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爱已逝:——《春逝》影片评析
2014-03-09康文钟
康文钟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每个人都会在特定时刻感冒,然后,又都会慢慢痊愈。可是第二次呢?我们仍不能幸免的感冒了。”导演许秦豪在回答记者有关他的电影——《春逝》——的问题时的一段描述。
韩国导演许秦豪的电影,诸如他的《八月照相馆》《好雨时节》等,所关注的鲜有反映现实社会阴暗面,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却都洋溢着坚韧的情绪,而且他的电影所诉说的事都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他的电影都能够引发观众的一些共鸣。
正如《八月照相馆》将故事安排在夏末,电影《春逝》虽将故事安排在了早春,却又在“春”后面加上了一个“逝”。如青春一般的春天里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然而爱情却如花般早早谢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矛盾着,却又显得讽刺。
《春逝》中男主角李尚优是一名录音师,他录小河流水潺潺,竹子御风沙沙、雪白入夜静谧。导演的特意设定,将录音师的工作特性和他的遭遇结合在一起。他的职业是捕捉正在流逝的声音,记录下那些美好;而作为恋爱中的一方,他却无力挽救他那转瞬即逝的爱情。女主角韩恩素是一位电台主持,同时是制片人,她在电台中让人们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安慰深夜中一个一个孤独的心灵,相反,她的生活确实寥寥草草,将感情作为自己的一方调味品,来慰藉自己看上去总是会受伤的心灵。电影的矛盾就从他们的自身特性一点点向外展开。
一、镜头语言,镜头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如很多爱情电影一样,《春逝》的镜头语言运用朴实无华,固定长镜头的运用,看上去虽然有些乏味,但这正是导演想要的,《春逝》里的镜头运用都显得很真实,如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中的“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在片中,大量的长镜头运用,足以让人坐下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在《春逝》这部电影里,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一样利用一系列的长镜头运用,就像是一位老人,在向我们娓娓道出他的故事,那么温柔、美好。
《春逝》的映像风格,很注重人文的表现,也很注重对人内心的诠释。有一场戏,是尚优在工作之后喝了酒,他的初恋情结泛滥致使他找来朋友开着出租车开到江陵去找恩素,转场后接下来就是一个长达2分12秒的镜头,恩素在夜里等待恋人的到来,车到后,两人见面、问候、拥抱,相依相偎的走出画面,整场戏,展现出了女人等待的焦躁的心理,以及两人见面后各自的幸福满面的表情,完整地呈现出了两个人对彼此的浓浓的爱意。整部电影里,这样的长镜头不在少数,同样是在展示心理变化以及对细节的描写。
注重细节非故事情节的电影经常让人难以适应,而许秦豪对此解释为,他注重演员的心理的情感流露。比如在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里,尚优站在麦田中录音时,镜头从上摇下并且上推,推至演员近景,演员突然微微笑了,笑得是那样的释然,感觉像是导演灵感而至加上的戏,或许是演员自己对角色理解的一种升华,其实也有暗示那个青涩小子终于成熟了起来。
当在小竹林里,镜头用一个小全景俯拍将二人包裹在内,尚优将耳机轻轻戴在恩素耳朵上,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预示着二人的爱情之路展开,当录音之旅结束之后,爱情也就随着结束了。花败,雨停,春天过去,爱情也就随着流逝远去。只是那个还怀着初恋情结的青涩小子面对着分手的局面,忍不住对恩素说:“我就是你的方便面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让我们了解故事的缘由始末。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
影片一开场是奶奶的一场戏,依然是固定镜头,奶奶患了老年痴呆,总是在车站等着自己的爱人到来,这时的尚优很单纯,哄着奶奶离开车站。导演许秦豪也对这场戏十分满意,他说:“人老了,往往就会返老还童,表现出纯真的更接近自然的一面。”后来尚优分手后的不久,奶奶再次来到车站等待情郎,陪在她身边的还是尚优,不过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尚优心里的变化,看到奶奶在等一个根本没有结果的的结果,他终于忍不住,对奶奶大吼:“振作起来吧。”这句话看似是对奶奶说的,但更多的却是他内心的自我挣扎,这时的奶奶反而从包里拿出了一块糖放到尚优嘴里以此安慰。痴呆的奶奶代表着自然纯性的一面,她的符号性意义也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而不是总在悔恨过去发生的事。
就是这些我们人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小事,在影片里却显得是如此温馨。比如恩素被纸划破了手指,尚优让她把手举过头顶以此来止血,这些细节都是如此的生活化,而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因为这些小事也是我们的父辈告诉我们的小常识。
二、细节体现,爱情的离别与释然
萧伯纳曾说过:“人生的悲剧不外乎有两种,得不到,得到了。”如此看来,人生真是处处是悲剧。《春逝》正是用自己独特的影像来验证了这个道理。“凡是美好的,注定要逝去,爱情亦是如此,一开始非常浓烈,慢慢就随着时间变化。”这是导演许秦豪对电影里爱情的一段阐释,而这个“变化”他却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在我看来,无非是变化为亲人,或者变为仇人。在这部影片中,或许一开始就是残酷的,恩素只把尚优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但后者却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全部,以至于分手后很久,尚优还在说:“当我喝醉了,还会以为她,还在等我。”看上去,或许有些矫揉造作,但事实上,爱情故事的更深层,是一个关于男孩到男子的成长的故事。
复线的安排,也是导演故意加上去的,在看电影初期还不明白,为什么在两人爱情之间频繁的加入了男主角的家人、领导以及朋友的戏,后来才明白,并不是为了凑足时长,而是加入了更深的意义在其中,正是因为男方很重视这段感情,因此他的亲朋好友的加入,也是暗暗地予以支持。在感情中,并不只是沉浸在爱情中的“你”,还有在你身后默默支持你,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悲伤的“他们”。这样的处理在戏中并不是无意为之,仔细看便不难发现,男主的亲属、朋友的出现与女主的孤身一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重视这份感情,而另一方,却只是将此作为自己的生活调剂,无疑,这份感情是没有结果的。
说《春逝》是一部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男主角通过爱情而成长的“成长”之作。相比恩素在寻找爱情受挫的替代品,不如说是男孩经历了爱之殇的洗礼,完成了一个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蜕变。
片中最后,奶奶穿着她新婚时候的衣服,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出门寻找她的爱人,最后如愿以偿,只不过是随着她的爱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一场戏可以说是尚优成长的催熟剂,让他彻底的释怀。在另一个春天他又见到恩素的时候心中不再忐忑,而是一种真正的释然,撒开了女人挎着他的手,拒绝了女人的邀请,同时将那盆象征着二人和好的绿色植物还给了女人,这一切都看上去那么自然,同时将之前女人狠心甩给他的那句“我要走了”还给了女人,这所有行为,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而事实上,成熟了的男子,也的确已经放下,并且大步的向前行去。
许秦豪导演用这样一部把爱情、亲情、友情自然的揉在了一起,让我们像吃米饭一样品尝着这无味的,却是最能充饥的生活必需品。不算多产的导演,利用他每一部作品,静静地讲着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不那么惊天动地,却足以让我们感慨,反思的人生片段。正如林夕所说:“真的爱情,不是生离,便是死别。声音碎片平静地唱:相爱吧,终有一散的恋人。”倘若,我们真正爱过,春天逝去,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