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关于士燮的诗篇

2014-03-11黄权才

西江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梧州太守越南

□ 黄权才

略谈关于士燮的诗篇

□ 黄权才

梧州市骑楼城内的士燮塑像

广西苍梧士燮是研究《左氏春秋》的名家,在汉末至三国初期为交趾太守,虽然不是刺史,但是实际掌控汉末至三国初期的交州。他治理有方,辖区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他有博大的胸襟,虚怀若谷,礼贤下士,招徕许多中原学者,使辖区走向文明。其辖区后来大部分属于今越南。

越南人对士燮非常尊崇,越南使节尊称士燮为“学祖”,越南人把士燮当作古代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有许多关于士燮的诗篇诗句。而在中国,反映士燮的诗篇不多。在此,笔者收集国内文献以及《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诗集中有关士燮的诗歌以及部分相关记录,整理成文。

一、士燮治交州备受好评

西汉末、东汉初,苍梧陈钦、陈元父子治《左氏春秋》,先后在两个朝代产生重大影响。而东汉末至三国期间,苍梧士氏则成为广西又一个雄镇岭南的家族,代表人物士燮(137—226年)也是治《左氏春秋》出身。

士燮的父亲士赐,在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任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地区)太守。士燮出任交趾郡太守的具体时间缺载,大约在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1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地区,郡治龙编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

建安五年(200年)后,士燮的3个弟弟分别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士燮将交州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麾下,成为交州无冕之王。

建安十五年(210年), 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归降孙吴。孙权任士燮为卫将军,封龙编侯,承认士燮对交州的实际控制。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士燮九十岁时去世。不久,孙权即清算士氏家族在岭南的势力。

士燮为交州无冕之王长达四十多年,在他的领导下,交州乃至环北部湾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在东汉末至三国初这段历史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学者为逃避战乱,不辞千里来到交州,投靠士燮。士燮在任的二十多年间获得中原人士的好评,《三国志·吴书》中的士燮传记说:“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眈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1〕。

二、士燮在出生地庙食享祠

在士燮的出生地,今梧州市苍梧县京南镇古榄村,历代祭祀士燮。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八记录,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碑记,此地建有“尚书祠”,题“敇赐感应三尚书”;另有“三尚书坊”。“三尚书”,指士燮及其两个有“尚书”衔的弟弟。乾隆《梧州府志》卷七“尚书庙: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桂江上古榄渡北岸,内祀汉龙编侯士燮。土人祈求多应。”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人高松乔题写“汉士威彦先生故里”八个大字,乡人罗栋材出资刻石于今苍梧县京南镇京南街临江之石角上。罗栋材还重建“尚书庙”,创建“尚书学堂”,以纪念乡贤士燮。罗栋材后为光绪十六年三甲第五十名进士。“尚书庙” 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烧毁,后来乡人重建,新题匾“大人庙”。 此庙很简陋,但也说明乡人没有忘记士燮,士燮仍然享受香火之敬。

笔者搜寻古籍,见到广西祠庙专祀士燮的记录只是乡一级的,没有更高级别的。不过,广西历来铭记士燮,梧州历来也尊崇他,梧州“三陈三士”或“三陈六士”之中有士燮。宋绍圣二年(1095年)梧州太守李亨伯建“六贤堂”,祀陈钦、陈元、士燮等乡贤。清代“六贤堂”废,改于乡贤祠中祀士燮等乡贤。

三、我国赞美士燮的诗句不多

位于梧州市苍梧县京南镇古榄村的“尚书庙”

乡人罗栋材在今苍梧县京南镇京南街临江重建“尚书庙”。该庙曾被烧毁,后来乡人重建,新题匾为“大人庙”。

唐代权德舆在《送安南裴中丞序》中,有“马文渊之功略,士威彦之教化”之句,希望裴泰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三国时龙编侯士燮为榜样,在安南立下青史留名的文治武功。从权德舆之言可知,古代文人对士燮是很尊崇的。可是查地方志以及诸多古籍,大名鼎鼎的士燮,居然极少得到后世中国诗人的专篇赞美。

张以宁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底奉使出发赴安南,次年春归途经梧州,其《梧州即景》有句:“苍梧南去近天涯,六士三陈昔此家。”〔2〕

清黎申产《菜根草堂吟稿》中有《苍梧怀古》诗,其二云:“南国经师推士燮,西京朴学数陈元。祖孙稽古传千古,训诂专门萃一门。黉舍只今多诵读,儒林谁复溯渊源。却来怅望东湖水,犹有尚书德业尊。”〔3〕怀古诗中赞美了梧州古代三个著名人物——陈元、士燮、吴廷举,对士燮是一笔带过,着墨偏淡。

苍梧县多贤乡的邓建英(1766—1821年),在其《玉照堂诗钞》中,有《龙编侯祠》诗,诗题是祠而不是人,但诗中据《三国志·吴书》中的士燮传记写士燮,也可以作为专篇赞美士燮的诗篇。写祠之前的诗句:“汉重茂才科,公挺衰时秀。群雄正战争,赫赫南交守。龙编初置县,分封褒绩懋。中原困水火,边徼分麻荳。黄须亦人豪,昔与三蛟斗。大印铸黄金,遥向炎方授。既无南顾忧,国用藉殷富。知人羡诸葛,留才资敌寇。不然使巴僰,孟获一困兽。空烦大军来,不早岐山狩。三分果定数,火灭嗟难救。徒令后世人,仅比河西窦。”〔4〕

其后,藤县城里人苏时学(1814—1874年)的《九月四日邀友游凤凰山谒汉龙编侯墓》诗云:“舂陵无复气葱葱,剩见先贤旧殡宫。黔粤之交曾控御,孙刘以外此英雄。至今岭海尊经术,终古桓文仰霸功。毕竟头衔还署汉,九原谁为表孤忠。”〔5〕

邓建英、苏时学,一写祠一写墓。两人诗中都涉及莫龙编侯墓,都把它当作士燮墓,都是错误的(后论之)。但不管墓主事实是谁,两人诗中都是怀念士燮,故可认作是专写士燮的诗篇。

近现代有没有专门写士燮的诗篇?笔者不能下结论。梧州十多年前编撰的《梧州市志》、《苍梧县志》,其附录诗篇,没有专写士燮的诗。 梧州诗词学会编的《二十世纪梧州诗词选》(燕山出版社.2001 年),录诗1200余首,多属“老干体”诗,其中,也无一字言及士燮。

四、越南使节写诗怀念士燮

士燮在古代越南有推进“教化”之功,彪炳史册,深得古代越南人崇敬,被尊为“学祖”。越南人把士燮当作越南君主,称为“士王”,甚至加以神化,尊为“士王仙”。

黎嵩《越鉴通考总论》曰:“士王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史臣吴士连曰:“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越南史学家黄高启也赞美道:“交南文献与朝鲜埒,士王功也。”安南《四字经》曰:“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为俗。”〔6〕 越南陈朝时期,多次追封士燮:1285年,追封“嘉应大王”;1290年,追封“善感嘉应大王”;1313年,追封“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士燮在越南民间也深受尊崇,这一现象,为元朝派出的使节陈孚所见并记录了下来。陈孚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使安南,次年作《安南即事》,其中诗句“士燮祠将压”原注:“吴士燮,苍梧人。兄弟四人,一为合浦太守,一为九真,一为南海,士燮为交趾太守,有惠政,死葬焉,土人祠之甚厚谨。”〔7〕1293年,陈孚记录了越南人对士燮的诚挚推崇。

越南来华使节途经梧州时,往往怀念士燮。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出使中国的胡士栋,在《花程遣兴》诗集中有《苍梧即事》,诗题后特别记录:“士王,苍梧人”,诗句云:“岭表巡游虞舜迹,南郊文字士王功。”〔8〕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梧州被认为是舜帝最后视察、仙逝之地。胡士栋赞梧州历史名人,将士燮与舜帝一同赞誉。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巡视岭表,使岭南开化文明。胡士栋说“南郊文字士王功”,肯定士燮开创了越南文字时代。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出使中国的阮偍,次年回程时作《抵苍梧怀古》。 诗中“士王故址青苔锁,虞帝遗踪紫气浮”〔8〕,也是将士燮与舜帝(虞帝)一同赞美。

潘辉注于道光五年(1825年)出使中国,其《梧州记见》题记中,有“城内有苍梧书院,唐交州太守士奕,伊县人,书院即其旧址也”,诗句:“吕仙迹杳遗桥在,士奕名传书院留。”〔8〕也许是出于传抄的错误,潘辉注说的其实是士燮。“书院即其旧址”,可能指书院为士燮的故居。

士燮故里石崖刻,坐落在苍梧县京南镇桂江畔山崖上。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使中国的越南使团,正使为裴樻,副使为阮。裴樻在其长诗组《燕行曲》中有“彦威故里成遥想”之句,自注:“士燮,字彦威,苍梧人,少举茂材,东汉末为交趾太守,教以文字。没后,郡人立祠祀之。”〔8〕其中的“郡”字,可以解读为梧州,也可以解读为交趾。裴樻知道,在士燮曾经管辖的交趾地,仍然有士燮祠。他大抵也知道,梧州没有士燮祠。到了梧州,也不知道士燮故里,是以有“彦威故里成遥想”之感慨。

士燮去世后安葬在何处?有说在其任交趾郡太守的辖地,有说在交州刺史衙署梧州。《舆地纪胜》说:“士燮冢:在县西北四里许。”〔9〕其后的广西地方志沿袭其说。从地图上看,陵墓的大致方位,在今梧州龙母庙隔江对岸的山丘上,但具体位置何处不可考,也没有至墓凭吊的记录。

道光二十九年越南出使中国的阮文超,有《苍梧县访士燮墓》诗:“文教南来盛,追王祀典新。苍梧传古墓,太守本交人。四里城西路,三江水比津。推蓬频仰望,丹嶂自嶙峋。”诗后记:“《府志》:‘墓在县西四里’。按:士燮,字彦威,为交趾太守,当汉末,抚安境内。我国推为南交学祖,追褒‘士王’。庙在北宁顺安之故嬴娄郡城,亦云墓在此。未知孰是。苍梧在汉广信县,而广信又为交趾部刺史治。则士王亦是我交人也。”〔8〕

同治七年(1868年)越南出使中国的阮思僩,有《梧州八首》,其二云:“生申故地想遗风,海外龙骧霸业雄。我越千年文学祖,至今人颂士王功。”记:“士燮,苍梧人,三国时为交州刺史,治龙编,始以中国文字译为国音,教我越人。明都数千年文献之盛,实始于此。壬寅锡之后,盖有光焉。至今庙祀,称为士王。”〔8〕

光绪二年(1876年)越南出使中国的裴文禩,有《过苍梧有怀士王敬述》:“纵非古墓亦遗悲,陇上秋风乱草吹。四十年余贤守传,万千年后大王祠。苍梧废巷斜阳没,嬴娄荒城老树歆。学祖本吾交趾产,是邦一过起遐思。”诗后有相关文字,其中谓士燮:“为交趾太守四十一年,按安境内,教以文学。本国推为南学祖,追褒士王,即其嬴娄故城立祠祀之。”〔8〕

从越南使节有关士燮的诗篇可知,越南崇拜士燮,奉其为神灵,尊其为文明之祖,历代祠祭不断,颂歌传唱。使节至梧州,看不到士燮遗迹,看不到任何纪念士燮的建筑,但也要写士燮,颂士燮。他们留下关于士燮的文字,成为研究士燮的重要资料。

〔1〕(晋)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年.

〔2〕(明)张以宁:翠屏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

〔3〕(清)黎申产:宁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4〕曾赛男、邓建英:《玉照堂诗钞》校注〔D〕。广西大学.2002年。

〔5〕阳静:《宝墨楼诗册》校注〔D〕。广西大学,2001年。按:“舂陵”,原作“春陵”,此改订。宁远舂陵古城是汉光武帝刘秀先祖发迹地。唐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

〔6〕陈玉龙、杨通方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元)陈孚、陈刚中诗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

〔8〕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吴华

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尚书庙”

猜你喜欢

梧州太守越南
中共梧州城工委
读图
让子弹飞
越南·河静省
薛宣割黄绢断案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越南百里“银滩”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我的家乡最美之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