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2014-03-09刘佳
刘佳
面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实力雄厚的外资大银行的全面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伴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基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的金融业始终是由商业银行占据着支配地位,面对各大外资银行的强势进驻,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形成有效的竞争战略,具有非常关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我国银行业应在深化产权改革方面下足功夫,具体措施如下:
发展独立董事制度。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国家控股,它的股权代表多为行政选派,受行政性因素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在进行决策时不仅会考虑经济效益,也会考虑政治效果。董事会在部署战略规划、经营准则等决策时,可以通过改组,形成多元控股的法人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应包括设立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权,设立监事会监督董事会与管理者的运作,并制定明确制度规定各机构的职责、同时公开推选出高素质的、善于统筹全局与协调各方关系、具备战略眼光的董事与经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确保规范运作。
改善银行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将分支行改组为独立的股份制银行。一级法人制下的授权制度(代理制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层层授权的制度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委托成本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推广多级法人制的银行内部体系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约束机制安排,即按股份制原则改组分支行为独立的股份制银行,总行来控股每一家分行。
(二)以客户为中心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银行业是属于服务业,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必须是注重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
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为了不使客户流失,国有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的经营定位和目标客户人群对自身银行网点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网点业务分层、功能分区、客户分流,缩减流程等措施来提升综合服务的能力。
加强和改造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小企业更希望的是商业银行能设立针对小企业金融专营的机构,优先办理、快速审查及放款。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IT技术分流小企业客户量,网上银行授权、电话银行委托、手机银行办理等多位一体服务将大幅提升对小企业的服务效率。
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当前消费需求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国有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把单一产品营销转变为综合服务营销:以贷引存、以存促贷,电子产品、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全面铺开,打造和完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做到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不误。
稳步推进国际化和综合化,不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应稳步推进跨国战略,依托科技实力和持续的管理创新,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球联通的金融服务,注重建立全球产品线和内外互动的发展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境外中资企业信赖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服务能力。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制,根据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复杂趋势分层分队,逐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建立正确经营理念,提高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原动力。金融企业业务是高度竞争力的业务,必须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深化金融产品创新为动力,提高银行业的竞争水平。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就要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促使其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增强其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成本相对较小,利润率高,盈利空间大,中间业务的开拓自然可以加强商业银行聚集资金的能力。中间业务的创新应以现有的代收代付、投资理财、资信评估等业务为层面拓宽到担保、承诺业务、资产证券化、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中间业务服务系统,可实现收入和服务的多样化。
探索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业务和业务品种,深入开发其潜在资源,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设计投资银行业务的新产品。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业务是企业财务顾问业务,发展企业财务顾问业务,可以寻求商业银行更大的生存空间,加强客户关系,以适应市场竞争。
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资金,积极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建立起低成本、低费用、全方位的网络银行体系;也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和电子支付进程,抓紧建立强大的清算系统,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为收、付、汇业务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为国内和国外的客户提供准确、及时、全面和便捷的服务。
(四)提高对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
我国当前银行业监管应完善更大范围的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并注重加强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注重商业银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审计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
建立起以市场约束为主,行政监督为辅的监管体系。银行监管新方向、新思路和新要求应是要充分利用市场约束机制强化监管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主要应包括建立规范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风险防范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违规、财务违规、风险隐患的识别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管意识;发展银行评级制度,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职能。
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为了使银行业的监管更程序化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应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编撰和总结,发展匹配的专业法律法规、规章、监管措施及实施办法,加强与其它金融法规的衔接。
改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在商业银行内部,应通过职责界定、会计准则和流动性管理等内部控制度的强化,建立健全新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呆坏账准备金提取核销机制,将国别风险、资产证券化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银行账户风险、战略风险等一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编制年度风险限额管理方案,把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强化外部审计的作用。外部审计,可以增强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同时可以提高银行监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内部审计走过场。利用外部审计能够发现监管当局难以发现的问题,使得监管当局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它的资本实力和运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及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面对外资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带来的强大压力,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满足客户需求、加强金融创新等措施将会是使其自身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