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真性释义

2014-03-09王淑娇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真性卢梭海德格尔

王淑娇

. 海德格尔和卢梭对本真性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可以分为本真和非本真,非本真即使个人沉沦于日常生活,忘记自身存在的意义。卢梭将人进入社会阶段的异化视为人的非本真状态。

1.《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概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此在”(Dasein)一词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并区分了此在的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人的存在即可以是本真的,也可以是非本真的,海德格尔就是在对非本真的揭示中召唤本真。非本真的存在是此在沉沦于日常生活,是被平凡的公共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在非本真状态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没人是他自己”非本真的我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人的意见所决定。于是“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成为“常人”,无休无止地执着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以他人和社会的意见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淹没在庸庸碌碌中而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找不到生命价值的最后归宿,无家可归。本真就是对非本真存在的否定,是显现自我的真实存在,是对日常生活沉沦的批判,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问。自我在与他人保持距离,从常人的抽离中才能成为“我自己”。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人的存在和其他存在物的存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样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取决于其存在过程,取决于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选择,因此人的存在不具有预定的本质。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是“在死之前闪避”是在逃避生命有限性的前提下对日常生活的沉迷。而“只有把我们的死亡带进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对我才有可能。”只有处于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体验到对个体存在的全部可能性的设计和实现。在向死的生存过程中脱离常人的状态,思考生命最深层的东西,直面存在的意义,在“向死而生”的过程里成就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在等待、观望的心态中敷衍了事;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样是一个属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此在的个性,日常生活中,人正是在庸常的条例、框架中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本真的生活是由自己选择和决定的,因此必须去除外部力量对自身的操纵。本真的自己则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创造实现种种生命的可能性,而非消失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

2卢梭对本真的理解

卢梭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这样描绘野蛮人和文明人的不同:野蛮人仅仅喜爱安宁和自由;他只愿自由自在地过着闲散的生活,相反地,社会中地公民则终日勤劳,而且他们往往为了寻求更加勤劳的工作而不断地流汗、奔波和焦虑,他们一直劳苦到死,甚至有时宁愿去冒死亡的危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或者舍弃生命以求永生。他们逢迎自己所憎恶的显贵人物和自己所鄙视的富人,不遗余力地去博得为那些人服务的荣幸。野蛮人的“自然状态”即是人的本真生存状态,是人按其自然本性而生存的原初状态。与之相对的非本真状态则是人进入社会阶段后的异化。一般认为异化概念起源于卢梭,卢梭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alienation”一词,虽未被正式译为异化,但其中实际上已包含异化思想的重要内涵。通常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可以表述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卢梭通过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异化状态的揭示来深刻反思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卢梭把自然状态看成一个平等、自由的黄金时代,人们完全按其本性生存,彼此之间没有争斗、猜忌、欲望,更没有“你的”“我的”这样的私有观念,他们在“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要求,也无加害意图”的条件下过着孤独的生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但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就开始了异化,开始了向不平等的过渡,开始过着非本真的生活。“在他变成社会的人和奴隶的时候,也就成为衰弱的、胆小的、卑躬屈节的人;他的安乐而萎靡的生活方式,把他的力量和勇气同时消磨殆尽。”人越是社会化就离开自己的自然状态,原始本性越远。通过将自然状态和人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生存图景进行尖锐的对比,卢梭告诉我们:人类异化的根源在社会。社会文明的进步则意味着人类道德的蜕化,生存境况的恶化。因此,进步最大的不幸是让人不断与其原始状态背道而驰,文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卢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巨大悲剧,即人虽然从宗教的蒙昧和黑暗中被解放出来,可又为自己铸造了新的枷锁,使自己坠入新的奴役状态。人不断偏离自己的本真状态,开始了人与自然,与自我内在本性的背离。

卢梭把自然状态作为人类的“黄金时代”来批判现代文明社会,并非像伏尔泰指出的那样是“教唆人类返回动物状态”,“使人渴慕四脚爬行。”卢梭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可能退回到原始人的生存状态中去,即使能回到原初状态,其实际状况也可能并非如卢梭所设想。在卢梭那里,“自然状态”并非是人类真实经历过的历史阶段,它多少带有一种理想性。卢梭自己也曾表示这种自然状态是“现在不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永远不会存在的一种状态。”同时卢梭也认识到虽然在自然状态中人是自由平等的,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中,也就是说,人类必然会进入社会状态,必然会进入异化的非本真的生活状态。卢梭就曾指出异化的普遍性: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只是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建构来批判现实的异化,让人深刻认识当下的生存状态。

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变产生了不平等,因此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也就是人来本真状态异化的根源。卢梭把不平等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也就是最末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这也是异化的具体阶段。卢梭将人的完善化视为人类异化的根源,也是人类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人类开始为自己创造不必要的东西,追求舒适的享受,并将其变为人类真正的需要,于是他们用大多数时间来追求利益,陷入物质欲望中不可自拔,以期实现财产的私有,却使自己的灵魂处于停滞状态。人类开始产生虚荣,爱慕,“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的一种价值。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灵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变成了最受尊重的人。”为了得到众人的尊重,人类变为“实际是”和“看来是”的两种,他们实际是一种样子却要表现为另一种样子,世界无形中成为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以此来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个人因失去自己的个性而变得千篇一律,整日活在他人的意见中,从别人的判断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野蛮人的生存状体却是摆脱了这一系列的枷锁,他们过着简单、自由、单纯的生活,彼此之间无所求,也无过多联系,他们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这也就是卢梭理想中地生存状态,即未被文明社会所异化的本真的生存状态。

猜你喜欢

真性卢梭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建筑原真性探微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