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综述
2014-03-09苑玉梅
苑玉梅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和原因不断变化,如何改变国际收支失衡成为一国政府和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该文主要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宏观目标之一,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国际收支结构不合理对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早期国际收支理论主要是指19世纪之前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了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相关理论内容。重商主义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的重商主义者提出的观点,他们把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将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早期国际收支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是从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752)开始的。该理论把货币数量论应用到了国际收支分析中,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相适应,系统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用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思想进行了阐述;约翰·穆勒和马歇尔则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特别是马歇尔以一系列国际收支差额为零作为前提推导出国际收支平衡等式,并且首次把弹性分析方法引入进出口贸易,为现代国际收支弹性调节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金本位制逐渐瓦解,“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存在的基础被动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古典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国际收支理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再实用,经济学家们开始对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进行探索。
马歇尔是新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经济学家,他运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因此也可以认为他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维克塞尔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国际间的资本往来也包含在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认为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俄林则把国际收支中的项目更加细分,并把平衡国际收支的因素分为了持久平衡因素、暂时平衡因素和几乎不起作用的平衡因素;凯恩斯则从战后的现实出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完全否认了古典经济学的国际市场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主动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哈罗德是最先对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进行研究的人;金德尔伯格则考虑到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三、现代国际收支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金本位制彻底瓦解。1936年,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乘数分析的思想,弹性分析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弹性分析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对国际收支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汇率变动通过对国内外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影响而引起供给和需求在国内外产品间的变化,进而影响国际收支,马歇尔(1923)最早将其运用到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其《就业理论论文集》外汇篇中正式地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1944年勒纳对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形成了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1948年,劳埃德·梅茨勒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琼·罗宾逊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形成了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弹性分析理论走向完整。
继弹性分析理论之后,1952年西德尼·亚历山大在《货币贬值对收支平衡的影响》中提出了国际收支吸收理论。该理论从宏观角度对国际收支进行分析,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相关联,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的产生及支出关系出发考察了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强调了收入和吸收的关键作用。国际收支吸收分析理论正式将国际收支上升到宏观经济目标的范畴,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主张运用包括汇率调整在内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或兼及两者。
20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滞涨”问题使凯恩斯理论陷入困境,这使得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的货币主义盛行起来。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国际收支,把国际收支的任何失衡都归结为货币市场失衡,是由于名义货币的供给不满足货币的需求导致的。
20世纪70年代,货币分析理论政策的实施使众多国家经济普遍受到压制,导致因过度削减预算和货币供给而带来的国内经济动荡,由此,国际收支结构分析理论诞生了。结构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不一定是国内货币供给不当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经济结构老化、单一或落后造成的。结构分析理论的理论起源于发展经济学,赞成该理论的经济学家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
四、当代国际收支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国际收支危机理论主要包括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是1979年克鲁德曼首先创立的,该理论模型强调宏观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是导致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因素;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是奥伯斯菲尔(1994年)建立的,该模型认为预期引致是国际收支问题的关键因素;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麦金农、皮尔和克鲁德曼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的,该模型认强调金融机制的作用。三代国际收支危机理论是紧随经济环境的变化,针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发展建立起来的。
五、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最新进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影响日益突出,依据显示经济状况,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最新的理论研究中,经济学家们开始考虑消费的时间偏好(WillenH.Buiter,1981)、跨时动态分析(Jeffrey Sarchs,1982)、冲销效应(阿盖、默力,1985)等,使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更接近现实。
国际收支是关系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联系着一国对外经济贸易情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普遍适用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经济环境变化势必会影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有效运作。因此,对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研究仍然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