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让语文课堂再放光彩

2014-03-10丁翠兰

考试周刊 2014年103期
关键词:无为语文教学

丁翠兰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教师把主导力量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进行指导。但“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教师“无为”是为了学生“有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无为 有为 语文教学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学思想的主体,是人生处世哲学的智慧凝结,是治国之道和管理科学的至高境界。尽管这些思想是处世之道、治国良方,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让学生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学有所得。

将“无为”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语文课堂会精彩纷呈。

一、“无为”渗透,预习更有效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预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无为”促进学生的“有为”。比如:学生自主熟读课文;圈画关键字、词、句、段(如记叙文中提纲挈领,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优美、重要的句子,表现力较强的词);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等相关知识;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质疑。学生通过“动天君”,对学习对象做了初步探究,对课文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上课时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先生所说的:“当他们‘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正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中留下的困惑到讨论时就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可见预习中教师的“无为”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创造了学生精彩的“有为”。

二、“无为”渗透,导入更有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巧妙导入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精彩导入方法很多,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精心构思,巧布悬念;设计问题,以“知”导入;设计话题,以“议”导入等。但无论何种方法,一个有趣有效的导入,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角色,学生则是演员。教师要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如在《荷》专题这一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裳,坐在绿床上(打一植物)。”引出话题“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由讨论有关荷的知识(教师作适当提示:围绕荷的别称、组成部分、价值、相关诗句、成语等展开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迫切想知道荷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导演的“无为”,让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

三、“无为”渗透,研读演练更精彩

“研读演练”是由“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无为”理念的渗透会让这一教学过程精彩不断。

“分组讨论”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置问题或选用学生高质量的质疑作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排除疑难问题,或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全面理解。由于语文时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文章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加之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不尽相同。讨论时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争辩。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与众不同,让大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个讨论的题目:你如何看待愚公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体现愚公坚持不懈,有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没必要浪费财力、物力、精力移山,搬家会更好;有的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又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子孙后代。这些问题迸射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对学生困惑之处,谬误之处,不得要领之处,有的放矢进行引导、点拨。但点拨不是“揭示谜底”,而是点而不“答”,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探胜”的余地。如在《三个太阳》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什么是南极精神?起初学生无从下手,我就引导学生先分析南极人的形象,再作深入探究。经点拨,学生解决了问题,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学生在讨论中渐入佳境,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开发潜在能力,他们的语文能力在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中潜滋暗长,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异步练习是教师围绕重、难点,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虑,设计三至四个层次读写听说方面训练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自思考完成。教师的着力点放在“导”上。做低层次训练题学生可以“跳一跳”,试做高层次的训练题。这样既适应全体学生,又适应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学优生的练兵场,而是更好地顾及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被遗忘的角落”也能重新萌发生机。

课堂小结对一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小结,也可引导学生对讨论,训练中出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了然于胸,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新内容的极大热情。成功的课堂教学“结尾”总是充满“引而不发,强而弗抑”。如《三颗枸杞豆》课堂结尾提出问题:“你从三叔的故事中获得怎样启示?”学生交流,各抒己见中教学高潮已形成。教师不必作长篇大论,而是让学生沉浸在静谧的思考中,留给学生绵绵不绝的余味,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教师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入手,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对教室里每个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给予学生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贸然插手干预,只是在发现事情的发展有所偏移时,才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其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总而言之,“无为”理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中心,学生仆从,教师“有为”,学生“无为”的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形成“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局面,让语文课堂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王公泉著.语文教学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5.

[5]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与运用.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语文论文,2007.11.

猜你喜欢

无为语文教学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无为”的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