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 蓄势跨越
——2013四川经济答卷
2014-03-11李静
●本刊记者/李静
稳中有进 蓄势跨越
——2013四川经济答卷
●本刊记者/李静
2013年,注定要在四川的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是全国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能相对过剩……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省的形势也不容乐观:4月,芦山强烈地震袭击四川;7月,特大暴雨洪灾又给我省经济带来重大灾难,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给我省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省统计局预测,仅“4·20”芦山强烈地震,就拖累全省经济增长近0.3个百分点。
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困难接踵而至的年份,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经济在2013年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
稳增长来之不易,抢抓机遇得先机
作为西部省份,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同时,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决定了四川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必须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保持一种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据省统计局预测,今年我省有望增添3个千亿元GDP新成员。这也意味着我省GDP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将达到12个。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源自全新发展战略的开启: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
然而,这个谱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开局之年,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地震灾害后,怎样打破客商对四川投资环境的顾虑?暴雨灾害后,怎样吸引客商来川?在光伏企业、部分科技公司停产的情况下,如何扭转危机局面?四川省以一系列大手笔果断出击。
距离“4·20”芦山强烈地震不到一个月,5月16日至17日,“央企入川”活动高规格举行。随后,“民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相继举行。省投资促进局提供的数据:“三大投资促进活动”累计签约项目投资总额8336.9亿元。
6月,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上演。这场全球最负盛名的财经盛宴首次移师中国西部,就吸引了全球600多位跨国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世界知名政治家和学者汇聚。
10月,又有两场盛会接踵而至——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吸引了10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参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更加国际化的姿态让世人将目光聚焦西部、聚焦四川。
嘉宾如约而至,为四川带来先进的思维启迪,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支持。一个个大动作,不仅提振全省上下的发展信心,更开拓了发展空间。
转方式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稳中求进,稳中有进,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稳,需要智慧;进,更需要勇气。放眼全省,一个“进”字贯穿全年。
四川开放型经济、国内贸易和服务业呈现全面增长、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势头。最新数据显示,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69家。目前除川西北少数地区外,全省次级城市实现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全覆盖;境内世界500强企业实现全川覆盖。
1-10月,全省公路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128.4亿元,同比增长16%,连续3年稳居全国首位,预计全年完成投资将超1200亿元。
然而,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已不可持续,四川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关口。
重拳出击,化解过剩产能,腾挪发展新空间:2013年,全省关闭小煤矿400多处,大力推进钢铁、造纸、水泥、玻璃、光伏等过剩行业整合化解,有序淘汰43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兼并重组、抱团发展频频上演。
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新兴增长点:2013年前11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4.9%,七大优势产业中,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产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从投资结构观察,全省安排的500个重点投资项目中,高速公路投资近年来首次“减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升温”。不仅如此,民间资本投资占比不断攀升:2013年前11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56.2%,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
曾经的“短板”也在补足。
5月,《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公布,六大重点工作、五大改革措施,不仅铺平了农民入城之路,更拓展出扩大内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3个月后,针对又一处发展“短板”,《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双双“出炉”,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利好。
一年来,抓投资、促工业、促消费、推进城镇化——4个“8条措施”,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10条措施”,逐一落地。
抓发展促改革,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对四川民营企业家来说,“稳中有进”,离不开一扇扇投资的“玻璃门”不断被打破,让民间资本的触角得以自由伸展。
去年8月出炉的《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可以为民企进军金融找到最直接的注脚。《意见》提出:“切实破除体制性障碍,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文化、医药健康等领域。”
数据更能显出成效,去年前11月,我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3.1%,较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高出6.3个百分点。
去年,省政府明确提出“审批事项全国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目标。省本级除取消调整3批257项行政审批事项外,还取消38项非行政许可项目,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3项;目前省本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0项左右,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这些都为民营经济开拓更大的空间扫清了障碍。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四国和东南亚等国时提出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四川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将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于是,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启亚欧大陆共同发展通道被提上了日程。
目前,从成都发往欧洲的“蓉欧快铁”列车,总是装得很满,货物不仅有成都造电子产品,还有广州、厦门的机械、服装、汽配等货物。但是,在从欧洲驶回成都的列车上,却一直空荡荡的。相关专家说,这是因为“蓉欧快铁”还没有挖掘出所经过区域的产业互补性,对欧洲及其独联体国家的进口贸易缺乏需求导致的。单向开行的现状,直接导致“蓉欧快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四川必须加快与欧洲磋商返程的货品贸易。
改革改变生活!四川正敞开大门,创造更美好的2014。(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