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策略与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探究
2014-03-10周黎平刘文艳
周黎平 刘文艳
摘 要: 教师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多侧面、立体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 有效性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探究
引言
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一看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学习;二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得有法、到位,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看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作用;四看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
一、教学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教学的首要特征,也是科学教学需要关注的核心。在解读教材、组织教学形式、处理教学行为等各个环节上,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吃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能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善于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施以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科学认知。
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合理。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引领,它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关注依据课程内容制定的目标,即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素材,生成教育和教学资源,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其次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行进中,合理设定教学目标,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而出现的低效或无效状态。再次注重在一节课教学中,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生成一种科学思想或科学精神,并即时把这种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认知观,这是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品质。
关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准确、深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思想精髓,理清文脉,抓住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探究有序,理解准确,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功效和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信息传达简洁明了、准确清楚,用科学规范的表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的内涵。
二、科学性的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将静止的物象动态化,尽量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强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帮助解决科学教学中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效果和实践体验,并有效化解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
教师要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构建,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善于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并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重点、克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实现较高的认知目标。
科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继而不断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相关素材和依据,对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科学学习需要借助物质形态,实践性是科学学习的物质属性,也是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所以,科学教学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广泛与深入,体验的丰富和深刻,是开展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三、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活动时空。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在讨论和活动过程中,学生从选取材料、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索和研究,都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收获和成功,把问题研究得足够深入、细致、有效。
既定的课堂内容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既不要落在下节课,又不要借助课外弥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并对教学环节和相关教学组织形式删繁就简,突出主旨,以简洁的教学制胜。坚决杜绝形式化的课外拓展性实践,避免因缺乏教师指导而出现应付性活动。
四、教学的创造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学的最大魅力来自创造。教学是一门最具创造性的学科,教学的创造性决定教师的教学具有鲜明的创造色彩。教师在教材处理、内容呈现、环节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意和独到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致盎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视点、方案设计、物象观察等有独特思考和探究路径,收到鲜明的效果和不一样的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教师的一切组织和设计,就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积极地感知物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首要条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创造就是一种求异、一种创新,保护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是课堂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关注视角,于是就会出现不同想法和认识,对此,教师要予以保护,并有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线路上,进行有滋有味地探究,品味自我实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创设发展性问题情境,并着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放飞想象、舒展个性,进行开创性认知和探索。
五、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活动开展、问题设计等方面要面向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
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指导和个性发挥,激发每一位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给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关注每一学生的个体活动和想法,适时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启发,满足学生的探究期望和学习要求,把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热情和个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实现自我探索、自我超越,达到较高的自我探究效度。
在教学中,学生要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进程中,对某个或某些活动的设计,教师变指导性参与为参与性指导,淡化指导职能,强化参与意识。学生提出研究方案,只要是合理的,教师不作干预,只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拿出自己的方案,让学生在众多方案中自我诊断和比较后,自行决定选用哪种方案。老师在学生的方案实施中,积极参与活动,并及时提供智力支持。
六、学生的作用
学生主体性发挥,一看教学目标的实现度;二看学生的自我发展程度;三看课堂气氛。在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主体参与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效度。主体性课堂仍需教师适时调控课堂,引领教学航向,让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始终围绕本课的教学主线进行。
教学的主体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主体性教学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更体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程度和效果。因此,教学的主体性是衡量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教师要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课堂合作愉快是促成教学优质高效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才会做到充分自主和自觉,潜在的资源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主动走近教师、亲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应,并主动和教师一起学习和探究,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语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主学习的精髓,理解自主学习环节,掌握自主学习的秘诀,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求是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英]廸克西,著.王健,译.有效的课堂管理——当代西方教师教育译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陈琳,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3]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6]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