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罐双弧穿孔配水工艺模拟
2014-03-09王岩大庆油田采油三厂
王岩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
沉降罐双弧穿孔配水工艺模拟
王岩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
以常规2 000 m3一次污水沉降罐CAD图纸为基础,应用Gambit软件建立起全罐物理模型,给定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即可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离散求解,得到沉降罐内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性。通过模拟沉降罐内污水流动规律,发现同一高度处的取样点之间流速存在较大差异,喇叭口配水工艺条件下明显存在配水不均匀的情况。针对污水处理难度不断增大的问题,可改变沉降罐进出水口结构,立足已建站所改造,开展结构改造后的现场试验,以验证改进结构的实际效果。
沉降罐;喇叭口;双弧穿孔管;流速
随着油田三次采油的深入开展,采出水特性发生变化,含油污水处理难度增大,沉降段处理效率降低。经现场调研,萨北开发区普通、聚合物污水站来水平均含油量274.3 mg/L,在停留时间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一次沉降罐出水平均含油量139.1 mg/L,平均处理效率仅为50.6%,与规范中要求的一次沉降罐80%除油效率存在较大差距。
1 沉降罐建模及模拟
以常规2 000 m3一次污水沉降罐CAD图纸为基础,应用Gambit软件建立起全罐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后,将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离散化,即用一组有限个离散的点,代替原来的连续空间。给定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即可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离散求解,通过对求解结果数据的分析,得到沉降罐内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性。
2 罐内介质速度分布规律
2.1计算点的选取
设定沉降罐入口流速为0.1 m/s,流体黏度为1.8 mPa·s。在同一支管上3个入口的不同位置分别建立34条垂线,每条垂线自上而下均匀地取20个点,对沉降罐内部不同位置的速度值进行计算分析。
2.2 计算结果
罐体3 m高处为集水管的上方,11 m高处为配水管的下方,配水管和集水管之间是沉降罐发挥沉降分离作用的重要部分,因此将对流体在沉降段的速度分布做重点分析。
同一高度处低流速区较高流速区平均值低35.3%,说明喇叭口配水工艺存在罐内介质流速不均匀的问题,导致高流速区实际沉降时间缩短,影响处理效率。
2.3 配液管结构优化
参考直管穿孔管配水工艺,将沉降罐配液管的进液形式改为双弧形穿孔管。改进方式如下:布置两圈成同心圆的穿孔管进行配液,每个圆周上的配液管由四段弧形配液管组成。配液入口总面积与喇叭口模型相同,共设计了48个配液入口。
设定运行条件为水相黏度1.3 mPa·s,油滴粒径37.5 μm,沉降时间8 h,在喇叭口、直管穿孔管、双弧穿孔管配水工艺条件下,模拟罐内介质的流动轨迹。
双弧穿孔配水工艺模型沉降罐内的迹线疏密均匀,迹线上方距离沉降罐液面有一段距离,说明“双弧”模型沉降罐入口进液对其上方的油层扰动较轻,有利于油层的积累形成。在沉降段迹线平直,液滴向下流动平稳,流场稳定,有利于油水分离。与喇叭口及直管穿孔管模型罐内介质流动轨迹图相比,“双弧”模型流场最稳定且有规律。
双弧穿孔配水工艺与喇叭口配水工艺相比,8 h水中含油的处理效率可由57.1%提高至62.9%。选择现场某站的原水进行静态沉降试验,在黏度、沉降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污水的除油效率为65.74%。双弧配水工艺的模拟结果与静沉的除油效率已经相当接近。
3 结语
通过模拟沉降罐内污水流动规律,发现同一高度处的取样点之间流速存在较大差异,喇叭口配水工艺条件下明显存在配水不均匀的情况。
针对污水处理难度不断增大的问题,可改变沉降罐进出水口结构,立足已建站所改造,开展结构改造后的现场试验,以验证改进结构的实际效果。
(栏目主持杨军)
10.3969/j.issn.1006-6896.2014.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