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教与学

2014-03-10王莉莉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材

王莉莉

孔子学说:言传身教,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先学后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系实际,注重感悟。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的教与学和孔子学说中的规律不谋而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生物的教与学,成为广大中学生物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1.分析新教材的编排顺序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旧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应该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如教材增加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教材分必修、选修两类,前者选择的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间的相互作用;后者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例如,《遗传与进化》的知识体系,没有按遗传学和进化论的发展历史线索构建,而是以逻辑线索构建的,形成一个公理化的体系。公理化体系的特点是先提供不容置疑的科学事实或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然后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通过判断、推理、证明来建构知识体系,其逻辑形式包括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四个基本环节。

因此,教师应多分析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并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尽早吃透教材,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新教材“问题探讨”部分的作用

“问题探讨”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问题探讨”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去利用“问题探讨”部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关于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教材巧妙地运用一首唐诗来让学生分析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同时,教师结合有关萤火虫发光的动态视频,形象地展示萤火虫发光的奇妙之处,让学生处于动态化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后分析其原因,能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又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利用各种食物图片来让学生分析“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哪些”“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经过不断的教学摸索和研究,利用好“问题探讨”部分,让我的教学更得心应手。

二、适应几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应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意识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探究生物膜结构的建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经历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图到罗伯特森的生物膜三层静态结构图的过程,最后构建出流动镶嵌模型,使学生体验科学理论的探究历程,感受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设计好每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并作出新的推理,构建出生物膜结构模型。

2.学生角色的转变

有一天,某个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今天做实验吗?”我回答道:“这个实验用的药品暂时买不到,只能老师做演示实验了。”学生听后不开心地说:“老师啊,要做实验我才记得清楚啊,让我们做实验吧!”听到这番话我很感动,难得学生主动要求做实验,更让我意识到实验课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以及设计实验等各个步骤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主完成。虽然这个探究实验耗时较长且结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活动的主人,并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生物新课改让我真正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不一定记得住;让我说,我能记得一些;让我做,我能懂得更多。”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时,运用动态模式图,把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展示给学生观察,易于他们区分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直观地掌握知识。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的生物学习不限于对知识的简单背诵、模仿和接受,使学生形象地获得知识,有利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4.评价机制的转变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实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从教师准备课题到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并总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平时上课不是很主动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特别能干,改变了我对他们的印象。于是我利用学生身上的这个闪光点,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

所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我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有所收获。而评价的方式除了教师评外,还有学生自己评、互评等。

三、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因为学生初三没有学习生物,进入高一后,很多初中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遗忘了,所以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并重视生物这门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预习,把同步练习中的课前预习部分填写好,为听好课打下基础。

第二,听课过程中应做到“五到”:(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讲课和提出问题,还要听同学的问答,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动作及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和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并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做好要点记录,尤其是重点知识部分。

第三,在实验探究课上要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并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要求,体验生物的学科特点。

第四,课后做好知识梳理和巩固练习,包括笔记整理、课后练习、同步练习等。

四、重视并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或测验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周密的、深入的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做到上完每节课或听完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理论视野,而且能更快地促成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

总之,在新课改下,生物的教与学要在吃透新教材的基础上,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并不断地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得到“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新课改下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婷婷.浅谈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32).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益锋.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1).

[4]李美芝.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学法指导[N].潮州日报,2007-8-2.

猜你喜欢

新课改生物教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第12话 完美生物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