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边境传染病输入的防控机制研究
2014-03-10范建华李园园来明月弥鹏飞刘晓强
范建华 李园园来明月弥鹏飞刘晓强
1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景洪, 666100;2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65002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南部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面积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直线距离200公里)。西双版纳境内的国境线长966公里,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重要门户。澜沧江贯穿全州后出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后注入南海,中、缅、老、泰四国,可常年通航。州内有水、陆、空4个国家一类口岸,边民出入境便利。2011年全州人口114万人,有13个世居民族,其中傣族占34%,汉族占25%,其他11个少数民族占41%。西双版纳州处于东亚和南亚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西双版纳州近年来频繁发生传染病境外输入事件,其输入的传染病具有病种多、境外输入威胁大、防控难度大等特点。为有效应对传染病输入威胁、减少输入后本土疫情的发生和降低其规模,西双版纳州在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州传染病境外输入现状,对防控机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探索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境外传染病输入及传播的措施。
1 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995年,缅甸霍乱流行后输入西双版纳州,在3个县市的10余个乡镇引起大范围传播,累计发病135例。此后,西双版纳州未监测到本土或输入的霍乱疫情。自2006年起,登革热输入成为西双版纳州的主要威胁,2006、2008、2009、2010年从老挝、柬埔寨先后输入4例、12例、13例、23例登革热,其中17例为外籍人员,35例为中国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分别经磨憨、打洛、关累、240等口岸入境。此外,在西双版纳州周边州市曾多次发生旋毛虫、麻疹等传染病的输入事件[1-2],病例多为出境务工、经商的中国公民在境外发病后,病情在当地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入境就诊。西双版纳州传染病输入具有病种多(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入境口岸多、病情重、输入后扩散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增加了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的难度。因此,建立健全边境输入传染病防控的预案体系和相应的防控机制十分必要。
2 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预案体系
以州政府《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州卫生局制定了《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及《西双版纳州境外传染病输入疫情卫生应急预案》,与境外输入传染病有关的12个部门也制定了本部门的预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了相应的单位预案和技术指南。由州政府、州卫生局、有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单位预案及相应技术指南构成的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预案体系已经建成,并在每次境外输入疫情处置结束后对预案和技术指南进行修订。
3 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机制
3.1 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机制
根据输入传染病的主要种类和邻国传染病的发病特征,西双版纳州辖区内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针对境外输入的3类监测工作,定期分析监测信息,开展风险评估。
3.1.1 监测。①开展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按照国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入境就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网络直报(在备注栏标明输入病例及来源国),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直报。②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和以登革热为重点的虫媒传染病的专项监测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双版纳州常年开展常规的肠道门诊监测,对腹泻病人进行监测和采样检测。自2006年起,开始进行登革热专项监测工作,包括疑似病例监测、虫媒监测。虫媒监测显示,全州均有白纹伊蚊分布。2009年起,开始在景洪市港口监测到埃及伊蚊,且呈现密度逐年上升、范围逐年扩大的趋势。③疾控机构通过开展媒体监测,每天进行网络搜索,及时掌握境外毗邻地区传染病流行状况。
3.1.2 风险评估。以上述3类监测的数据为基础,疾控机构开展日常和实时两种风险评估。①日常风险评估每月开展一次,对全州传染病输入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本地防控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②实时风险评估是指某一特定事件如境外毗邻地区传染病流行、监测到输入病例、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等发生后,立即开展的风险评估。实时风险评估的针对性更强、措施更具体、效果更突出。2013年登革热疫情输入并引发本地疫情,疫情控制过程中共开展了5次风险评估,疫情回溯分析发现正好是疫情走势的5个关键转折点。
3.2 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州政府下发的《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州卫生局与涉及传染病输入防控的12个部门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信息交流、疫情分析、风险评估,明确疫情处置中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等内容。
3.3 指挥决策与应急响应机制
州卫生局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输入疫情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分级响应的原则,按照境外毗邻地区传染病流行、监测到输入病例、发生本土病例、本土发生疫情流行4个级别进行分级响应。在境外毗邻地区传染病流行时,启动响应机制,包括部门沟通、风险评估和相应防控准备工作。输入疫情一旦发生,州政府即按照预案成立防控指挥部,协调卫生、口岸管理、检验检疫、外事及与事件处置有关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防控工作,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部门联动、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3.4 社会动员机制
广泛的社会动员对及时发现和成功处置输入疫情极为重要。通过志愿者、宣传部门、学校3种途径,西双版纳州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动员机制。根据疫情处置的需要,州卫生局招募3类志愿者:信息报告人员,主要是出境务工人员、境外华人诊所;现场处置人员,主要协助当地卫生机构开展消毒杀虫、隔离观察等工作;社区志愿者,协助开展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传染病输入响应级别,卫生部门及时向宣传部门提供大众健康教育资料,组织专家访谈,为居民提供及时的卫生防病知识,消除社会恐慌。同时,及时向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一般为校长)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提高在校师生的防病知识和能力。
3.5 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开展经常性的国际交流合作是西双版纳州做好传染病输入防控工作的核心措施之一。目前常态化开展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项目(MBDS)和中(云南)老边境六省间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两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信息沟通、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联防联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展顺利。
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项目(MBDS)自2004年开始执行,主要是通过培训和定期的信息交流,加强湄公河流域地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能力建设,提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水平。同时,项目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老挝南塔省设立了点对点的传染病跨境传播监测点,开展定期和出现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交换[3-4]。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云南与老挝北部五省建立了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和双边疾病疫情信息共享机制。云南每年派出专家组对老挝北部五省进行技术帮扶和交流,促进了老挝疟疾和登革热防控工作,同时也间接减少了传染源,有效降低了输入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免费为老挝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提高了当地的传染病防控能力[4-5]。
3.6 事后评估机制
境外传染病输入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事后评估机制至关重要。西双版纳州在每次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实行一事一评估,针对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开展全面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组织专家对处置措施的科学性、执行情况、处置效果进行评估,查找预案、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现场处置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完善防控体系的细节,提高防控能力和处置效果。
4 结论
西双版纳州在建立、健全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预案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境外传染病输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指挥决策和应急响应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事后评估,总结应对规律和经验,已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应对体系和防控机制,为有效处置边境传染病的输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年来的处置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李园园,王江宁,弥鹏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1996-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9):569-571.
[2]申剑波.1996-2011年西双版纳州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9):802-804.
[3]Phommasack B, Jiraphongsa C, Ko OM, et al. Mekong Basin Disease Surveillance (MBDS): a trust-based network[J]. Emerg Health Threats J,2013(6):1-9.
[4]李琼芬,刘晓强,聂绍发.云南跨国边境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859.
[5]赵世文,陆林,刘晓强.简析云南省边境地区疾病监测及突发事件处置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26-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