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4-03-10刘刚
刘刚
传统的高三教学以大量做题、讲题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开展高三生物总复习时疲于奔命,其结果是复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三生物教学要想取得高效,肯定离不开科学的备考。经过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学案导学法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一、如何编制导学案
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质量导学案是整个备课组的智慧结晶。高三生物复习的导学案编写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高考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评价、当堂检测、课后练习等。当然,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特点。学案的设计注重新颖性,其编写要注意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行为。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教师只要设计好对比表格(包括反应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其余的交给学生完成就可以了。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而且学得扎实。
二是问题化原则。将高考复习的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激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及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是梯度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比如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导学案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变无效课堂、低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二、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根据高三生物复习的特点,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有以下环节: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1.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
高中生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生物教师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并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例如,在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①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增殖过程是怎样的?②如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分别对放射性检测有何影响?“搅拌”的目的又是什么?④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谁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让学生通过预习学案上展示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本课的趣味性,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积极探索。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既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的方法。对于一些高考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探索,最后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概念图、表格来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点拨。
导学案中的例题,一般选自高考真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可让学生先读题并尝试解答,教师走下讲台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从而让学生把此类题弄明白。最后教师针对例题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3.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时,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及反思,如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反思的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归纳、消化,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剩下的训练题。第二天教师进行及时批改,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通过面批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节课解决。教师要有教学反思,反思课堂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反思所得,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三、学案导学存在的误区
导学案是备课组智慧的结晶,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导学案去上课,而忽视了“二次备课”,有很多年轻教师甚至不用备课笔记,以导学案来代替教案,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关于学案的处理问题,学生做过之后,教师收上来批改,然后发下去,上课逐题评讲,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学层次,教师应该对导学案中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评析、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