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某高校卫生经济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10宋虹汛罗五金陈迎春张治国
姚 岚 罗 飞 宋虹汛 罗五金 陈迎春 张治国 项 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
20世纪末,我国针对新时期下的国际竞争和科技挑战,提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在我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战略部署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成为了大多数重点大学奋斗的目标[1]。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为办学目标的国内重点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已是该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过程中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卫生经济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卫生经济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规律、市场和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医疗保险制度、疾病经济负担、医疗成本测算等卫生经济内容[2]。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卫生经济学课程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式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才能使卫生经济学教学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接轨,因此,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国际化需在其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上做出国际化探索[3]。
1 课程国际化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1 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国际化首先需要确立国际化的课程目标,其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体系的灵魂,也是高校学生培养目标在所设置课程中的具体体现[4]。卫生经济学国际化课程在目标设定上应体现出相应的国际精神。①培养学生在关注全球卫生领域问题时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②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外语学习能力获得卫生经济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培养学生了解国外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理解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卫生制度和政策,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学习卫生经济学在实践中的规律[5]。
1.2 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目标对高校开设的课程学分要求及课程结构等方面的规定。由于我国的高校课程体系特点是学科知识型及理论深化型,它更加注重专业化和系统化,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科纵向联系,因此理论教学课时多、学分量也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卫生经济学课程需加强以下5个课程设置方面的内容。①任何一个国家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其卫生政策的宏观背景,因此需在基础课程中讲解国际卫生政策等内容,介绍不同国家的卫生制度。② 医疗保障是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英国、德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医保制度是目前国际上最典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将其列为专题型的研究课程。③引进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的资料与教材,通过全英授课让学生掌握原版卫生经济学资料和教材,拓宽其国际视野。④采用全英课程考核,增加学生学习全英资料的动力。⑤在学时设置上,注重卫生经济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需科学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学时比例。
1.3 课程内容方面
一个学科如果只注重本国经验而不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其教学内容将是片面且不客观的,对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和学术思想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卫生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立足于国际前沿。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学科演进历史,了解目前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诸多研究领域中的重点方向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跨文化和国际领域的内容,吸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来充实国外案例教学内容。
2 该校卫生经济学国际化课程开展的实践探索
该校在卫生经济学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做了不同程度探索。①传统的卫生经济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和作用,了解卫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6]。通过国际化课程建设,该校的卫生经济学课程目标重新设定为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国际卫生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及其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启示。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3:1的比例分配学时,这样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安排,也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应用卫生经济学相关技能对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和操作。在教学准备及教材方面,通过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完成全英教材的编写,在教学要求上通过各国宏观卫生制度介绍导入教学,继而讲解各国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卫生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所在,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及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在授课语言上要求采用全英教学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及对原版英文资料的理解能力。此外,课程考核设置中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已不合适,其极大的弊端是重记忆、轻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而通过采取小组汇报式、主题讨论式、论文式形式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合理引导其学术观点的形成。③在课程内容上,引进国外教材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会议资料或将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引用在其自编教材中,或者指定相关的优秀国外教材和有关论文作为教学参考书目供学生研读;开展国内外重点地区研究和国际案例研究[7]。
3 国际化卫生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卫生经济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点。①缺乏教学带头人。教学带头人指有一个或多个开拓者对全课程的启动、组织工作进行推进和协调指导,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带头人包括老师和学生双方,而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方法,缺乏扮演带头人角色的动力和能力,教师需要发挥很大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师资力量不足。卫生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因此学科的发展历史决定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尤其对于一般的普通大学来说其师资力量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离国际化课程建设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培养出一支实力较强师资队伍是各校卫生经济学课程国际化的先决条件[8]。③专业发展与资源。我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卫生经济学科同国际接轨程度相对其他发展较成熟的学科来说略显不足,因此在国际化发展中缺少一定的教学资源。④语言学习障碍。国际化课程建设必须依托在较好的外语语言能力上,对部分学生来讲仍然存在语言水平方面的障碍,因此卫生经济学的国际化高水平课程建设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的开展相对本科生更顺利和深入。⑤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全球化的眼光”编写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资料还不多,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发掘。
4 卫生经济学课程国际化建设改进建议
针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改变教学模式、增加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开展专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显然不能实现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目的。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如应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学习、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国际合作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能通过集中的研究和学习,促进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理解。学生围绕专业的语言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也克服了传统被动学习的问题,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时在国际合作的专题研究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习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1]黄英.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高校教育工程,2009(5):108-110.
[2]徐洁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2009.
[3]汪文新,范明,周绿林. 新医改背景下卫生经济学公选课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卫生经济, 2011(11):27-29.
[4]丁玲.中美大学国际化实践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路丽娜.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10.
[6]程晓明. 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毕晓玉. 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8]刘建军,项莉,李道苹,等.PBL教学法在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08,21(1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