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合双钻石模型”的西藏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2014-03-10何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藏文化

何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基于“融合双钻石模型”的西藏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何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修正和补充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西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和制约因素,提出西藏摆脱资金依赖、技术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四大战略:借助旅游业为主导的“外需牵引”,拉动文化产业的“内生增长”;通过文化创意促进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动培育,推动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极化效应。

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波特钻石理论

一、“钻石模型”的修正

“钻石模型”又被称为“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四个最直接的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相关和支持性的产业。后期又增加了对产业竞争优势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机遇”和“政府”两大附加要素。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是从国家层面的国际竞争来考察产业的竞争优势,其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区域层面的分析。同时,“钻石模型”也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其内部的每一个因素都会改变或强化其他因素的表现。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总结,带有西方社会的显著特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结合中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西藏的特殊区情,我们发现传统的“钻石模型”对于特殊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产生和发展的解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就文化产业来说,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或版权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有效突破口。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产业兴起和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当然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必须以较强的整体经济实力作为发展平台;必须以较好的高新技术水平作为发展支撑;以优秀的文化人才作为智库;以产业集聚和企业的较强竞争力作为助推器;以当地居民较高的文化消费水平作为发展基础。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地理区位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无论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企业竞争力、文化消费水平都不占优势,无法适应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虽然普遍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也同样非常丰富。这种情况下,单就传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缺乏优势,而另一方面,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借力借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对“钻石模型”逻辑分析框架做出修正和补充,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将传统的“钻石模型”加以修正,构建“融合双钻石模型”,借以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及竞合关系、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等内部四大驱动要素,同旅游产业的四大核心驱动要素形成叠加。其中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构成的生产要素相互重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作为对方的相关产业,文化需求与旅游需求形成互补,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相互关联。最终形成了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旅游业需求条件、文化产业需求条件、旅游企业战略及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文化企业战略及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六大核心要素,加上在政府主导与外部机遇外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八大要素的优化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系统,迸发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见图1)。

图1 “融合双钻石”模型

二、西藏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上述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及环境的分析,运用新构建的融合“双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关系、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外部机遇和政府等方面来分析西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一)生产要素

1.文化资源

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以藏族为主体,汉族、珞巴族、蒙古族、回族、门巴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具有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个性。此外,藏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节庆、文学艺术、医药文化等,也构成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们是西藏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西藏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藏虽然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是由于地处边疆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偏僻闭塞,与内地省区的交流存在困难,这些都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总的来说,西藏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文化资源开发的封闭性。作为边疆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制约,本土文化的封闭性比较突出,西藏地区与内地省份的经济、文化融合难度大。其次,文化资源分布的分散性。西藏的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处于分散的原生状态,很多地方文化甚至还处于一种分散的原始状态,有些个别稀有的民族文化正面临消失和灭亡的危险。这些分散的、原生状态的文化,如果不进行资源和市场的整合,不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相融合,就很难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这种分散性客观上增加了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困难。第三,滞后性。与内地省份相比,西藏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软件和硬件滞后两方面,西藏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西藏自治区在社会事业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从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人员不足,也存在着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智力支持

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人才是核心问题。目前西藏己经储备了一些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西藏有一批学有专长的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在文学创作、音乐舞蹈、文艺表演、美术绘画方面,西藏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受到人民群众好评的优秀作品。二是西藏有一批来自民间的工艺大师。这些大师在民族民间工艺方面各有所长,有自己独特的建树。他们来自民间,继承了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并不断创新,技艺更加精湛,风格更加多样。还有许多民间绘画、民间舞蹈艺人,他们的作品来自民间、源于淳朴的民间生活,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和接受,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大师受到重视,并被授予光荣称号。三是西藏大学率先培养了一批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是做不到的。只有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对文化进行包装、运作和营销,文化产业才会产生效益。西藏大学发表多篇针对民族文化及其产业化、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开发运用等学术论文。同时,西藏大学还将开展针对西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规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品开发的高级人才培训工作等。

但是,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西藏本地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西藏文化产业要上台阶,还需要大力引进外部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3.技术创新

一方面,在智力援藏和科技援藏计划的支持下,西藏的特色农牧业、新能源产业、高原生物产业、藏医药产业、西藏矿产等优势产业,科技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果,藏文信息技术等的研发为西藏文化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西藏的科技进步主要集中在农牧业和新能源等西藏特色产业上,而与文化产业契合度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方面,与全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资金投入

在资源、人力、技术和资金投入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受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藏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2012年西藏全区文化事业经费43480.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43266.3万元,占全区文化事业费的99.50%,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的文化投入基本是国家投入。从文化事业费支出结构看,基本支出20999.6万元,其中人员支出14055.6万元,占全区文化事业费财政投入的32.3%;文化专项投入11986.3万元,占全区文化事业费财政投入的27.6%,表明文化事业费主要用于支付人员费用,直接用于业务活动的经费仍然比较紧张,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费也与全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除旅游业外,来自其他产业的支持相对较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经济发展成就卓著,但是产业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来自其他产业的支持较弱,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也有限。而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的强关联性,在文旅融合的环境中,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产业也能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表1 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三)企业战略与竞合关系

近年来,西藏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活跃。截至2012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文化产业企业6739家,从业人员达到33212人,文化产业年产值127809万元,上缴利税9314万元。2012年文化产业占西藏国民生产总值的1.8%。涵盖文化产业8大行业,50多个类别。正在建设的还有4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9个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品种不丰富,文化产业的行业门类不健全,现代文化产品较为缺乏,现有的多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公益品,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企业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益较差、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四)需求条件

1.内部文化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38.73亿元到2012年的695.58亿元,年平均发展率超过12.3%,具体数值见表1。

2013年,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0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增速在全国排第三位[1]。2013年西藏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228美元,创历史新高。一般来讲,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除了物质消费外,人们关于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开始活跃;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文化产品消费的比重将逐渐上升;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特征。西藏人均GDP已迈入4000美元大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对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发展是西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赢途径。

但总体来讲,西藏本地市场容量较小。一方面,西藏人口相对较少,虽然人均收入快速增加,但人口增加速度有限,难以形成本地市场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西藏地广人稀,城市化进程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容量较小的现实局面,要达到完全依靠内生型增长的要求难度较大。

2.外部的文化消费需求

西藏发展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经济价值、扩大文化消费的同时,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藏族世居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藏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鲜明独特的文化传承绵延,包括语言、风俗、绘画、服饰、饮食、工艺品等一套完整个性鲜明的藏民族文化,传承千年未曾褪色。文化消费的吸引力是无以复加的,能够勾起消费者猎奇、探秘、感受、体验的心理。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开发出各类型的文化产品,从而升级和重塑藏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的历史和艺术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消费者,形成持续的更加庞大的消费需求。

2013年,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约308万人,接待国内外游客1291万人次,是本地人口的4倍,不言而喻,西藏文化产业的目标市场是外部的文化消费市场。

(五)政府主导

“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外在推动力,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大力扶持和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推动力仍在于产业自身的内在动力。”[2]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间的互融合作、产业所需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部要素的政府行为是影响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了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西藏地方政府加强了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仅2013年西藏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4086万元,重点支持了《文成公主》为主的优秀剧目制作,萨迦唐卡、拉孜藏刀等民族手工艺品生产,西藏金属锻铜文化产业园、康巴文化艺术交流推介中心、吞米岭·文化博览园、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建设陆续启动。

国家及其他地区对西藏文化产业扶持、援助。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在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向西藏无偿援助,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对西藏文化建设给予了倾斜性支持,有力推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援藏方式也由最初的派遣干部支援发展为干部支援与经济援藏、技术援藏、智力援藏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六)外部机遇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高的品牌认知度,西藏作为文化品牌,在国际、国内都非常具有影响力。这些品牌认知包括雄美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神秘的历史宗教。这些认知不仅强烈,而且具有目的地吸引,正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西藏成为很多旅游者必到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种目的地吸引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性市场营销的优势。西藏一直以来都在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吸引着国际国内媒体的眼球,始终是舆论的热点。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他们的媒体更与西藏当地媒体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中央各媒体,特别是网站类媒体,大多都设立了西藏专题。西藏卫视等的成立,为西藏传媒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且国家对西藏宣传的政策,也让传媒影响朝向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为文化资源的再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结论

基于上述“双钻石模型”的分析,西藏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具体的指标上还远未达到西藏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在大力打造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全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渠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或提升;同时还需要大力扶持关联及支持产业的增长,扩大国内的需求。因此,西藏当前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西藏文化产业的各种优势,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西藏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藏文化产业内部生产要素中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其他要素资源不足,如何有效利用西藏文化资源富足的优势,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是当前西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资源,决定了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西藏文化产业的要摆脱资金依赖、技术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必须立足于以下四大发展战略:

(一)借助旅游业为主导的“外需牵引”,拉动文化产业的“内生增长”

图2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从市场成长的方式来看,有来自本地的内生市场需求,也有来自区外的外部市场需求,两种市场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种发展类型:一种是本地市场容量较大,由来自当地的文化消费需求占主要部分,内部的消费需求拉动文化产品和消费的供给,内生增长力成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化产业的驱动模式可以称之为“内生增长型”文化产业;另一种则是本地市场容量较小,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外部,靠外部需求力来拉动本地文化产业增长的模式,称之为“外需牵引型”文化产业。

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区人口308万人(2012年),市场容量小,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文化产业依赖政府主导,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形式以直接收入为主;以文化旅游为主,2013年,国内外游客赴西藏旅游人数达到1291万人次,约为当年西藏总人口数的4倍,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满足本地的消费外,更主要的是以满足地区外的文化消费为目的;文化产业中民营资本并不活跃,无法形成规模。所以西藏的文化市场属于典型的“外需牵引”驱动主导的模式。

(二)通过文化创意促进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

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科技创新、智力人才和资本投入。生产要素中资本要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投入是有限的。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可以借助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持,在产业启动阶段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持续的资本注入。融资市场不健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资金投入的影响;科学技术环节通过技术转让或技术援助,可以基本满足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西藏民族文化的结合;智力人才要素也是西藏缺乏的要素条件,虽然可以通过智力援藏、人才培养等计划提升西藏的人才素质,但这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而文化资源是西藏文化产业四大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的优势,但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制约,西藏的文化资源开发方式还主要停留在粗浅的开发阶段,经济效益不明显。所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仅仅凭借文化资源优势是不够的,必须实现静态的文化资源向动态的文化资本转化,通过文化资本与区域内外部的技术资本、资金资本形成合力,才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三)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市场竞争主体、教育与技术能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事业建设,为文化产业奠定基础,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一般来说,在基础条件较差的西部民族地区,政府在提升产业集群及专业市场的竞争优势上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行为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因素,而成为了主要要素。政府主导是西藏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到种种因素,西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起主导作用。且企业发展程度有限,特别是民营资本尚不活跃,政府投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协调和保护文化市场各经营主体的利益,提升市场的造血功能,扩大和创造需求,从而促进地方产业规模的壮大和产业空间的集聚,政府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四)政府主动培育,推动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极化效应

文化产业布局存在多重因素和规律的影响与作用,除了政治因素、一般产业布局规律外,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规律和城市、社会发展规律也共同影响与作用,文化产业呈现着独特的布局规律和显著的个性特征。由于西藏特殊的区情,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单靠市场的推动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需要经营主体的参与,市场的作用机制影响着西藏文化产业的成长活力和文化产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西藏特色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方式应该是在政府导向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形成。西藏文化产业集聚的集中趋势表现在:

第一,资源依托趋势。受西藏地形环境的影响,西藏的社会发展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区域,这里自然也是西藏文化资源分布密集的地方,促使文化产业向文化资源丰富的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集中。

第二,城镇依托趋势。如前所述,受发展条件的制约,西藏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格意义上讲,西藏只有拉萨和日喀则两座城市,其他地区行署所在地都是镇级的行政区划。这种城市化分布现状导致文化产业自然向拉萨和日喀则市集中,也要求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第三,旅游热点集中趋势。除了资源和城镇的集中趋势外,西藏还具有受旅游流影响向旅游热点集中趋势。比如林芝地区的八一镇,从资源条件来看,该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文化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近年来因成功举办“桃花节”、“杜鹃花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林芝地区的旅游接待量超过日喀则市排在全区第二位。同样受旅游客流的影响,西藏精品旅游线路中的西环线和东环线(拉萨至林芝段)沿途文化旅游发展较快,带动两条旅游线路上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优于其他地区。

注释

[1]http://info.tibet.cn/news/index/xzyw/201402/t20140227 _1976016.htm

[2]余佳,游达明.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的驱动力研究[J].求索,2013(5).

[1]唐柳,俞乔,等.西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路径研究.经济地理,2012(7).

[2]王雅男,毛阳海.发展西藏文化产业的问题、有利条件及对策探讨[J].西藏发展论坛,2010(5).

[3]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9.

[4]马如龙.大力发展西藏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2004(4).

[5]常凌翀.全球化视域下西藏文化产业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6]耿香玲,刘士岭.西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2004(2).

[7]尕藏才旦,朱鹏鸿.略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陈君里.西藏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J].开发研究,2005(3).

[9]李子.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战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7(3).

[10]李春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索[J].西藏研究,2010(6).

[11]闫小军,张有学.新时期西藏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西藏科技,2010(1).

[12]http://info.tibet.cn/news/index/xzyw/201402/t201402

27_1976016.htm.

A Brief Analysis o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ibet Based on“Integration of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He Wei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this article modifies and supplements the“Porter Diamond Model”,and analyses supporting element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ibet.It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 to get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ath of depending on fund and technologies,but to take four great strategies to achiev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utiliz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leading"external demand traction to develop the culture industrious“endogenous growth";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bet’s advantages in resource o capital through cultural creativity;strengthening cultural undertakings so a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the government actively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industr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to have polarization effects.

Tibet cultural industry;competitive advantage;Porter Diamond Model

G124

A

1005-5738(2014)04-041-07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4-08-20

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文化产业布局与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2BSH001

何伟,男,汉族,重庆合川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西藏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