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乡村
2014-03-10陈攀
陈攀
放假回家挤上了春运的列车,其实从春运这一现象,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乡村的发展态势。这个移动的中国产生的肇因,实则是资本与人力分布不平衡所致,这导致了人口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的转移,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放开了人口流动的限制,这开始对乡村人口进行抽离。不过我记得在十年之前,我所处湖北应城的这个中国中部的乡村比起现在要繁荣许多,也许繁荣这个词不太贴切,我用热闹应该会更为恰当。
这十年来,每当我回到这里,就会发现这个乡村一年比一年凋敝,楼房颜色愈加暗淡,乡村公路愈加跌宕,路旁树木愈加杂乱,田野农地愈加荒芜,紧锁的门扉越来越多,村乡一年比一年布满灰尘。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经历了超高速的发展时期,平均年经济增长在10%左右,中国在一天一天的繁荣,而乡村在一天一天衰败。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应该说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愈加凋敝的乡村里唯一发展的动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这又更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而农村的又一独特资源土地,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并没有使乡村受到土地增值的利益,而城市则因土地增值而获益颇多。这很验证了《道德经》里的一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所以,这些年来,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我看到的实则是一个退步的乡村。
在我的记忆之中,以前每天早上大路两旁都有赶集的人,卖一些豆芽、白菜、豆腐、鸡蛋或者猪肉之类的农产品,这些人都是从周边的村庄聚集到这里的,很像一个袖珍版的集市。叫卖声、问价声、还价声、寒暄声不绝于耳。后来这些都消失了,我也不知道是何时消失的。
除了这些坐贾,当然还有行商。小时候我很喜欢听见鼓声跑出家门,这鼓声就是行商到来的信号,他们多数是一些老太婆老大爷,要么挑着油条大饼,要么挑着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当然,还有一些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车后面载着一个泡沫箱,那是卖冰棒的。
如今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了历史记忆,如果像我们这样靠近公路的乡村都是如此,那么更为偏僻的乡村则更为尤甚了。
当然,原来每一个乡村也都会有小卖部,售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记得原来单我们这一条路上面就有好几家,我记得生意很红火,甚至有的商户都会发生争执。偏僻一点的地方也有,就像我外婆家那边的村子,离我们这里有三四十分钟步行时间,外婆家就经营者小卖部。我也不知道外婆家什么时候开始歇业,他们一家人都搬到了城市,我们这里的商家也仅剩一户。
这就是我所记得的一个乡村所有商业业态的变迁,这个也是一个逐渐没落的过程,这和整个中国的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并不相符。
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抽取了乡村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消费的主力军,生产和消费的双缺失,也就造成了乡村各种商业模式的消亡或者没落。
但是,由于打工者将部分财富寄回乡村,以维持留守儿童与老人的生活,应该说这些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他们的消费是很微薄的,他们也会选择去城镇购买更多的生活物品。
可以说,乡村已经成为了人们一个很简单的居住地,就像是城市居民居住的房子一样,它只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卧室,而已经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形态。当然,每年的春节期间它会热闹一段时间,不过这种热闹中最大的因素也许只是鞭炮声。
由于这种外出者短暂的停留,人们已经来不及去做很多事情,更多的是在走一个必要的形式上的过场,而丧失了原来过年中的殷切情感。毕竟时间的隔绝是一条鸿沟,长久时间的不见,除了增强最亲密人之间的思念,则只会淡化绝大多数人之间情感的维系。
其实,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催生的这一外出打工群体,在春节期间归家做十天的逗留,与其说他们是乡村外出城市打工的归来者,反倒不如说他们是从城市到乡村过年的外来者。
况且,中国城镇化的加剧,也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减少,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也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抽离。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建筑的城镇化,中国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乡村。城镇化这一名词,就现在看来更像是将手段目的化。
可以说,乡村与商业世界变得越来越遥远,但是他们原有的宝贵的东西却由于外界的商业氛围开始变得丢失,我想说的是乡村的古朴的民风。自从中国的乡村由于政权的更迭,从而原有的宗法社会变成现在的行政管理,乡村就变得不伦不类。
商业化对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商业发达的地方会是善的动力,在商业落后的地方就会产生恶的种子。
越是商业发达的地方,越会促进人们素质水平的提升,因为在这种地方,缺乏诚信者必然会被淘汰。但是在乡村,商业思维的带入让人们更加在乎金钱,在乎与人的对比,但是由于商业的停滞乃至倒退,诚信并不能在人们的致富中起到多大的作用,这里不存在失信者必会被淘汰的说法,这让乡村的诚信气质很难形成,自然,这也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自卑会产生极度自尊,极度自尊会导致盲目排外。面对城市,乡村人会在骨子里有自卑心,诱发的自尊会让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抵制外来商业业态与思想,他们也丧失了这种内在的学习商业知识的机会。
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是依附在宏观商业发展上的,当乡村的商业发展出现停滞乃至倒退的现象,我也不用再去强调在这个中国中部的乡村,它的化妆品产业会有怎样的发展。现在仅剩的小卖部,也只售卖舒肤佳的香皂和舒蕾袋装的洗发水,这应该是仅有的日化用品。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县城,应城市距离我们乡村是四十分钟的车程,在它比较繁华的老商业街解放街上有将近二十家化妆品专营店,包括时光廊、流行美这样的专营连锁,国产一二线的品牌也基本入驻其中。
乡村的顾客,应该已经占据了其中一定的比例,至少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据我爸透露,她很愿意在化妆品上面花钱。
其实乡村现在已经陷入了怪圈,由于人口越来越少,所以商业业态也越来越少,而这又导致了消费向城镇的转移,这又恶化了当地的商业环境。况且,对于化妆品这种相对有层次的商品,还未来得及进入乡村,而乡村的消费者却已经习惯了去城镇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