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一部闻名世界的兵学圣典
2014-03-10钟岳文
◎ 钟岳文
《孙子兵法》:一部闻名世界的兵学圣典
◎ 钟岳文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重视和推崇?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孙武曾带着《兵法》十三篇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推荐,深受吴王阖闾赏识,任命为大将。此后,孙武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治军,使吴国“西破强楚,入郢(楚国国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王霸主地位因此确立。而孙武所著的《兵法》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广为流传。
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军事名著《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都引用并发挥了《孙子兵法》的若干内容和思想。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汉墓中,发现了《孙子兵法》等大量兵书残简,说明在汉代这部书仍流传较广。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为此书作注,从此,曹注《孙子兵法》流行天下,其他兵书战策逐渐散失淘汰。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同名将李靖问对兵法时,赞赏《孙子兵法》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神宗时期,神宗皇帝命人将《孙子兵法》与另外六部兵书一起校对出版,称为“武经七书”,这部书后来成为中国武举的经典教科书。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根据《孙子兵法》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那么,《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重视,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取决于孙武个人的学养和该书的特点。
齐国的创始人吕尚(姜太公)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受其影响,齐国的兵学传统长盛不衰。而孙武的祖父也是当时一位有影响的名将,出身于军事世家的优越条件,使孙武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军事学熏陶,为日后从事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孙武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交,战争频繁,他善于借鉴和吸取前代典籍中所反映的战争经验,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修改和充实了自己的兵学理论,著成了《孙子兵法》一书。可以说这部书不仅有理论支撑,更有战争经验做后盾,其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言而喻。
加之,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迫切需要军事家为自己提供从事战争的理论指导,《孙子兵法》正适应了这个形势,全书十三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从筹备军事行动(《计篇》),到如何进行军事行动(《作战篇》);从如何排兵布阵(《军形篇》),到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随机应变(《九变篇》);从考虑地形因素,因地制宜(《地形篇》),到知己知彼,运用各种计谋(《用间篇》),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揭示了战争的规律性,并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即在战争中如何取得胜利。特别是在实际战争中,人们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排兵布阵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这部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统治者、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并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的海外流传与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受到推崇,而且赢得了国外的广泛认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当时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起了便捷的桥梁。据史书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回到自己的祖国,并将《孙子兵法》一书带到了日本,立刻引起关注。仅德川幕府时代就有50余家学习《孙子兵法》,至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它成为武士学习军事理论的第一部书。
把《孙子兵法》带向欧洲的第一人是乾隆时期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中文名字钱德明),他翻译出版的“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将《孙子兵法》收入,并称:“凡欲成为军官者都必须接受以本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据说拿破仑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以该书来检验自己用兵情况,认为用兵凡符合《孙子兵法》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在1905年已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其后德、意、俄、捷、希伯来等多种译本接踵面世。
可以说,《孙子兵法》在国外受到了高度认可和赞誉,对外国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人认为要讲兵法,莫过于《孙子兵法》十三篇,“法简而严”“义精而微”,并称孙子为兵圣,可与孔夫子文武并立。美国的约翰·格林斯在其《大战略》中称“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可与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著作相媲美”。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称赞《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战略”。
此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不再单纯视《孙子兵法》为一部兵书,而将其应用到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可见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提到《孙子兵法》就不得不提《三十六计》。如今,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并为一本书的比比皆是,使读者认为《三十六计》是后人从《孙子兵法》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更有人在演讲时直接说“《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孙子兵法》十三篇,没有哪一篇提到“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这句脍炙人口的话,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王敬则提到的檀公,即南朝宋名将檀道济,那么从王敬则的话中是否可以断定《三十六计》是檀道济所著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今天所见的《三十六计》是1941年在甘肃邠州(今陕西邠县)某旧书摊寻得,原本系抄本,共分六套:第一套胜战计,第二套敌战计,第三套攻战计,第四套混战计,第五套并战计,第六套败战计。每套之中又有六计,六六合为三十六计。每计中包含计名、说词、按语三个部分。说词是引用《易经》上的话来解释每一计策,按语则多引战例,对该计作进一步的论证。书中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的按语中,举了北宋时汉州通判薛长儒的故事。试想如果该书系檀道济所著,他怎么可能把自已死后五百多年发生的战例写在书中呢?此外,檀道济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人把《易经》推演为兵法上的刚柔、进退、攻防等变化,直到明代军事家赵本学才系统地将《易经》运用到军事上。特别是“三十六策”中的“三十六”其实并非实指。在古代汉语里,三、六、九及其倍数,往往表示“虚数”,形容数量多。“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句话应解释为“檀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有多种对策,而安全撤退(保存实力)是上等策略”,而不能理解为“檀公有三十六条策略,逃走是最上等的计谋。”
据此,一般认为《三十六计》一书是附会“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一语,广集民间三十六个成语作标题,用《易经》加以分析,并博采历代战例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晚明以后清中期之前。它并非是对《孙子兵法》思想的提炼,严格意义上说与《孙子兵法》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三十六计》中引用了历代兵家如孙武、吴起、尉缭等人的名言警语,有些地方还是对《孙子兵法》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可以说,这两本书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孙子兵法》重在统筹全局,可以从战略的高度给《三十六计》以高屋建瓴式的指导;而《三十六计》重在局部,可以给《孙子兵法》以精当的补充和详尽的阐释,以及更直接的发挥。
《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以其精博深邃而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这部书中许多精华仍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当前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抓住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虽然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孙子兵法》中说:“有备无患,自保而全胜。”这是在提醒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十分重要,它关乎到人民生活的安宁,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是《孙子兵法》中最光辉的思想。所谓“知己”就是要做到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何在,以此进行战略安排;所谓“知彼”则是对对方力量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知己”“知彼”两者不可分割,忽略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造成失败。如今,这一规律对我国开展外交、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特点不尽相同,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也纷繁错杂,这就需要我们一一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审视自己的能力,在综合比较中制定合理的政策,运用适当的手段,“决胜于千里之外”。
最后,《孙子兵法》的应用还体现在商业领域。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一个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孙子的一些思想给人以启发。书中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实践,将其中的“道”和“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联系,把“道”解释为诚信,“法”解释为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提出以诚信为本,以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公司能够良性运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思想的博大精深于此可见。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选自《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将帅具备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素质。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充分了解、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会作战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