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2014-03-11董红霞

短篇小说 2014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董红霞

解读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董红霞

人文主义的历史源远流长,主要精神内涵包括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本思想、理性精神和来自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精神。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精神在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来世观念的同时,肯定人崇高的地位,宣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它强调 “以人为本”,要求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将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解放出来,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自由、仁慈、博爱等。从整体上来说,人文主义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它所体现出的新时代精神以乐观进取和蓬勃的朝气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天地。为此,本文将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就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进行分析论述。

一、莎士比亚其人及《哈姆雷特》的创作初衷

(一)莎士比亚其人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人道主义情怀。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中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的文学成就,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时期英国的现实,丰富、发展了世界文学。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更是蕴涵着值得我们深思的人文主义。《哈姆雷特》不仅是莎士比亚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巅峰少有的绝世之作。

(二)《哈姆雷特》内容梗概及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丹麦历史学家撒克莱·格拉马提库斯所写的《丹麦史》中,同一时期法国作家贝尔佛莱斯特也曾在其作品《剧故事》写到类似的故事。通常我们认为《哈姆雷特》是由《西班牙悲剧》改编而来。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于正处于封建社会势力和封建王权势力统治之下的欧洲。尽管如此,莎士比亚依然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站在人文主义观点的视角处理原故事题材,而并未受到教会和封建统治势力的束缚。

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对抗封建思想和教会势力,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其中,深化了故事主题。这样一来,《哈姆雷特》便不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而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深刻社会意义的社会悲剧。

二、人文主义思想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一)哈姆雷特悲催命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用莎士比亚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如同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而《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王子,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者,按照传统,他应当继承王权。然而,这一切却被时代颠倒。作者在故事的开端便描写了国家发生宫廷叛变、阴谋家毒害国王、窃取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一幅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如同这个王子所呐喊的 “时代整个儿脱节了”,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这种呐喊实质上也是 “时代灵魂”的呐喊,它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内心。而在正常的环境下,正直、乐观、有理想的哈姆雷特有可能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哈姆雷特不得不选择装疯卖傻以为父报仇。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始终独具匠心地将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的形象。哈姆雷特心计很重,即便是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依然能够针锋相对地争斗,先后击破 “奸王”设下的诡计:首先,戳穿波洛涅斯、罗森克兰的刺探、监视手段;其次,采取一定的手段,让王后发现自己的良心;再次,采用“调包计”除掉两个走卒,并粉碎 “奸王” “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设计毒剑和毒酒双重陷阱。经过一个个回合的斗争,哈姆雷特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高大。由此可见,评论所说的《哈姆雷特》是一出 “巨人型”的悲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如此,哈姆雷特身上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尽管他深受人民爱戴,却不相信人民;尽管他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哈姆雷特还不能满足社会改革和农民变革的需要。正如他说的,“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然而,哈姆雷特同样具有令人钦佩的地方。他具有双重性格,独立与郁郁寡欢、迟疑不决并存,最终注定了他的悲惨命运。总而言之,《哈姆雷特》是生长在欧洲文艺复兴土壤之中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时至今日,芳香依然。

(二)哈姆雷特多重性格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复杂鲜明的人性,他的直觉相当敏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很深刻,他曾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人文情怀变得极不和谐,这两者的矛盾愈演愈烈。威登堡之行后,重新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眼前的所有都让他失望,这些压迫者给予的羞辱、傲慢无礼者的不屑,受压迫者爱情的痛苦经历,法律被搁浅,为官者横向霸道,那些真正付出的人却处处遭到刁难。就连他内心仅有的一点点希望也让母亲与叔父身上暴露出的所谓的 “善”给击垮了,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实质上只是一个荒芜的花园,里边满是有毒的莠草,已经无药可治。社会与现实的丑陋让他既深深痛恨却又无可奈何,当他的唇间发出 “To be or not to be”的声音时,这个让几代人身心为之震撼的问题引人深思。因为不能给它一个更为准确的答案,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才因为不断犹豫而延迟。

别林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民主主义者,他指出,哈姆雷特本身情感丰富,思想力强,属于内在型、主观型的性格;但现实需要他付诸的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将他从内心的世界逼迫出来,与现实接轨,让他与自己的精神层面不相符的现实世界亲近。但这并不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全部,他还具有理性的一面,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著名人物那样,他推崇科学,思考问题极为理智,从不盲目服从。在和父亲的灵魂相遇以后,他还能细致体察,理智分析,为能得到更为有利的证据卧薪尝胆,他有这样的语言:“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精神和现实的冲撞对他的人格形成带来重大影响,灵魂深处的人文主义是他思想与行动的源泉。

哈姆雷特的悲惨命运一方面因为黑暗势力太强大,而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个性的问题。总之,其悲剧的产生既是时代给予的,又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哀。

(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哈姆雷特》的矛盾核心是他为其父报仇。哈姆雷特有着王子的地位,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触并深入了解了人文主义,在这个新文化文明的学府,他受到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思想理念,他觉得人是伟大的杰作,是世间万物的精华,世界不过是看似美丽的幕布,是被金火球装点的大厦,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散发出的民主和人性的光芒。

哈姆雷特具有学者气质,他能文能武,处事光明,人文主义的优劣在他身上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现。他观察得仔细,善于研究与思索,具备思想家的优质天分。他能从自身的遭遇延伸到大众的不幸,通过宫廷斗争思考时代的乱象,他自己的报仇计划就是拯救时代。他总是自问,除了不幸的我,谁能够使这个混乱的世界变得清明?这正是他的世界观的体现。因此,他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使他过于理想化,使他的思想与现实不符,虽然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他却只相信自己,成为一个孤立的角色。

作者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 “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莠草”,他所在的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牢。通过这些语言,作者指出魔鬼代替上帝掌控了世界,一切都残酷而冷漠,这是一个是非不分的时代。而哈姆雷特一再在想象和残酷的现实中挣扎。对于将要统领国家的王子来说,他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少了一些胆略。他的报仇计划不断地延期,不少合适的良机从指缝间悄悄溜走。像克劳狄斯正在忏悔的那一刹那,他绝对可以果断地将眼前这个国王置于死地,但他却想到在这样的时间做这种事情,是对神的不敬。这是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的又一体现,也从侧面看出他性格较为柔弱,不具备应有的勇气和果敢。通常,成功的王都是不择手段的,而哈姆雷特的这种性格特性和价值观念成了他成为王者的绊脚石,使悲惨的一幕最终形成。

三、结 语

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总是洋溢着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冲击下,这种人文意识和现实一次次发生了碰撞,形成了新的矛盾。在莎士比亚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思索中,为书中人物植入了强烈的人文元素和悲剧色彩。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融入了世俗和宗教两种不同的人本传统,这种人文主义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学界的认知。

总之,在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将中世纪的保守者与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新人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观点是,知识这种能量可以将人类带到很高的地方。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是他总结出来的真理。他渴望人民大众能够获得自由,使人性能够健康地发展。他创作的悲剧总能唤醒人们的灵魂,引人思考。而现实世界中,因为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不断奋斗,才有那些丰盛的文化成果得以形成,这种全身心地投入使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拥有广泛的读者,长盛不衰。

[1]周志高.绿色世界: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中的乌托邦主义[J].理论界,2009(02).

[2]孔繁星.从光辉高大的圣者到血肉丰满的凡人——浅析哈姆雷特的中国形象变化[J].世纪桥,2008(01).

[3]王飞麟.时代缩影与史观展现之合——莎士比亚历史剧《裘力斯·恺撒》情节放谈[J].长江论坛,2009(03).

[4]常宇星.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

[5]韦立英.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6]陈伟彬.哈姆雷特的理性与复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董红霞(1979—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