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2014-03-10顾桂萍
顾桂萍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如,讲《轴对称与中心对称》时,可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小时侯玩过万花筒吗?当时你是不是觉得很美丽呢?
生:玩过,是的.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万花筒的制作原理呢?
生:想.
师:千变万化、美丽而奇特的图案,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有关.如果学好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制作更奇特、更美丽的万花筒了.
这样引入课题,由于背景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又抓住了学生童年时的那种美好回忆,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不仅真正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既使学生灵活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数学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足球比赛中,队员带球获得踢球机会时,沿直线尽力向球门AB冲近,越接近球门射门的角度越大,你能说明为什么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乍看,不像数学问题;仔细阅读,发现它是一个几何问题.将队员作为一个点C,构造一个△ABC,然后引导学生转化到三角形的外角的特征上来.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你会怎样设计转盘?(2)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3)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则,你又是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的?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设计作品.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设计理由.通过这样的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自我约束能力.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收集生活常识,培养数学思维
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他们极少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线段》时,先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在墙面上钉一个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人们为什么不惜破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边沿走路?通过这些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完《统计图的选择》之后,我要求学生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学生调查的内容各式各样,有调查吃午餐的,有调查早上学生如何到校的,有调查一天的学习时间的……学生能充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实践中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