由于政权迭转及长期动荡,汪兆镛无奈地以澳门作为寓居之地,“此地终非故乡”的感觉始终蕴藏胸臆,故而常藉诗词抒发对故乡之思。
1913年夏天,广州又有战乱,汪兆镛再次匆匆来到澳门。刚好台风袭澳,南湾树石多为风所摧损,汪兆镛从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于是发出身世离乱飘摇之叹:“万马声何急,惊心夜未休。涛喧疑裂石,风狞欲掀楼。燕雀飞应息,鱼龙梦亦愁。漂摇身世感,天地一虚舟。”?輥?輴?訛而《中秋寓楼写望,烽火仓皇,西风衰鬓,不知今夕何夕矣》则云:
小有圣湖趣,倚楼情邈然。山遥微点墨,水阔暗生烟。揽景非吾土,浮家各一天。儿孙辈或在广州,或散而之沪、鄂、湘、桂。悬知今夜月,无赖向人圆。?輥?輵?訛
可见虽然身在乱世中相对安定的澳门,但汪兆镛还是在颇长的时间里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客居不安,在中秋之夜自然会思念起故乡和亲人。
与此同时,抒发故园之思的词作也有不少,如《柳梢青》曰:
雨暗烟昏,故园何处?花落成茵。几日离愁,闲抛篴谱,懒拂筝尘。尽教燕去莺嗔,休忘却、东风旧因。梦里还寻,愁边独写,忍说残春。?輥?輶?訛
春残花落、燕飞莺啼,加上旧梦离愁,交织成诗人欲说还休的故乡之念,故此叶恭绰《广箧中词》评曰:“欲言不尽。”?輥?輷?訛另一首《蝶恋花》词亦是感怀身世、抒写乡愁的佳作,词曰:
蜃雾漫空吹不定。浮海年年,身世同飘梗。有客谈瀛多异境。藜床病眼谁堪省。归梦迢遥思越井。满地风烟,漠漠迷三径。经卷药垆销昼永。未妨腰瘦成孤另。?輦?輮?訛
此词前小序云:“丁卯十二月,澳门病中作。”丁卯即民国十六年(1927),时局动荡,汪兆镛寄身澳门多年,此日病榻前不知凭谁切问?哀叹身世如飘梗无定,对魂牵梦萦的故园“越井”的思念又不禁涌上心头。
另一方面,黍离之悲也是汪兆镛后期诗词的重要内容。汪兆镛前半生虽然多次转换为幕地点,然而生活尚算安定。出身于儒生门第,传统思想使汪兆镛将忠君爱国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规范;故此清王朝被推翻,宣统皇帝黯然逊位,对他而言不啻是天塌地裂的事情。汪兆镛固守忠臣不仕贰主的观念,拒绝与新政权合作,以此表示对前朝的效忠;所以在诗词中,就自然增添了哀叹“国变”、抒写遗老情结的内容。辛亥九月,汪兆镛甫抵澳门,即于重阳日作《虞美人》词:
去年今日呼鸾道。乌帽清游早。今年风雨暗山城。鹤唳长空犹误纸鸢轻。素筝浊酒浑闲事。秋色寒如此。菊花向我亦无聊。独看暮烟残叶下萧萧。?輦?輯?訛
通过去年与今年重阳风光的比照,透露出清室败亡后,汪兆镛心境一如秋色般萧瑟。此外,《除夕大雨》云:
年年今夕换桃符,雨横风狂送岁徂。如此江山如此夜,坐看烛泪梦丹除。?輦?輰?訛
每在风雨之夜,汪兆镛都会触景生情,故国之思充满胸臆,难于入眠。可以说,“如此江山如此夜”一句,蕴涵着多少遗民怀抱,又岂只是眼前自然风雨的写实。
汪兆镛避居澳门除了因粤地动乱外,友侪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中国大陆很多文人学者在辛亥革命后纷纷以港澳作为暂住或长居之地,当时寓居澳门的就有沈泽棠、汪兆铨、丁长仁、戴鸿惠、吴道镕、林鹤年、张学华、梁庆桂、崔斯贯等人。汪兆镛、吴道镕、张学华数人在澳门二龙喉张园设了一个名为“莲峰陶社”的诗社,定期雅集。“莲峰”是澳门的别称,“陶”字取陶渊明隐居之意。这些文人在往还唱酬时,都会流露出强烈的遗民心态。娱园主人卢廉若及其弟卢煊仲喜与文士相交,娱园因此成为了民初在澳文人的聚会之所。每年正月十三日,他们都会聚在一起为清逊帝溥仪遥贺诞辰,并以诗志之,如汪兆镛所作《丙寅正月十三日,娱园祝嘏,同集者八人,敬纪小诗,用甲子韵》云:
此日蒙尘万乘身,祖宗厚泽与深仁。自忘天位真尧、舜,谁佐中兴是甫、申。养晦惟蕲勤典学,宸章早见劲通神。昔年拜观御笔临欧阳询《醴泉铭》。孑黎海澨无疆颂,时雨蓬蓬恋远春。?輦?輱?訛
汪兆镛与陶社仝人以气节自居,在诗歌中寄托了悲愤孤忠的遗民之志,当中的无奈与失落,给人印象尤深。
汪兆镛在清末仅为幕客,并无一官之守,他所以深抱遗老情结,恐与其个人思想观念有关。因为他把清室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在,故此与清室在感情上极难彻底割舍。当汪兆镛得到溥仪亲书“福”字的赏赐时,就曾喜不自胜,即牓其所居为“赐福堂”,又请人刻印一枚,文曰“宣统辛亥后番禺汪氏赐福堂印”?輦?輲?訛,珍而藏之。还有一首诗值得一提,就是《澳门杂诗·杂咏二十六首》中的《学塾》,诗云:
学僮禁读经,中土新建议。此邦老塾师,犹不旧学弃。弹丸一海区,黉校已鳞次。雅颂声琅琅,到耳良快意。礼失求诸野,宗风傥未坠。?輦?輳?訛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禁止学生读经与祀孔。汪兆镛发现澳门的塾师竟然不弃旧学,继续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本以为自己固守的“国粹”已被连根拔起,想不到在澳门还得以保留传承,兴奋之馀,汪兆镛写下了这首自流寓以来的“第一快诗”。正是透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让人更清楚地感受到汪兆镛忠君守礼的遗民心志。
汪兆镛的思想倾向虽然有悖于时代风潮,但从他在澳门创作的部分诗词可以看出,他与那些一味守旧的前清遗老还是有所不同的。诸如在游览关闸和万里长城时曾痛斥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对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的官员大加赞许;在吟咏西洋风物制度时会反省中国政治文化;在看到澳人在土地诞和妈祖诞演戏酬神时,会为中华传统习俗在此扎根而深受鼓舞。他又关心民生疾苦,对于逃难的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己卯(1939)年,侵华日寇气焰嚣张,生灵涂炭,汪兆镛在其有生之年最后一次为溥仪祝嘏礼佛时,仍不忘为百姓祈求“我佛功德水,当为开迷津。愿燃无尽镫,永销浩刧尘”?輦?輴?訛。凡此,都显示出汪兆镛虽以遗老自居,但却能坚持民族大义,有鲜明的国家民族立场。
总的来说,汪兆镛后期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都与前期作品有着明显的变化。在这些诗词中,可以读到诗人浓重的怀念故乡之情,也可以读到诗人强烈的故国黍离之悲。忧国伤民与客愁乡思的交织,将汪兆镛后期“寓公之诗”的特色表露无遗。
三、汪兆镛诗词的艺术特色
汪兆镛幼即能诗,又得汪瑔的教导,复于学海堂浸淫,师友之间相互砥砺,学识、诗艺皆有长足的进步。汪兆镛的诗词颇有成就,在当时岭南诗坛已占一席之位,如叶恭绰《广箧中词》评其《忆旧游·登韶州九成台》曰:“神似玉田。”?輦?輵?訛夏敬观在《忍古楼词话》中谓汪兆镛“其词致力姜、辛,自摛怀抱”?輦?輶?訛。汪兆镛的诗词明淡朴素、托意深婉,与传统诗歌一脉相承。具体来说,汪兆镛诗词的艺术特色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感时伤事,持守“随山家法”。
汪兆镛年轻时从汪瑔读书,人格及诗风深受其影响,张学华的《微尚斋诗续稿·题辞》开首一句就是“随山诗派有传人”?輦?輷?訛。汪瑔,字玉泉,一字越人,号芙生,又号谷庵。科举一途屡遭挫折,先后得两广总督刘坤一及张树声、曾国荃等揽为幕客,以才略著称。汪瑔在当时文坛颇有声名,与沈世良、叶衍兰合称“粤东三家”,著有《随山馆诗简编》等。汪兆镛晚年回忆在广州时汪瑔对他的教诲,谓“叔父饮食教诲,眷爱无微不至。每夜阑客散,命侍坐,或论学,或讲处世接物之道,娓娓不倦。兆镛一生得益,实基于此”?輧?輮?訛。汪瑔最重视诗词的真情实感,曾说:“词者,诗之馀也。诗缘情而绮靡,惟词亦然。必先有缠绵婉挚之情,而后有悱恻芬芳之作。情之所至,文自生焉。清空可也,涩亦可也。非然者,镂冰翦彩,真意不存,独区区求工于字句间,庸有当乎?”?輧?輯?訛汪兆镛一直都是遵循着重视真情这一“随山家法”去创作的。
诗词应以真情感人,洋溢真挚情感的诗词,不必事以华藻,已能扣动心弦。汪兆镛在《微尚斋诗·序》云:“少长江湖,郁伊多感,悲愉离合,亦时时于诗寄之。”又于六十四岁(1924)时云:“清理辛亥以来所作诗词,多伤时感事,于世触忌不少,然意之所寄,不忍捐弃耳。”?輧?輰?訛汪兆镛所言的“伤时感事”、“意之所寄”,就是真实感情的流露,也是他最为珍视的,所以才会“不忍捐弃”。《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创作是由于被触动而发生感情,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得不抒发出来。理智让位于感情,虽有触犯时忌,也在所不顾。也就是说,汪兆镛的诗词并非为迎合时代主旋律的功利之作,而是不由自主地让感情得到彻底地抒发。他的诗词每予人孤清悲凉、格调低沉之感;这种悲慨心境,正是那个社会剧变的时代中,以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依归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表现。
1. 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民族大义
《汉书·艺文志》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时伤事、寄寓兴亡是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汪兆镛对于国家民族的感情,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的诗词中皆一以贯之。庚子事变后,他有感于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写下了《传闻》四首,其一云:
畿甸忽烽火,传闻傥未真。如何五里雾,飞动六街尘。蛮邸犹无恙,青蒲大有人。殷忧将启圣,误国自孱臣。?輧?輱?訛
国家面临空前劫难,汪兆镛深表担忧;对遭受兵燹蹂躏的百姓,寄予无限的同情。除前引《岐关车行》外,在《忏庵至澳匝月,复返广州赋简》中,亦有句云“频年苦锋镝,岭海多凋残。苍穹胡弗仁,民命若草菅。既非博浪椎,复异酸枣坛。蛮触恣想争,漂血川成丹。蓬累吾远行,图作流民看”?輧?輲?訛。此外,又有一首《一萼红》,词曰:
访槐阴,共江湖老去,华发未胜簪。荒院钟声,疏帘烛影,相对垆篆烟沈。乍回睇、枫林月黑,叹渺渺、天际叫哀禽。楚些繁忧,汉台危涕,愁自登临。东澥夕烽飙起,又兰枯蕙悴,浩刧惊心。哀赋黄旗,芜吟碧树,尘外幽梦谁寻?忍还念,山川故国,向滦水,遗事话辽金。祗剩悲歌酒阑,卧雨镫深。?輧?輳?訛
此词不尽山河丧乱之感,满怀民族大义,是表现汪兆镛忧国情怀的力作。汪兆镛对于现实的混乱无可奈何,但仍不失清高本色,始终自觉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并将人格涵养视为诗词的内核,故而他的诗词往往透露出民族的正气真声。
2. 展现了作者孤独的心灵
汪兆镛生活在晚清民国之交,政局剧变激发起他强烈的兴亡遗恨与文化忧患,并且时时托之于诗。因此,诗词作品常在悲劲苍凉中又有一种幽艳凄绝的情调,而他的悲情人格常化为孤独心灵的律动。汪兆镛的诗词,特别是辛亥以后的作品,常常倾诉家国旧情与生命悲感,这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传统文化消亡的眷恋与怀念。1917年5月,民国政府宪法审议会将原宪法草案中“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规定删去,否定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中国大陆开始抵制尊孔读经。汪兆镛及其同道的切肤痛感如祖坟被挖,他们视民国如敌国,与之誓不两立。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汪兆镛在澳门听到琅琅读经声之时会欣喜若狂。他有一首《点绛唇》词,小序云:“壬子冬暮,偶过学海堂。壁间石刻为乱兵椎毁,此君亭竹亦摧残尽矣。裵■凄感,倚声写哀。”词曰:
苍雪亭空,山斋凄冷无人到。梅边月小。画出伤心稿。沧海归来,我亦垂垂老。莓苔扫,旧题尘杳。悄听哀蛩叫。?輧?輴?訛
如前所述,汪兆镛与学海堂渊源极深,学海堂在他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如今被毁,不啻是寄托精神的神殿坍塌。辛亥革命对以三纲六纪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汪兆镛眼看昔日所崇拜的文化精神被推向衰亡,而自己却无挽回之力,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可想而知。陈寅恪先生曾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輧?輵?訛把这段话移诸汪兆镛身上,也是合适不过的。汪兆镛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孑然勉力传承儒素,自然难掩心灵的孤独。
遗民情结是汪兆镛心灵孤独的另一根源。汪兆镛的科举道路并不顺畅,但族人却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据《微尚老人自订年谱》所载,“(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仲弟于上年县试第一,季弟府试第一,大儿考入武备学堂,二儿考入大学堂。……二儿上年未服阕,不能应试,去秋服满。正月奉部咨,二月学使朱彊村(祖谋)按临送考,榜发,取进正额第三名,与仲、季二弟同日簪花释菜,一时佳话。余署门联云:‘玉峰双秀,珠树三英。”?輧?輶?訛从这段文字可知,汪兆镛对给予汪氏家族仕进之途的清室确实感恩戴德。因此,汪兆镛对清王朝的覆亡一直耿耿于怀,对新政权异常决绝,先后坚拒多项邀聘。他时刻不忘以遗老自居,编撰历朝遗民录;又在澳门与同道组设莲峰陶社,虔诚地参与香港及澳门举办的为逊帝溥仪祝寿的活动等。清室覆亡、民国新立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以遗老自许的汪兆镛只能在澳门小城通过文酒之会,以诗词抒发对前朝故主的缅怀和依恋,寄托其失去家国君父之痛。
与此同时,悼亡哀痛也是汪兆镛孤独心灵的流露。汪兆镛的悼亡诗词数量不多,且与逝者亲疏有别,但都情真意切,颇为感人,如《哭丙儿》、《闽县王先生(仁堪)挽诗四首》、《悲怀五首》、《追悼陶子政》、《哭莘伯兄》等。最能表露汪兆镛孤寂心灵的悼亡作品,莫若其为悼念娴芬妾所写的两首《金缕曲》。汪兆镛结婚甚早,十七岁即娶陈氏为妻。此妇羸弱多病,结褵二十馀载,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病逝于乐昌。同年十二月,纳沈泽棠一陈姓婢为妾,改名娴芬。娴芬品性极好,夫妻感情至笃;可惜娴芬亦颇瘦弱,终在1913年因肺病逝于广州。娴芬殁后,汪兆镛很是伤心,作了一首《金缕曲》,前有小序云:“姬人娴芬生平绝爱梅花。十月十二夕怛化时,庭梅将萼,顾景凄然,因作《梅梦图》,词以志悼。”词曰:
篱角梅开矣。恁凄凉、看花人杳,孤愁无寐。翠羽罗浮原是幻,谁遣辛酸情味。记不尽、风憔雨悴。待向寒香浇一琖。可还知滴滴伤心泪。如泡影,十年事。今番已了盟来世。
好相依、空山冰雪,同生同死。祗惜落英红似血,尚少绿阴青子。算重见、除非梦里。想象归来环佩冷,黯销凝疏影蒙蒙地。终古恨,几曾弃??輧?輷?訛
娴芬去世一年后,汪兆镛对她的怀念依然十分强烈,再作《金缕曲》以遣哀思。其中“欲检遗箱都不忍,入空房便涌如泉泪”一句,语虽平淡,却情真意切,读之令人动容。这两首《金缕曲》,将汪兆镛的孤独心灵显露无遗。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将自己心灵世界中的真实面貌客观展示的外化过程。在汪兆镛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在清末政局剧变时的忧患意识,可以看到他在中国由封建王朝转为民国时的心灵震撼与人生抉择,也可以看到他在国运艰危时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急遽变化的时代风云冲击着汪兆镛,为他的一生涂抹上一层悲剧色彩。个人壮志未酬的悲哀和对于国事的忧患,长期在汪兆镛思想深处积淀发酵,寄诸文字,便酿成沉郁苍凉的风格。汪兆镛的孤独情怀交织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二)写景咏物,每每寄托遥深。
汪兆镛早年游幕各地,在不同的风光名胜里寻幽访逸,故而诗词中有不少描摹景色的篇什。《微尚斋诗续稿》中的《纪游集》记录了汪兆镛各个时期的游踪,《澳门杂诗》及《雨屋深镫词续稿》、《三编》的部分作品对澳门风光更有传神的描画。汪兆镛在诗词中时常运用绘画手法摹状景物,这种特色于《纪游集》内随处可见,而在《澳门杂诗·杂咏二十六首》就更为突出。如《莲花径》云:
北自前山来,沙堤平而直。路南一山耸,俨如莲茎植。跗萼连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寻,惜乏文字泐。裵■一瞻眺,天然树封域。?輨?輮?訛
又如《东望洋山 西望洋山》云:
东西两望洋,崷然耸双秀。地势缭而曲,因山启户牖。南北成二湾,波平镜光逗。登高一舒啸,空翠扑襟袖。尤喜照海灯,转射夜如昼。?輨?輯?訛
阅读这类诗句,脑海中不其然会出现一幅幅逼真的图画,既受文字的感染,又得到形象美的享受。同时,汪兆镛部分摹写自然景色的诗词各有不同的风貌,如《清耘山瀑布致佳,〈乐昌志〉未载,诗以张之》云:
……讨春近入清耘山,乍见飞瀑杳霭闲。殊形异姿不可状,无冬无夏长潺潺。水帘窄于顶湖里,层峻斯若相倍蓰。持视罗浮定何如,中宿、西樵皆馀子。奇绝尤在蓄势高,一落千丈生怒涛。乱石穿空雪花碎,白龙素虬争翔翱。擘分双派互注射,一伏一起起逾尺。惊雷壑底喷薄来,十亩盘陀作澜碧。碧澜寸寸搀松风,空翠疑与银河通。鸣湍盈耳山愈静,何处复着纤尘红。……?輨?輰?訛
与静态描绘的《莲花径》等不同,此诗气势磅礡,上下远近全方位地描写了清耘山瀑布。有形有声、有动有静,将感情渗透在景色描写中,工笔与泼墨交融运用,既写实景,又加想象,如此虚实结合,把人引领到一个远离尘嚣的人间仙境。
汪兆镛善于描写景色,实与其精工书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汪兆镛年轻时已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收藏名家书画甚夥;又长期与画坛中人往来不绝,鉴识造诣高深。除写成《岭南画征略》十二卷外,还常为别人的画作题辞。由于诗书画三者融会贯通,使汪兆镛对于景物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眼光。汪兆镛固然是带着感情去描绘景色,而他的咏物诗词更深深地寄托了内心的感情。如《蝶恋花·粤秀山木绵和榆生》一词前有小序云:“广州北城跨山,山多红绵,暮春花时,照耀雉堞间,伟丽绝胜。闻山中人云:‘二十年来林壑陊贸,非复承平日风景。余亦颓疴偃蹇,键户罕出,倚竹畣响,为之怃然。”词曰:
霸气销沈山嵽嵲。望极愁春,春酿花如血。照海烧空夸独绝。东风笑客谁堪折?一片芜城都饱阅。火树年年,摇落清明节。听取鹧鸪嗁木末。画情空忆山樵说。?輨?輱?訛
此词名题木棉,实则蕴涵时移世易、风光不再的叹喟,确是借物抒情的佳作。此外,又有一首咏盘香的《疏帘淡月》词,先写盘香的香气,次写盘香的形状,接写盘香燃烧,再写盘香化为灰烬飘坠于地,徐徐道来,甚为细密,其中“屈曲人间赢得,孤芳如此”?輨?輲?訛一句,无疑是对自己身世境遇的婉转自况。
汪兆镛在写景咏物之时,非常注意铸炼意象。汪兆镛的词作,常常通过不同的意象去描写和抒发自己的孤独情绪。一是落花残叶:这类句子如《柳梢青》的“雨暗烟昏,故园何处?花落成茵”。《虞美人·辛亥重九日作》的“菊花向我亦无聊,独看暮烟残叶落萧萧”。《高阳台》的“冲泥几费词人笔,对落英、感触幽芳”。离本的落英,风中的飘絮,在诗人眼中都代表着一种“无主”、“无根”的难堪处境。汪兆镛在经历国变家移之后,精神上无不有被遗弃的“失怙”感受,落花残叶正是孤独心灵的折射。二是夕阳残照:如《忆旧游》的“剩平芜残照,添数丝衰柳,摇落山川”。《解连环》的“黯销凝、露泣珠盘,黄昏立尽”。《买陂塘》的“参军写出芜城怨,肠断夕阳沈处”。汪兆镛诗词中的常用意象还有很多,同样寄托着孤寂沉郁的感情。除了单独使用,他亦善于把各种意象混合,使得意境更为鲜明,感情色彩更为浓烈。
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汪兆镛在经营意象时,还精心选择富有感情色彩的摹形状声词语与之搭配。普通的意象,如“雨”、“蝉”、“柳”等,在汪兆镛的诗词中常会看到“冻雨”、“幽蝉”、“衰柳”、“危榭”、“荒苔”、“冷灰”、“哀禽”、“乱烟”、“残灯”、“冷垆”、“瘦马”、“暗烛”、“霜笛”、“冷祠”、“澹月”、“残春”、“啼鹃”等。汪兆镛就是这样借助多种冷艳的意象去展示其孤独的心灵世界,寄托遥深。感物伤怀与直抒胸臆互相结合,成为了表达人生体验和内心真情的主要手段。清人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咏物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汪兆镛深明其中三昧,故能做到诗与人合、物与人合,深具情感之美。
(三)巧于用事,融注经史学养。
汪兆镛的家学渊源奠定了他对经史研究的基础,后入学海堂,成为陈澧的入室弟子,学问更为精进。因受陈澧的影响,汪兆镛于考订经史时能够摒除门户之见,兼容并蓄。渊博的学识,加上严格的训练,为其在诗词中作考据文字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汪兆镛写诗,每于吟咏之馀,加入考据注释,并常采用小序、夹注及附注等形式。以诗序作注的例子,在纪游诗中最为常见,如前引的《任将军庙》便是显例。又如《甘泉山馆题壁》的序言,结合出土古碑,考证了南汉甘泉苑的故址。此外,《永福社行》的序言,遍引《宋史》、《香山县志》、《粤大事记》、《大清一统志》等史籍,考证了澳门沙梨头永福古社与南宋端宗(赵昰)的关系,结论容或可议,但却显示出汪兆镛的考据之细和寄托之情。此外,汪兆镛的部分题画诗,如《汉寿易实甫(顺鼎)属题明张梦晋(灵)〈岁寒三友图〉三首》、《薛剑公画〈独石〉歌》、《题释深度画山水卷子二首》等,诗前皆有考证式的序言,为后人了解这些画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对于诗序而言,句中夹注的文字则较为简明,大多是点明诗句所涉典故的出处或对有关人物作简单介绍。如《偕吴澹庵、张暗公过普济禅院》云:
狼嗥蚁斗此何时,叩寂僧庐向海湄。林壑沈冥生异态,竹房萧瑟动归思。抱残珍秘澹公字,寺藏澹归和尚手书日记及草书册子。忧乱低回成鹫诗。迹删和尚《寓澳门普济禅院寄东林诸子》诗:“但得安居便死心。”尚有良俦共游屐,未因飘泊损襟期。?輨?輳?訛
又如《拙政园》云:
绿水名园三百年,吴门乔木此岿然。山茶已萎复再放,园亭有光绪间提学溥良楹帖,云:“我来值山茶再放。”我来惜未瞻华妍。区区嘉卉奚足侈,低徊曾迓天颜喜。纯庙南巡驻跸。辇道香飘芝盖尘,帟帷辞拟柏梁体。承平侍从多英才,阴廊诗碣珍琼瑰。钱文端公陈群、沈文悫公德潜诸人诗刻尚存。浩刧未撄赤熛怒,暗扪堪剔苍苔堆。独惜娄东吴祭酒,看花诗句传人口。难觅留题一字珠,空馀掩映数行柳。文章显晦固无常,倚徧栏干枉断肠。谁似门前紫藤老,人间饱阅几沧桑。此藤盘屈何奇纵,前朝植自文征仲。书格槎枒势欲飞,画家摹写资清供。裵徊到此重欷歔,下有浭阳尚书书。花下石刻“文衡山手植藤,光绪三十年浭阳端方书”十六字。遗铭凿齿痕犹在,毅魄衔须恨有馀。登临别有苍茫意,废兴都是空王地。《苏州府志》:“园为元大德间大宏寺故址。”花木平泉泡电如,试看洛下伽蓝记。?輨?輴?訛
至于通过诗末注释的形式去考据史实则出现更繁,这类例子最早见于《乐昌十三首》。其它如《无锡杂诗》、《季莹举〈莲香集〉见赠,乃未逾月而季莹殁矣。检书凄感,再题二首》、《天然和尚自栖贤寄海幢阿字书,黄子静装卷,属题五首》等,记事考古;《己未十月,博罗四首》、《题叶小鸾眉子砚拓本四首》、《题冯鱼山旧蔵顾横波画兰卷子五首》等,考证画人画事;《庚申三月,返山阴故里,漫书十二首》等,载录家族事迹。《澳门杂诗》更几乎通集皆是,最突出者莫过于前引《杂咏二十六首·关闸》,诗后注释中又加夹注,洋洋洒洒竟过千言,显然汪兆镛是藉吟咏关闸为线索,征引史实详加注解,说明葡人入据澳门的由来。此外,《澳门公廨》的诗后注释,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澳葡政府的管治架构及各个官署的所在位置。由此可见,汪兆镛这些诗史结合、诗史互证的诗歌作品,除了文学意味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诗前小序、句中夹注或诗后注释三种形式,在作品中或有或无,或详或略,或单用,或并用,皆视乎需要灵活运用,其目的不外记史、述事、释史、纠讹、补坠。无论哪种形式和目的,从这些考据文字中,都可以看到汪兆镛渊博的文史知识和坚实的训诂功力,更可以看到汪兆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舍与坚持。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汪兆镛的诗序,文笔简练,意味深远,如《海珠木棉花歌》的序言云:
广州城南江中,巨石隆起,名“海珠”。旧有得站台,为南宋李忠简公(昴英)读书处,后人于此建祠祀之。祠前木棉三株,花时奇丽耸拔,与越秀山环植者远近辉映。年来堕城,山中多已芟薙,海珠复毁祠凿石,夷为行路。木棉伐二存一,独树临江,翛然意远,偶憇花下,长歌写怀。?輨?輵?訛
既述说了广州海珠一地的古迹风物,又描写了木棉的耸拔独存,更抒发了世事沧桑之感,真可谓一篇精致的小品文。
综上可见,以汪兆镛这样的一位岭南文学名家,又与澳门因缘深厚,显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揭示澳门近代文学丰富多彩的一面。
① 张学华:《诰授朝议大夫湖南优贡知县汪君行状》,见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庚辰(1940)排印本,第3页。
② 汪兆镛:《微尚斋诗·序》,辛亥(1911)刻本,第1页。
③⑤⑥⑦?輧?輱?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卷上》,辛亥(1911)刻本,第3页;第9-10页;第13页;第13-14页;第13页。
④⑩?輦?輯?訛 汪兆镛:《雨屋深镫词》,辛亥(1911)排印本,第3-4页;第5页;第11-13页。
⑧?輦?輲?訛?輧?輮?訛?輧?輰?訛?輧?輶?訛 汪兆镛撰,汪祖泽编:《微尚老人自订年谱》,汪敬德堂抄印本,第16页;第43页;第7页;第44页;第25-26页。
⑨?輨?輰?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卷下》,辛亥(1911)刻本,第12页;第10页。
?輥?輯?訛?輥?輰?訛?輥?輲?訛?輦?輳?訛?輨?輮?訛?輨?輯?訛 汪兆镛:《澳门杂诗》,戊午(1918)排印本,第1页;第8页;第10-11页;第7页;第2页;第3页。
?輥?輱?訛 彭海铃:《汪兆镛与近代粤澳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輥?輳?訛?輥?輵?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輴?訛?輧?輲?訛?輨?輳?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辟地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15-16页;第10页;第1-2页;第8页;第16页;第4页;第6页。
?輥?輴?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辟地集·癸丑七月十六夕大风》,庚辰(1940)排印本,第3页。
?輥?輶?訛?輦?輮?訛?輧?輴?訛?輧?輷?訛?輨?輲?訛 汪兆镛:《雨屋深镫词续稿》,戊辰(1928)排印本,第2页;第7页;第1页;第2-3页;第3页。
?輥?輷?訛?輦?輵?訛 沈振垣等编:《御选历代诗馀(附箧中词、广箧中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1页;第691页。
?輦?輶?訛 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1933年,第153页。
?輦?輷?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题辞》,庚辰(1940)排印本,第1页。
?輧?輯?訛 陈良玉:《随山馆词稿·序》,见汪瑔《随山馆续稿·后附》,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第1页。
?輧?輳?訛?輨?輱?訛 汪兆镛:《雨屋深镫词三编》,庚辰(1940)排印本,第3页;第5-6页。
?輧?輵?訛 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附唐筼诗存)》,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輨?輴?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纪游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14-15页。
?輨?輵?訛 汪兆镛:《微尚斋诗续稿·蛰居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32-33页。
(责任编辑:张卫东)
On Wang Zhao-yongs Poetry
DENG Jun-jie, CHEN Ye-d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o Modern Literature Society)
Abstac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Zhao-yong had been to Macau for 12 times and spent more than 13 years here altogether. In Macau he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most of which are about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 of Macau. This essay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eriods, idea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Wang's poetr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ir value in his creative life.
Key words: Wang Zhao-yong;poetry;works written in Macau;ideas;artistic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