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014-03-10康云海赵思旭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云南经济发展

康云海 赵思旭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云南省如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云南的大发展,是当前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1.对绿色GDP的认识

针对我国经济过快增长转向过热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消耗的资源和能源过多的趋势,发展“绿色GDP”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政府官员关注的主题。最近出现了一种“不发展”论,认为对于西部有些地区来说,“不发展是最大、最好的发展”。诚然,“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极其恶化、生态急需恢复、生态极度脆弱的地区很有必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把丰富的资源“封存”起来,极端地追求所谓环境的“原生态”,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发展。对云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相当数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省份来说,无论何时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谈绿色GDP也好,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其终极目标还是发展,脱离了发展,科学发展观也就失去了意义。

云南现在正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中国新一轮经济变革浪潮正在袭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在促进产业升级和外移,云南应趁势而上,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发挥矿业、水电、林纸、重化工、生物、环境等资源优势。时不我待,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能有丝毫的迟疑。云南的问题,不是“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发展,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利益,快中求好的问题。根据我省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省政府已明确划分出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并为这些区域制定了指导性的发展方向。在规划范围内有条件开发的区域,大有可为。绿色GDP不等于不发展,科学发展更要加速发展,云南对绿色GDP需要有一个冷静的思考。

2.认真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过度开发必然威胁到环境保护,过度强调环境保护又会影响开发。找到开发与保护的结合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寻找结合点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笔者认为,目前,云南经济是投资与资源驱动型的,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后发”优势。如:在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及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调整能源结构战略的带动下,云南95%以上的县(区)把发展水电和开发地下矿产资源相结合的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结果一个县域的发展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限的地下资源被开发成初级原料或者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出售,所获得的产值或者收益能使一个县域生产总值在近期有显著的提高,也能彰显出一届政府的政绩。但是,有限的地下资源会越来越少,县域经济将失去未来潜力更大的发展机遇。一种是针对现有的某些技术不是太高,或者所开发地下资源产生的附加值不是太理想的实际,适当保护潜在的地下资源,使之蓄积成一个“后发”优势,等待时机成熟后,必然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样做又会影响近期内县域经济总量的提高,甚至会影响一届政府的政绩。因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资源的有价性、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所在地农民的参与性,通过征收资源使用费,妥善协调资源所在地村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按照流域开发股份化、滚动开发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资源所在地村民参与的前提下,引入多家公司进入一个流域进行开发,组成流域开发公司,实现流域水电开发、矿业开发以及环境保护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桥头堡战略实施中的顶层设计

云南实施的桥头堡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总体上为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相应的一系列改革需要更加重视桥头堡战略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明确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要培植经济增长带和增长点,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这些改革都是攻坚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突破,哪个也犹豫不得、偏废不得、停顿不得。

一是在发展工作思路方面,“十二五”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形势的关键时期,我省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向好的有利时机,把改革促活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围绕扩大内需、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三个重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未来5~10年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使云南省资源环境不断好转,内在需求动力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持续,人民福利不断增长。具体应落实在“五个坚持”上,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利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机遇以及云南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枢纽位置的优势。在国家倡导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振兴区域经济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战略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集约、特色和多元工业经济。坚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努力保证工业发展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思路顺利进行。针对云南省的资源环境禀赋情况、产业结构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机遇和挑战,我省在桥头堡建设中提出的“一圈、一带、六群、六廊(1166)”空间战略布局要以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在“一圈、一带、六群、六廊”发展具有我省优势的产业,在承接沿海、东中和央企入滇过程中设立相应的门槛,不能什么产业或企业都接受。

4.充分利用好低碳经济试点省的机遇

低碳经济被视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作为经济不发达省份,云南如何抓住入选低碳经济试点省这一机遇,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首先,云南具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如清洁能源比较丰富,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都是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能源。其次,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碳汇生产潜力大;生态农业、绿色林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都属于低碳产业,也都是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所在;低排放的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大省建设,也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次,虽然云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尚未定型。如果能在定型之前,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就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转型。

2010年8月,云南省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省之一,这必将对我省下一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云南应抓住机会,对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单位GDP能耗高等问题,而且要结合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发挥资源和低碳产业方面的优势。要抓住目前开展试点工作的契机,全面分析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探索出适合云南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建立碳汇市场,把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云南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方向。要从以往过分强调GDP增长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转变。GDP是反映社会财富总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应当重视它的增长,但是过去不惜代价追求GDP增长,为此到处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这显然与我国的发展目标相去甚远。“十二五”直至今后任何时期,我省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要在总结全球和全国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分析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建立一套评价发展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判断出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同时,梳理国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针对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应向国家争取作为低碳经济试点的政策。

5.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任务,“十二五”期间应继续推动这个转变。我省要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拉动能力,同时保持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笔者认为目前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是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最大的轻工业是特色、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在走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这为我省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绿色产品前景最广阔的省区和国内外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一大基地指明了方向。在这方面云南具有以下机遇和优势:

一是市场前景好。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6%,20年后城市化水平可达80%,如此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追求健康,融入自然,已成为时尚,绿色产品已成为人们最信赖、需求最为稳定的消费品。可以设想,未来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二是云南气候独特,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富集,是国内外著名的“动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这些是我省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先天条件,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尽管目前生产分散,量小,如果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带动,一定能开发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我省要实现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通过开发一系列的生物资源创新产品,来丰富其内涵。根据云南农业资源区划资料,云南海拨1500米以下的低热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8%,其中,可作为现代农业绿色基地的土地面积有600多万亩,这些低热坝区是其他省区找不到的。目前,我省的特色农业产业有100个,有些地方已初具规模,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如“三七”产业。应该抓住现在的发展机遇,在无任何污染或者污染较轻的德宏、版纳、临沧、保山、红河、文山、楚雄、玉溪等低热农业坝区,开发几个10~30万亩的大型现代农业绿色基地,生产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无公害农产品,先占领我国的西南市场,再走向国外市场。

6.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

在着力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我省以“两强一堡”战略平台集聚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大板块、大项目,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和强力引擎,以区域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带动全省现代产业的发展。为了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产业发展“服务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的趋势,大力引进和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效益的现代产业,抢占国际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打造具有云南特色、引领面向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发展、具备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产业的发展最基本的力量还是来自企业家的创造,所以,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是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根本。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如果把企业家这种寻求发展的动力、才华充分发挥出来,云南的现代产业建设就会有新的局面。为此,在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的同时,要结合云南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每年投入10亿元设立“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基金,采取“企业家+项目+产业”模式,培养本土企业家,带动云南特色现代产业发展。

7.积极规划设计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大项目

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和走过的道路来看,我省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没有争到一席之地。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解决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和开发高品质的旅游项目,发展小型商务航天器将成为未来我国发展一大方向。我省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发用于商务、救灾、旅游等方面的小型商务航天器(飞机)产业。笔者认为这将是我省一个最大的发展先机,要积极抓住。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DLE”航模发动机在30多个国家设有一级经销商,“DLE”已经成为国内外航模行业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11年创汇达290多万美元,国内销售收入259万元。该航模发动机除了用于航模运动外,还被广泛用于小型无人飞机、飞艇等作为主要动力。目前该公司与法国合作多年的公司拟在弥勒市合资创办“云南欧瑞飞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小型通用飞机。第一架轻型飞机VH2样机已在法国完成试飞测试,各项性能指标优良,现标准厂房主体工程已在弥勒工业园区建成完工,将于2014年实现首架VH2在弥勒下线。我省发改委已制定了我省小型商务航天器的发展规划,但要把此产业做大做强,还需举全省之力,重点对此产业进行打造。围绕此产业,在全省范围可以设计出很多项目,要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建立项目库,通过实施项目,培养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8.未雨绸缪解决好“能源双控”问题

国家已下达“区域能源消耗总量和万元GDP能源消耗水平的能源双控”指标,2013年给我省的能源消耗总量为9300万吨标准煤,这将会直接影响我省的经济发展。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我省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省之一的机遇,研究拟定一些能与国家现有政策对接又有利于云南发展的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二是要建立一套把碳汇购买作为冲抵能源双控指标的体系,向国家申报,作为我省完成国家的“能源双控”目标的举措,才能从宏观上解决我省经济发展受到“能源双控”影响的问题。要鼓励有能力的烟草企业购买我省的碳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把资金转移支付给烟草开发的主体(烟农)进行节能降耗及减排技改和提高规范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不断提高我省的烤烟种植水平,改变烟草企业有钱但在国家政策限制下不能直接扶持烤烟生产者的局面。其他相关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自己发展实际,对我省的碳汇进行购买。

9.争取国家给予土地占补指标在省内调剂使用的政策

针对现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央企入滇和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受到占地指标限制,许多好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型产业不能落地的实际,要充分利用我省开展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新开基本农田的良机,把新开垦的基本农田的数量按照国家耕地红线保护政策,转变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央企入滇和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等的占地指标,并通过低碳经济试点省的特殊政策向国家报批,在全省调配使用。如龙开口水电大坝留有两大出口,用于金沙江两岸的荒山荒地开发,两大灌渠建成可以增加近3万亩基本农田。这些指标如果能申报成为我省的占地指标,就能解决我省主要工业园区、滇中产业新区等的用地指标问题,在项目实施之前,做好“三通一平”、“七通一平”的前期工作,企业或者投资者一旦选好项目,就能及时开工,促进我省的投资增长,也便于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10.开展省内的区域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全国GDP2003~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今年上半年增长7.6%。飞奔的中国经济之车已从高速5~6挡换成3~4挡,就是为了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三者有机统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我省与全国相比,2008~2011年我省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2012年增长13%,今年上半年云南生产总值增长12.4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三位。可以说是在高速挡上调结构,促改革,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单一的只注重沿海沿边发展进入到了区域平衡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展了48个新区建设。突出区域规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一个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主渠道。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建设经济带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此背景下,我省要建立省内区域合作机制,以“两强一堡”战略平台集聚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大板块、大项目,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和强力引擎。要以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方向,以深化云南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云南省毗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打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三大战役,加快推进央企入滇步伐,优化经济布局,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烟草、生物、旅游、矿产、电力等产业集群,增强云南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水电、有色金属、磷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特色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外向型产业基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构筑符合国情、省情的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猜你喜欢

云南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