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的市场机制研究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再思考

2014-03-09蔡飞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山西企业

蔡飞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的市场机制研究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再思考

蔡飞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在我国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由于市场机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存在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利益机制传导受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这些地区往往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与产业升级较慢等问题。当前,资源性经济景气下降,诸如山西这样资源型地区的“寒号鸟”们再次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又到了市场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需抓住我国深入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破除阻碍市场调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多重障碍,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活国企利益机制功能和创新科研机制确立核心技术研发主体等措施,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走出“调整-反弹-再调整”的结构调整怪圈。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市场机制;资源型地区;产业经济

煤炭“黄金十年”过去,煤炭等资源性经济景气下降,诸如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的“寒号鸟”们再次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又到了市场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这些地区怎样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出资源依赖,走出“调整—反弹—再调整”的结构调整怪圈,值得我们再次思考。

一、山西产业结构失衡的因素分析

山西从建国以来大规模工业建设到三线建设再到能源基地建设,产业结构逐步变重,形成了以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际上,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源禀赋因素也有战略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容易形成能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确定的。应该说,确立这样的一个发展战略,是山西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一,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不仅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而且品种全、品质优、埋藏浅、易开采。总之,山西具有发展煤炭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任何一个地方发展经济都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山西发展煤炭工业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山西的煤炭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山西的煤炭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的煤炭工业大省,具有发展煤炭工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发展能源工业符合国家的需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动力支撑——能源工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当时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山西发展能源工业成为必然选择。

第四,山西具有发展化学工业和重工业的优越条件。山西的化工资源极为丰富。煤既是一种燃料,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煤为原料可以生产煤气、化肥、电石、化纤、农药、炸药、合成橡胶等多种化工产品。除煤之外,山西的镁盐、芒硝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石灰石、铁、铜的储量也极为丰富,有着发展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的有利条件。早在建国初期,国家就分别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建设了三大化工区,其中,太原化工区就是三大化工区之一,其规模与当时我国最大的化工区吉林化工区不相上下。

2.战略导向强化了山西资源型产业格局

从山西产业演进的过程看,山西资源型、重型化、低端的产业格局不是建国后就定局的,而是由于产业战略选择和煤炭产业的过度发展,产生的排挤效应,将其他产业逐步排挤出去,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产业格局。事实上,山西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众多轻工名牌产品,轻工和化工产业占有相当的比重。那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正是决定各省今后命运和在全国地位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山西如果能在确保上述一大批名牌的前提下,再搞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那么,轻工业必然成为山西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今天的山西必将取得令全国人民景仰的成就和地位。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形势和国家建设需要,山西选择了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路径,而且重化工也没有发展起来,实际上变成了能源基地。山西能源产业的过度发展挤占了轻工产业和其他产业,导致山西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纷纷陨落,形成现在积重难返的能源基地产业格局。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但是,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发展新产业的同时必须保住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要不偏不倚,得陇望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现有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在保持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上在培育新产业。

3.投资结构决定了山西畸重的产业格局

山西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偏重的投资结构所形成的。从建国之后到90年代中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过程来看,山西的投资倾向于工业,而且在工业投资结构中又倾向于重工业,在重工业投资结构中又倾向于能源工业,而且这些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表1看,建国以来,二产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都占到50%以上,绝大部分都占到70%以上。

表1 三次产业结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表2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情况 (单位:万元)

从表2可以看出,建国以来,工业投资结构中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占到90%以上,轻工业投资所占不到10%,而且比重逐步下降。轻工业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支持和战略重视,其逐步衰落也就难以避免了。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山西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逐步加重,到90年代中期到达70%以上。而机械工业比重则明显下降,到90年代急剧下降到不足3%,其他冶金和化工比重也降低的非常明显。正是这一时期的畸形投资,造就了山西产业结构的畸形化。

表3 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情况(单位:%)

4.市场环境催化了山西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山西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的较快还主要取决于市场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为代价,以煤焦产业的快速繁荣为代表,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一直到竞争优势,支撑着煤系产业家族大规模扩张,使山西经济深陷于资源优势的陷阱之中。煤炭得益于煤炭能源的供给和价格优势,炼焦、冶金、电力等煤系家族企业快速崛起,形成了山西以煤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经济体系。有专家指出,80年代经历的两个增长波,一个是由煤炭产业自身的繁荣带来的,另一个是焦化、冶金、电力等煤系资源型产业的繁荣带来的,这两个增长波使得经济要素的配置方式、结构和效率,乃至于整个产业生态都发生了彻底变化。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造成山西轻工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造成了山西当前的产业格局。比如企业家升迁制度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等。一些曾经创造企业品牌神话的企业家都由于干出了成绩,就调离他们熟悉的企业,提拔当行政领导,表面看上去这是对企业的支持,实际则起了“拆台”的作用。往往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提拔调离企业后,这个企业便很快衰落。反观山东的做法就大不相同。山东的海尔、青啤、双星、海信等品牌的老总几十年都在企业,他们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企业由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跨国公司,而自己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他们没有离开企业,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对于保证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创新能力欠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80年代山西拥有众多名牌产品。诸如春笋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华杰牌电子表等等。然而这些名牌产品在90年代纷纷陨落。究其原因,虽然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外因还有企业管理不善等因素,但其关键原因还是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和研发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后,既没有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没有进行自我技术创新。可以说,山西名牌轻工产品“成也萧何败萧何”。山西无线电厂生产的春笋牌电视机一度在全国技术领先,销售领先,但企业不能居安思危,投入资金搞技术创新,终于逐渐落伍,被市场淘汰。海棠洗衣机从1985年引进日本双桶洗衣机后,因为销售一直很好,所以,既没有引进新的技术,也没有投资搞技术创新。但这期间,新的品牌、新的技术、新的功能层出不穷,特别是海尔等年轻品牌势头强劲,最终后来居上,海棠品牌终被消费者遗弃。家电业的一位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洗衣机行业竞争加剧,海棠却一直没有开发新品种。一个企业十年“吃”一种产品,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市场与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机制分析

图1 山西主要年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对比图

客观的讲,这些年山西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下了大工夫,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从1999年运城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开始,山西一直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制订了“361”工业调产计划和农业“百龙工程计划”,出台了“1311”、“5533”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颁布了《山西省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办法。在2004年8月召开的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将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并将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明确为七大产业领域。“十一五”以来,山西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全省通过实施煤炭工业“三大战役”,进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通过部署“三个方阵”,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在煤焦、钢铁、水泥等领域进行淘汰落后产能等等。可以说,近些年山西结构调整工作可圈可点,进行的轰轰烈烈。但是,从效果来看却不明显。煤焦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发展不好时,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传统行业比重有所下降。一旦煤焦行业景气恢复,结构调整成效立刻被淹没,能源原材料行业比重再次升高,难以走出“调整—反弹—再调整”的结构调整怪圈。

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第二产业比重只是在1999年和2009年两次金融危机中略有下降,而且大趋势是二产比重在1999年后逐步升高。这当然与山西省步入重化工业化时期有关。但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煤独大”,资源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下了这么大的力气进行结构调整,而成效却不明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山西,也值得我们对结构调整机制进行反思与再思考。

1.市场结构调节机制失灵问题

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则各产业间利润会达到均衡,从而达到市场自动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也就是说理论上讲,区域的产业结构在市场配置资源情况下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但在现实中,许多资源型地区,如山西确实存在着“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等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这说明,市场的产业结构调节机制在这些区域的作用发挥受到了影响。

首先是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现阶段,资本和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自由流动不畅。特别是民营资本在自由进入诸如电力、石油、金融等领域仍存在着很大的阻碍。同时,不仅仅是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有困难,国有资本进入民营企业也存在问题。二是尚未真正建立起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市场化机制。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还不能自由地流向高技术、高成长、高回报的产业和领域,致使原有的产业资本、设备、人员、技术等在本产业逐步沉淀,产业生产要素存量调整非常困难。

其次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利益机制作用发挥受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靠企业根据企业盈亏和市场变化这个利益机制做出反应,企业自动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每个企业的自我产品升级实现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但现阶段,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的扭曲和资源型产业的污染和环境治理外部性成本没有纳入产业成本,致使资源型产业利润偏高,利益机制驱使下产业结构呈现日益失衡趋势。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不受成本约束。有的垄断企业虽然技术落后但享有高额利润,有的企业亏损严重但由于国家补贴同样也继续生存下去,利益机制对这些企业不能发挥作用。这些企业的优质生产要素不能够因为市场作用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自由流动到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上去,导致了市场调节产业结构功能的失效。

最后是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是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主体。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在这些主体中,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核心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资金,但这些国企往往具有垄断性质,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创新的动力不足。处于竞争领域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但没有核心技术研发的能力和资金支持,往往是有心无力。科研院所和高校具有知识、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但一方面是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往往囿于考核机制所限,必须花费精力忙于写论文、发文章,缺乏静心研发核心技术的环境和精力。另外,这些研究机构与市场距离较远,研究成果产业化率较低,能够取得核心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在技术引进与再创新上的投入比例,日本是1∶5,韩国是1∶7,而我国是1∶0.07。没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就只能永远落后于外国企业。我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研发的主体,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使得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往往受限于技术瓶颈,导致产业升级无高科技产业或新兴产业承接,资金只能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

除了上述存在的一般性市场机制问题,资源型区域和资源型产业本身具有的“锁定”效应,使得这些地区市场调节产业结构机制功能的发挥更加困难。以山西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缺经济的胁迫下,在增长至上目标的催生下,在资源红利的诱导下,包括资金、技术、人才、装备等各种经济要素汇聚到了煤炭及其相关资源型产业领域。以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为代价,以煤焦产业的快速繁荣为代表,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一直到竞争优势,支撑着煤系产业家族大规模扩张,使山西经济深陷于资源优势的陷阱之中。由于资源型产业具有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从而产生了“吸纳效应”。它就像生长在干旱贫瘠土地上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十分发达的水平根系犹如一个“大吸盘”,把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和物质资源等吸附到本行业中。同时资源产业的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前后向关联效应和正外部性效应低,导致所在区域的其他产业发育不良,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即资源繁荣对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的挤出作用。表现为人力资本、R&D投资不足和资源繁荣带来大量溢价收入,使得经济活动更加依赖于资源开发,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由此,形成了“资源挤压技术、挤压资本、挤压管理”的特殊发展路径,妨碍了工业化的正常推进,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政府引导结构调整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引导配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四重四轻”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重企业项目调整,轻产业体系培育。结构调整靠项目是正确的,但引进布置项目要以培育产业体系为目标,而非为了项目而项目,盲目要求企业上新项目。抓项目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从以往的效果看,大多调产项目散落到各企业,没有成体系或形成产业集聚群,难以弥补山西产业体系的空白或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山西总以产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较全而作为本省的优势。而在全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的环境下,山西现代产业体系显得不是很健全。目前,山西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汽车配套产业等现代产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使得山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承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山西引入的罗克佳华、富士康等企业普遍反映存在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企业所需配件大多要到外省配套,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流失了山西的生产、就业需求。

二是重产业结构调整,轻人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调整人才结构。在一个没有现代产业技术人才的地区,很难想象可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应是一个动态调整与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是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一个人力资源质量和技术创新水平低下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很难得到较快的调整,也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为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没有企业的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结构就不会得到改变,如果企业的产品结构始终如一,自然也就谈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

上世界80年代,全国集体经济开始兴起,多元化发展热潮较高之时,山西许多大型煤炭企业也纷纷上非煤产业项目,进行由外力推动的多元化发展转型。一些煤炭企业开始涉足电力、机械制造等方面多元化发展,但由于对其他行业的陌生,既无技术也无专业人才,用管理煤炭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去经营非煤产业,结果转型陷入盲目和被动,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因此必须从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建立人才留用机制入手,稳定山西人才队伍。这几年山西也大量引进人才,这方面工作值得肯定。但对于能够留住人才,并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方面工作还欠缺。

三是重项目投资,轻科技创新和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转型转产就非常困难。现在山西科技投入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山西R&D投入占GDP比重为1.09,较全国平均水平1.98差距还很大。到现在为止,山西仍然缺乏像东部发达省份那样对待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与发明的有力度的奖励政策、待遇政策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等经济激励机制。这不仅使外部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吸引不来,而且自身已有的和自己培养的人才还不断大量流失。甚至出现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发明成果不在本省申报而到外省申报的咄咄怪事。对科技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发明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使得山西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缺乏人才和科技进步的支持。

四是重短期效果,轻长远规划和政策。经济结构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因而需要一个长期连续的调产政策。而山西当前还没有制定出这样的政策,产业转型政策过多关注短期效果,调产政策连续性不强,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从世界资源型地区转型成功案例来看,结构转型都经历了数十年。以山西经常借鉴的鲁尔转型案例为例,其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至少实行了两次大的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次转型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产业结构从煤钢占绝对优势转向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四大部门为主。第二次转型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仍在继续,并正在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配件、能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12个门类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也就是说鲁尔经济结构的调整整整持续了50多年,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同样,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达到鲁尔区目前的水平。山西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超重型、畸形的产业结构,成为国家能源基地。要彻底进行结构调整,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可能同样需要花费20年或更多的时间。因为,结构调整还要考虑人员的安排、技术储备、资金投入等等问题的解决。这么长时间的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否则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结构调整机制的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能钻进产业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只对产业本身进行调整,是不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激活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推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发挥作用的配套机制,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改进科研创新体制、完善产业体系和扶持政策等等。

1.推进混合经济发展,破解要素流动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三个“允许”即“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资本大规模的聚合运作,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破解了单一所有制形式吸收和调动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的局限性,使得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让市场进行有效配置,达到最优化。山西“综改试验区”作为我国11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合作方式,挖掘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潜力,以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新模式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山西产业升级。

2.深化国企改革,激活利益机制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三个“鼓励”:即“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政策为深化国企改革激活利益机制功能提供了政策依据。以非公资本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可以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让这些国有企业重新面临市场的压力,从而激活了市场调节要素流动的利益机制功能。山西同样可以借助“综改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先行改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更多投向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体系、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领域。

3.创新科研体系,增强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引领和支撑,是催化剂,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一主体能力不强,转型转产就非常困难。一是要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扩大财政性科研经费支出规模,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二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全面推进开发类科研机构改制改革,开展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试点,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需求实现对接,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促进产学研合作。三是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用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果来不断改变产品结构,继而改变山西的产业结构,推进山西产业转型升级。

4.注重人才培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转型的核心要素。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建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培育和培训体系。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特别要酿造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条件,让现有的主导产业的人才向新兴产业流动。二是要加强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对新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进行本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即建立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各有侧重的培训模式。企业出资让新就业人员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技校负责本行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负责员工的实际操作培训。同时,政府对职业技能学校进行补贴,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毕业者在全国范围获得技能认可,一个技校毕业全国通用。

5.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培育新兴产业体系

我国大的产业分工已经确定,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也基本定格,但产业细分工还在进一步继续,山西有机会在产业细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由于“成本倒逼”激发新一轮产业转移还在持续进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链条还未建立起来,山西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某些大产业链条的一些环节上以培育新产业体系为目的,以项目为抓手,创新产业承接的思路,引导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尤其是要与世界500强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弥补山西战略支撑产业的短板链条,承接战略新兴产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与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能力,使迁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山西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同时,要更加注重山西产业体系的重塑与培育。产业园区的布置和园区项目的引进要考虑引进山西产业体系的培育问题。一方面以园区为载体,作为产业孵化器,培育山西新兴支柱产业和填补山西空白产业。园区规划要考虑全省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要能满足相关产业的配套,做精做强。另一方面在推进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时,要考虑产业的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在推进传统产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推进本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不搞单纯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在重组兼并时要考虑产品需求前景、市场规模的大小、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决策能力等因素。

6.制定长期规划,加强政策落实的力度

科学的、稳定的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前提。回顾山西结构调整历程,从一个较长时期看,虽然整体上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但每个阶段侧重点不同、采取具体措施不同,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造成一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资源型地区,结构的存量刚性调整任务大、困难多,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甚至需要牺牲当前利益来谋取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调整方向和思路,形成地方法规,以消除因班子换届、领导换人产生的衔接性缝隙甚至错位。在国家简政放权、地方缩小行政审批的发展环境下,山西要抓住综改区的大好机遇,出台适合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性、规范性的政策文件,发扬“右玉精神”,持之以恒的坚持既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断持续推进。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类似德国的鲁尔煤管协会、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来加强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

[1]Jackson R T.Commuter mining and the Kidston gold mine:Goodbye to mining townU3[J].Geography,1987,243(72):159-170.

[2]Grossman G,Kruier 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Princeton:Woodrow Wilson School,1992:401-411.

[3]景占魁.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J].经济问题,1998 (7).

[4]苗长青.风雨兼程兴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考察 [J].党史文汇,2006(2).

[5]苗长青.艰难足迹光辉路 [J].党史文汇,2004(10).

[6]许南,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管理世界,2012(1).

[7]胡杰武,张秋生,胡靓.区域产业整合及经济增长研究——基于跨区域并购视角 [J].中国软科学,2012(6).

[8]戴文益.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及其作用条件探讨 [J].上海经济研究,1992(3).

[9]杨军.以市场机制推进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 [J].河南社会科学,2004(2).

[10]王云平.产业转移视野的结构调整:市场与政府界别·改革,2008(7).

[11]蔡飞,金洪.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

[12]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J].经济研究,2008(11).

[13]李维安.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 [J].南开管理评论,1999(5).

[14]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 [J].管理世界,2007(2).

[15]王劲松,史晋川,李应春.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兼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 [J].管理世界,2005(10).

[16]张平.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冲突及其协调——基于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差异 [J].管理世界,2007(7).

[17]陈永清.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基于灰色综合关联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5).

[18]LI Zi-cheng,CHEN Feng,WANG Wen-ni.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Research,2013(01).

[19]Li wei,Zhang Kejun.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industry analysis[J].Productivity Research,2006(08).

(责任编辑:WD)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nbalanced and Adjustment Using Market Mechanism——Rethinking Shanxi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AI Fei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Government,Taiyuan Shanxi 030001,China)

In our country,especially in the resources area.The market mechanism function is influenced greatly with the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production structure,such as the essential factor free flowing impeded,the block of benefit mechanism conduction and the lack of the core technology.These factors lead to serious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low industrial upgrading.Nowadays,the economic based on the coal industry is declined,and industry in Shanxi feels the cold winter again.Meanwhile,the market mechanism begins to play a role.In this period,we must hold the opportunity of marketability reform in China and advances the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rough developing a mixed sector of the economy,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enefit mechanism activation func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chanism,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measures such as the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improving the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promo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at last running out of the “adjustment-rebound-re-adjustment”structural cycle.

Structural adjustm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Market mechanism;Resources area;Industrial economy

F062.9

A

1004-292X(2014)03-0090-07

2013-11-05

蔡 飞(1979-),男,山西大同人,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运行、宏观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山西企业
我在山西等你
企业
企业
企业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