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语用学思想阐释
——谦卦中的礼貌观解读
2014-03-10毛延生
毛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易经》中的语用学思想阐释
——谦卦中的礼貌观解读
毛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针对《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所蕴含着的礼貌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基于汉语本土文献回应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的呼声。结果发现,谦卦中蕴含着丰富的礼貌内涵,并且在卦象、爻辞和象辞三个维度表现出像似性、系统性和全息性特征,最终表现出西方礼貌思想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与超越性。文章认为,具有汉语民族化特色的本土文献研究将会在“语用学解放”的谋划进程中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
《易经》;谦卦;礼貌观;语用学研究范式;本土语言研究
当下的礼貌研究在系统性与科学性上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旧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不足。具体来说,大多礼貌研究主要以西方英美礼貌范式为参照,缺少针对自身民族特色与社会规约而展开的系统性梳理与原创性探究。特别是随着2009、2012年《语用学杂志》倡导“解放语用学”[1]以来,国际语用学界要求跳出英美语用研究范式的藩篱,力求实现语用研究中的非英美语用研究的回流,汉语礼貌研究缺少自身特色的尴尬显得更为明显。当下中国学术界一直倡导“中国的学术需要解决中国问题”,那么礼貌研究的语用本土化就必须回答:汉语文化中是否存在系统、全面的礼貌研究范式?汉语礼貌研究是否能够跳出英美礼貌研究范式;如果可以,出路何在?有关第一个问题,顾曰国教授[2]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汉语语用思想可以逐本溯源到《周礼》《礼记》以及《仪礼》等先秦以前的典章制度当中。具体来说,“礼”字的本义依据《说文解字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从示,从丰”。换言之,“礼”的本义是“事神致福”,属于一种祭祀行为。祭祀要讲各种规矩,“礼”便用来指称礼制。可见,有着悠久历史的汉语之“礼”为汉语礼貌研究跳出经典英美礼貌研究范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汉语礼貌研究跳出英美礼貌研究范式的出路何在”,学界则鲜有论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界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比较英汉礼貌实现方式的异同之上,因此在礼貌研究的范式上采取了“西方一边倒”的态度,结果导致汉语礼貌观的本土化梳理与反思迟迟未能展开。借用钱冠连教授[3]的话来说:具有汉语文化特色的语用学不可能是搬用英语文化语用学的原理作为“帽子”,然后采取西洋帽子+汉语例子的貌合神离模式。相应地,汉语礼貌研究的本土化必须具备汉语文化独特的理论、原则和策略,它们都应该具备地道的汉语文化本性[4]。我们的观点是,汉语当中不但存在系统、全面的礼貌研究范式,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对于西方礼貌研究范式的超越性。这种系统全面的礼貌观在汉语文化中的群经之首——《易经》——当中得以体现。文旭教授[5]认为,《易经》从“象”到“理”涉及一定的语用推理,特别是其对于人在生活中需要“顺应时空”和“持中守分”等语境因素的细致描绘,充分体现了个体离不开交际,交际离不开得体的礼貌内涵。有鉴于此,本文拟针对《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所蕴含着的礼貌内涵予以探讨,进而争取回答“汉语礼貌研究跳出英美礼貌研究范式的出路何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发掘汉语古典文献中的语用思想不但是21世纪汉语学者获得国际语用学界认可的重要突破点,而且也是有效避免国际化语境下语用研究中无效比较和低效比较的重要保证。
一、 《易经》中蕴含语用学思想的可能性分析
《易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与《老子》和《黄帝内经》并称三大国学经典,被看作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在结构上,《易经》分《经》和《传》两部分,前者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鉴于《易经》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因其“简易”的本质属性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四库全书—总目摄要》中就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我们的观点是,《易经》包孕着语用学思想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哲学基础上,《易经》和语用学基于相同的系统论本源。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属性,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6]。在哲学基础上,《易经》以系统论为依据,其研究方法具有统一性、和谐性、全息性、可公度性等整体论特征。在《易经》看来,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倡导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同样,语用学从一开始也是积极倡导系统论为基础的,要求以语言使用为参照,力求破译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生物和社会属性。这一点在Morris对于语用学的原初定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7]:
“语用学”指的是研究符号与其解读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既然多数符号(如果不是所有符号的话)的解读者是生物,那么,如果我们说语用学研究符号学的生物方面,即发生在符号运作过程中的所有心理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现象,就是一种对语用学做出的足够准确的描述。
由此可见,语用学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一种系统论视角。实际上,语用学的系统论基础初现于Morris的符号学思想当中[7],而Morris的这一思想又可以进一步回溯到皮尔斯的古典主义符号学思想,其特点在于它往往可以把“逻辑和科学的严格性与对人在真实世界的福祉的关切结合在一起”。在古典实用主义哲学视域中,“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可以和平共处。这在哲学史上可以找到证据:以系统论为奠基的古典实用主义在时间上早于“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道扬镳[8]。即便是在当下的哲学界,皮尔斯作为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一方面被蒯因、普特南和哈克(英美哲学家)所引用,另一方面也被萨特、哈贝马斯甚至是德里达(大陆哲学家)所引用[8]。可见,在哲学基础上《易经》和语用学一样赋以系统论足够的尊重,这也是我们梳理《易经》中所包孕语用学思想的第一层保证。
第二,在解读机制上,《易经》和语用学均离不开推理。所谓推理,就是从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9]。鉴于《易经》遵循“变易”“简易”和“不易”的基本原则,其应用于具体领域当中就必须借助于推理才能圆融通透,这样才能做到言而有物。《易经》的解读和应用离不开象、数、理三个要素,而“象”为卦爻,“数”为筮数,“理”为哲理。从卦爻到筮数,再到哲理,这种由具体现象到抽象哲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用推理。因此,说《易经》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部关于语用推理的书,当无疑义[5]。同样,语用学对于推理的依靠可以说伴随着语用学发展的始终:从刚开始编码交际模式,到最大关联假设,再到最后的最佳关联假设[10],以及现在的双向优选 论[11],语用推理无处不在[12]。相应地,《易经》和语用学在解读机制上对于语用推理的依赖可以看作是《易经》中可能存在语用学思想的第二个助缘。
第三,在应用范畴上,《易经》和语用学均赋予语境充分的重视。语用学对于自身学科核心术语“语境”的关注不用赘言,任何一个语用学理论、框架或者观点都离不开语境的支撑[13-14]。《易经》除了在卦符与爻辞解释中需要注意语境之外,《易经》本身同样将语境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顺时”的概念。这里的“时”包括七层含义:时势一致、识时之义、知时之行、用时之机、待时而动、观时之变、时行时止。由此可见,《易经》赋以了语境适切性和动态性充分的尊重,完全体现出一种动态的语境观。由此可见,《易经》要求个体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同语用学对于的语境适切性要求完全吻合,二者均倡导创造性地适应“时”和“中”等语境相关因素——在适当的语境适应中达到智慧生存,而这也正是语用学“旨在培养语言人的社会适应性”[15]的最终旨归所在。
二、谦卦中的礼貌观诠释
从社会层面来看,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现象,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必须遵守的规约性行为规范。在Leech[16]看来,礼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出说话者十分有教养的一面,其实礼貌同时也是弥合话语和以言行事之间距离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人类的话语交际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属性,毕竟每个社会人的交际必须参照既定的社会规约。在力求修补合作原则在解释话语间接性比较吃力这一点上,Leech通过引入社会性元素而提出了礼貌原则,来尽量避除合作原则的解释乏力[16]。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谦》就体现了这种“合作”的“和谐”取向。谦卦以“谦”字立卦,“谦”字从言,兼声。其本义是谦虚、谦逊。《说文解字》将“谦”解释为“敬也”,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由此可见,“谦”就意味着礼貌。对“谦”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莫过于《易经》。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专门列了一个谦卦,并在其卦、爻、彖、象辞中作了比较深刻的说明。《序卦传》又说:“有大而能谦,必豫”。这就是说,“有了大的成就而能以谦虚的姿态出现,与人们一相交往,其结果必然是安乐欢悦的。可见,“谦”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一项重要的主观态度,一项必须具备的修养。那么《易经》六十四卦中的“谦卦”的礼貌内涵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一) 谦卦的卦象:礼貌内涵的像似性表征
谦卦的礼貌内涵在卦象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三者系统地像似了谦卦的礼貌内涵。第一,谦卦中的礼貌思想最为直接地表现于其卦象本身的像似性[17]:。谦之为卦,上体是坤,坤为地;下体是艮,艮为山。山是高大的,地是卑下的,但高大的东西却居于卑下的东西下面,十分形象地刻画了“谦”的礼貌寓意,这也可以看作是谦卦中礼貌内涵最为直白的表现。第二,《易经》中的八个基本卦分别可以表示不同的家庭成员:坤表示母亲,艮则表示家里少男,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从卦象上看,少男处于母亲位置之下,表示顺从之意,这也符合谦卦的礼貌要求,因为“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第三,谦卦的卦象上五阴一阳,按照阳卦多阴的原则,九三爻是本卦的主爻。鉴于谦卦下体为艮,是由乾的一阳来交于坤上爻而形成,有如日光照射在地上而产生光明。这一卦象说明天本来是居上的,却能下降而交于地,更显出它的光明,所以说“天道下济而光明”。谦卦上为坤、为地,地本来是居下的,正因为它居下,才使得地气上行而交于天,所以说“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下济”与“地道卑”皆以“谦”为旨归,这就十分形象地交代了礼貌的两种内涵:在高位者需要注意屈身降低自身,而在低位者则需要谨守本分,这样才能实现上下级之间交际的和谐与成功,即所谓的“光明”与“上行”皆为“亨”。谦卦对于礼貌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性的阐释在其爻辞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 谦卦的爻辞:礼貌内涵的具体化说明
谦卦对于自身的礼貌内涵在其爻辞中进行了更为具体化的说明,其爻辞及象辞具体如下表1所示。我们发现,其爻辞对于谦卦的礼貌内涵予以了详细而又系统的说明,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谦卦的爻辞不但交代了不同身份者遵守礼貌原则的相同点均体现在对于“谦”道的尊重,而且也交代了不同身份者在礼貌原则上的不同点,可谓历时与共时兼顾,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现有礼貌原则所不具备的。例如,谦卦以家庭设喻,下卦(艮象征少男(小儿子))的卦辞分别交代了少男应该遵循的“谦”道:以谦养德(谦谦)、以谦治言(鸣谦)和以谦导行(劳谦);上卦(坤象征母亲)的卦辞分别交代了母亲应该遵循的“谦”道:以谦守中(撝谦)、以谦止争(利用侵伐)和以谦趋同(鸣谦)。这就是说,谦卦的爻辞提醒身份较低者注意谦的践行要体现在道德、言谈与行为之上,更为强调自身礼貌素养的建构。这十分符合Leech[16]提出的“谦逊准则”。只不过,与Leech的“谦逊准则”[16]相比,谦卦对于礼貌的要求更为全面,不仅仅包括言谈,还包括举止与德行,因此更加契合社会化语境下人际交往的本质和长期属性。
表1 谦卦的爻辞与《象》辞
与此同时,谦卦的爻辞提醒身份较高者注意谦的践行要体现在中道、止争与趋同之上,更为强调礼貌原则的功能性发挥以及礼貌语境的积极建构。因此,谦卦的爻辞对于身份较高者的要求分别符合Leech[16]提出的“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即“中道”;“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即“止争”;“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即“趋同”。据此可见,谦卦的爻辞对于其中的礼貌内涵予以了对象化的具体说明,并且以动态的相对身份为参照而兼顾二者之间的异同。这样一来,谦卦的爻辞不但涵盖了西方礼貌原则的次则,而且强调身份和礼貌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谦卦的爻辞循序渐进地交代了礼貌的生发原则与运作生态。具体来说,谦卦从初六到上六的爻辞分别交代了礼貌的演化轨迹:下卦艮为主体,上卦坤为客体;前者可以理解为自身条件,后者则可以解读为外在环境[18]。谦卦从初六到上六的爻辞十分清晰地交代了礼貌的形成进路——礼貌的养成应该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并且更进一步讲,一旦自身形成了“礼貌”的品行,个体就有责任去影响环境,进而实现“礼貌”环境的积极建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下卦中的“鸣谦(六二)”意味着自身语言上注意谦虚,而上卦中的“鸣谦(上六)”则意味着对于谦虚礼貌环境的维护,二者可谓“同中有异”。因此,谦卦的礼貌内涵不仅仅是着眼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当下礼貌原则,而且还着眼于未来礼貌环境的塑造。从初六爻到上六爻,一方面其爻辞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个人在六个不同语境阶段(或处于不同身份阶段)所应该遵守的谦逊之道的说明:出世(谦谦)、出名(鸣谦)、功大(劳谦)、位高(撝谦)、老大(虚谦)、大佬(鸣谦)。这再一次说明,谦卦的爻辞深刻地揭示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与礼貌之间的密切关联,并从爻辞上予以强调。另一方面,其爻辞也可以理解为六种不同身份的人和谐共处所应遵循的礼貌原则:涉世未深者(谦谦)、刚刚成名者(鸣谦)、中流砥柱者(劳谦)、位高权重者(撝谦)、万人之上者(虚谦)、德高望重者(鸣谦)。谦卦能够兼顾共时礼貌和历时礼貌的思想十分符合《易经》兼顾“变”与“不变”的这种易学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谦卦中的礼貌观具有其他任何一个礼貌原则所不可比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学术界补白礼貌历时研究范式的空缺颇具参考意义。
(三) 谦卦的变卦:礼貌内涵的全息解读
谦卦的礼貌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其本卦当中,其互卦、变卦、错卦和综卦中均隐含着礼貌之深意。整体而言,《易经》对于任何事物都是采取动态的视角予以审视,因此赋予时间、空间和个体构成的语境充分的尊重。相应地,谦卦的理解也并非是固定的,通过观察其互卦(雷水解卦)、变卦(水天需卦)、错卦(天泽覆卦)和综卦(雷地豫卦),就可以更为深入系统地解读谦卦的礼貌观,进而管窥《易经》中的语用学思想。谦卦的互卦为解卦,其卦辞为“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象》对此进一步解释为“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这就要求个人赦免过失,宽宥罪人。很显然,这是符合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受益;尽量多让别人受益。谦卦的变卦为需卦,其爻辞为“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象》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这也可以看作是个体重谦守礼的一个和谐安乐的结果,毕竟礼貌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才是礼貌的最终归宿。
谦卦的错卦为覆卦,其卦辞为“履虎尾,不咥人,亨。”《象》对此进一步解释为“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要求分别上下尊卑(这是礼貌的基本结构),使人民循规蹈矩,安份守纪(这是礼貌的最终结果)。而谦卦的礼貌性还可以从其“礼”的本质中得以体现,这里不再赘述。因此,谦卦的错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礼貌内涵。此外,谦卦的综卦为豫卦,其卦辞为“利建侯行师”,《象》对此进一步解释为“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其字面意义为“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声满大地的雷鸣,制作音乐,歌功颂德,光荣归于上帝,光荣归于祖考”。可见,古人谦虚之德已经融入骨子当中,自身的功劳或者光荣不能归于自己,而是自己的祖先。这一点恰好是“谦逊准则”[16]最佳的体现。以上通过分析与谦卦的四个相关卦象(也可以理解为四个动态的变化语境)及其卦辞和象辞,均十分深刻地说明了谦卦中的礼貌思想不仅仅蕴含本卦当中,而且在相关的卦象中同样有所体现,这也是《易经》全息性思想的体现,更加证明了谦卦中所蕴含的礼貌观不仅仅适用于本卦语境的解读,而且与其它关联卦象语境的解读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将,谦卦的礼貌观不但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表现出西方礼貌思想不可比拟的明显先进性与超越性[19]。
三、结语
《韩诗外传》中记载周公告诫的一段话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我们认为,“小足以守其身”的根本原因在于谦卦中蕴含着深刻的礼貌内涵,而“礼”往往被看成“守身正节”的必要条件。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汉语文化中也深藏着许多有关礼貌思想的论述,《易经》就是其中的一例,只不过缺少系统的发掘与整理而已。我们的观点是,中国语用研究要想获取国际语用研究中的话语权,急需提升语用研究中的本土文献意识,这样才能在长远上收益。本文基于《易经》文本中的谦卦,探讨其中的礼貌思想就是出于上述目的的一种尝试。我们深信,随着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的呼声渐渐介入到语言研究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框架之后,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本土文献将会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并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
[1] Hanks, W F, Ide, S, & Katagiri, Y. Towards an emancipatory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41): 1-9.
[2]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 10-18.
[3] 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77.
[4] 欧阳维诚. 试论《易经》的社会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 1991(2): 52-56.
[5] 文旭. 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J]. 外语教学, 2003(5): 5-10.
[6]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 秋同、袁嘉新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 25-32.
[7] Morris, C.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38.
[8] 哈克. 总序. 普特南著, 冯艳译.实在论的多副面孔[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9] 钱卫刚, 杭仁童. 逻辑与方法论[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10]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Oxford, 1986.
[11] 马秋武. 优选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83.
[12] 刘瑜. 反语的语用修辞学解读[J]. 外国语文, 2013(3): 50- 53.
[13] 何自然. 语用学方法论刍议[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4): 1-4.
[14] Fetzer A. Recontextualizing Context: Grammaticality Meets Appropriateness [M]. Amsterdam/Philadeophia: Benjamins, 2004.
[15] 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16]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80-104.
[17] 张东方, 卢卫中. 名量词的认知理据: 基于像似性的汉英对比研究[J]. 2013(2): 7-10.
[18] 金景芳, 吕绍刚. 周易全解[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45-152.
[19] 吴钧. 论理雅各的《易经》英译[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135-140.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Pragmatic Veins of Book of Changes: An Interpretation of Politeness in the Divinatory Symbol of Modesty (Qiang Gua)
MAO Yanshe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This paper is initiated to conduct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politeness in the Divinatory Symbol of Modesty (Qiang Gua) in theBook of Changesas an effort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from “Emancipatory Pragmatic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documents.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Divinatory Symbol of Modesty (Qiang Gua) the sense of politeness is omnipresent from the symbol, to the lines and further explanation with regard to iconicity, systemicity and holograph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uperiority and sharpness compared with its Anglo-American counterparts.
Book of Changes; Qian Gua; Politeness; the model for pragmatic studies; study of native languages
H1.0
A
1672-3104(2014)01-0259-05
[编辑: 汪晓]
2013-05-13;
2013-12-05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740077);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740078);2013年中央高校基础科研项目资助(HEUCF131202);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建设项目资助
毛延生(1980-),男,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