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最早的城池――苍梧王城

2014-03-11

西江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池梧州桂林

□ 曾 强

广西最早的城池――苍梧王城

□ 曾 强

苍梧王城模型图

梧州城建于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是目前有记载的广西最早的城池。

话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将岭南分为南海郡、象郡、桂林郡。秦末,中原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南海郡尉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屯兵积粮,以南海郡(今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为根据地,兼并象郡、桂林郡,统一了岭南,并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割据岭南。赵佗打败部族首领安阳王后,封赵光为苍梧王。

苍梧王之城

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载:苍梧王城“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这是梧州建城之始。

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最初只是一个小土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当时只是一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苍梧王城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之选择此处为城址,皆因这里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 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地)”。“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赵宋加筑,始甃以甎,作五门。至明总督建牙(衙)开府。高之广之,雄过百雉,奚翅大都参国之一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广信是一座土筑的城池,最早的时候苍梧王赵光开始在此地开发城池,后来到汉代设置郡县,广信作为交趾郡址,交趾刺史在原来城池的地方沿袭城市规模。考察它原先的基础,可以看到它背倚茶山,侧面傍着桂江,西江大河在城池的面前绕过向东流去。到宋代,广信城池向上修筑增高,开始用砖块砌城墙,并设置相当有规模的五个城门。到了明代,广信作为两广三总府所在地,总督在此建立总督府衙门。城池由此扩大,城墙也更高了,雄伟的规模超过三百丈。按照“大都市的规模只能占国都的三分之一比例”这旧规矩,当时这苍梧王城已经算是“大都市”了,规模大约仅次于南越国首都番禺(今广州)。

该《苍梧县志》有另一处记载:“广信故城在今府治东,(方舆纪要)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二面皆临江。”很明显,前一句话是指城之方向,后一句话是指城之方位,而且是对前一句话的说明,明确指出广信是在漓水与西江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从该《苍梧县志》登载的梧州府地图看,“府治”是指城内梧州府所在之衙门地,在今天梧州市六一幼儿园一带。由该幼儿园门前的和平路过去曾经叫“府巷”,此名称一直沿袭称谓至梧州建国初期。而“今府治东”就是指“今梧州府治的东面”不远处之“明总督建牙(衙)开府”地,即凤台书院所在的凤凰台处无疑(今市第一幼儿园)。

据广东学者陈乃良《岭南古代一奇葩》记载:“汉代梧州已有相当的文明”,“赵光属土著民族,他在梧州附近有两处遗址。”据史料记载,赵光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故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也是广西最早的城池,至今已有2196年的历史。

苍梧王其人

关于苍梧王赵光(?--前111)其人,一说为赵佗族弟,一说为赵佗族孙,也有一说赵光实为苍梧土著,为巴结赵佗而改姓赵。

赵佗立国后,封赵光为苍梧王,负责镇守苍梧,监控西瓯、骆越残余势力的行动。可见苍梧在当时南越国和岭南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天,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遣兵南下,率大军攻灭南越国,《史记·南越列传》载:“苍梧王赵光者,赵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皆得为侯。”苍梧王赵光主动投降归汉,得到汉武帝的善待,封他为隋桃侯,尽享尊荣,食邑3000户。

赵光于同年病逝,葬于梧州火山之侧。其子孙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数朝,如今岭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赵光后裔。据清乾隆《梧州府志》记载,当年南越王赵佗曾经到广信(即今苍梧)巡视,并把“龙精宝剑”赠予苍梧王赵光。南越国灭亡后,赵光便把宝剑藏于西江南岸的火山之中,每到夜间,宝剑便会吐出冲天光芒,又顷刻熄灭。“火山夕焰“便成为梧州八景之一。

苍梧王城之战略地位

赵佗在广信建立苍梧王城,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来自西瓯、骆越的军事威胁。

此外,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舜帝曾经到达苍梧(梧州)并驾崩于此,三江汇聚的古苍梧,既然是舜帝升天之地,也就有霸气、王气,是非常适宜建都的地方。

苍梧王城正处南北水陆路交通要道上,特别是处在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转折点上,地位重要。溯桂江越灵渠入湘江,经洞庭连结长江可达长安。溯浔江转绣江,经南流江,可达合浦,远达越南。谢启昆《广西通志·梧州府》说:梧州“居百粤五岭之市,连九疑七泽之胜。北接要湖湘而为唇齿之邦,下通番禺而有咽喉之势。唇齿湖湘,襟喉五羊,南控容邕,西顾桂柳,与应广肇,于以坐制诸蛮”。

远古时的城堡,多是军事要塞,当时赵佗、赵光在苍梧建城,想必主要是为了占据这一战略要冲,进而控制桂南、桂西、桂北等广大地区。

据《苍梧县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设置苍梧郡,将苍梧王城作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地,古城扩展为周长600米,面积达2万平方米,城址存在了300多年。

隋开皇三年(583年),王城是州治所在地,城址规模扩展为周长880米,面积达5万平方米,分东西南北四门,存800年。

宋开宝元年(968年)城墙改为砖砌,规模扩展为周长112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存300年。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扩展至周长2828米,城高7.2米,分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五个城门。“明洪武十二年,复拓八百六十丈,为五门,有楼。正东曰阳明,正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楼曰独秀,西曰西江,楼曰白鹤,北曰大云。复以串楼一百九十六间。”古城东西南三面环绕濠沟,北面依北山,城上有串楼垛口。

成化二年(1466年),都御史韩雍造串楼五百六十九间,外设窝铺三十六间,宿警守军士。设池深二丈。濠内外皆树木栅。”

清代,梧州城几经修复,至“道光九年(1829年)五门城墙垛坍塌,知县袁谓钟修复,城高二丈二尺,周八百六十丈。五门均有楼,垛口一千五十堞,皆完好”。

1956年,据城墙遗迹勘测,周长2750米,城墙高7.26米。其规模:城东由今梧州市文化路到北山坡,城西由大中路到四坊路、九坊路,城南至南环路,城北至北环路。这座古城于清乾隆时曾刻成大型围屏象牙雕。

苍梧城墙于1924年被拆除。

苍梧城先于桂林城

有人曾经提出疑问:广西到底是梧州建城最早还是桂林建城最早?

1998年5月,桂林邀请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权威专家,对桂林建城时间进行论证。

专家们研究了大量相关文献后认为,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桂林郡北部设置始安县,始安县就是现在的桂林城。

1999年3月19日和4月17日,桂林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会议,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审定,并通过严格的程序,由桂林市政府报请桂林市人大常委会最后审定。

1999年5月19日,桂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市政府的报告:桂林建城时间确定为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由此确认,桂林建城于公元前111年,而梧州建城于公元前183年,先于桂林数十年。广西地方志专家、原自治区通志馆馆长、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总纂、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广西地方志协会会长冼光位指出:“《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造城池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池。”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也认为:“梧州是古广信所在地,是古苍梧文化的中心地,自然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责任编辑:苏爱清

猜你喜欢

城池梧州桂林
中共梧州城工委
桂林行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乐!乘动车,看桂林
蜕变
镜花缘(8)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我的家乡最美之梧州
第二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