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宅邸故事 院落风情

2014-03-09赵珩

科学之友 2014年21期
关键词:正房王府院落

文|赵珩

宅邸故事 院落风情

文|赵珩

今天的北京,严格来讲,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几百年来一直在建、一直在拆改,留下来这么一个颇为讲究的框架。人们常常管北京的代表性民居叫“四合院”,实际上这个叫法并不准确。

四合之房 府邸有别

明清史专家朱家溍在世时,极不赞成把北京的民居统称四合院。他认为从规制上来说,基本属于“四合房”。为什么说不都是四合院,而是四合房呢?其实,四合房是一种四合规制,就是四面围合的一个房子,很多四合式的房子,往往是两三进的院落,有的甚至更大。四合院则是一种四合式的院落,实际上都是四面合围(当然,有的时候不见得是四合,也有三合的),这是两个不太相同的概念。笼统地把北京房子都称为“四合院”,并不确切。

通常来讲,住房最高的等级自然是皇宫,这个无需赘言。故宫既是皇帝管理朝政办公的地方,又是居住的地方。从一般居住的房子来说,第一等是王府,仅次于皇宫,按照规制也是不允许越制的。老百姓管皇帝办公的地方叫“金銮殿”,王府里面正殿叫做“银安殿”,其实这都是老百姓的俗称,实际上是没有这种称呼的。王府里的“银安殿”,也就是王府里最大的正房是不能够重檐的,只有一层檐,不能够像故宫那样有两层檐。宫里面可以两重檐,敕建的庙宇可以两重檐,但是从王府以下都不能够重檐。

北京有很多有名的王府,比如说礼王府、豫王府、郑王府等。哪个王府的规模格局比较大,说明这个王爷在当时的地位更为显赫。到了清末,比较重要的就是醇亲王奕譞的醇王府、恭王奕䜣的恭王府,还有庆王奕劻的庆王府。老醇亲王府在鲍家街,就是今天中央音乐学院的所在地。慈禧借助恭王的力量发动辛酉政变,但是辛酉政变以后,恭王势力衰弱,醇王越来越得到宠幸,醇王府就从原来鲍家街那儿搬到了现在的积水潭,叫做“北府”,在宋庆龄故居那个地方。比一般意义上的王府规模更大,建制更为宏伟。

王府的等级依次是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只有王、公等军机大臣的居所能够称为“府”,其他官衔的住处则没有这样的敬称。现在电视剧里有的人家里姓李,李家人挂一个匾是“李府”,这个根本就是开玩笑。即使做到宰相,严格说也不能称为“府”,只能称为“邸”或“第”,比方说“大学士第”“中堂第”等,比如白米斜街张之洞的房子,那也是邸。王府一般来说是三开间的大门(只有王府是三开间的大门),中间有柱子。到宅邸,不管规模大小,大门一般就是一开间,不允许有三开间的大门。

花样宅门 等级深严

宅第里面,从宅子的大门就能看出它的等级。最高的等级叫“广亮大门”,广亮大门是一个误称,实际上是“广梁大门”,就是房梁很长,门洞很大,但是约定俗成,都叫“广亮大门”。广亮大门的特点是,门楣上有雀替,门洞向外延伸,内外都有门道,门口可能还有上马石、拴马桩。年龄大一点的,或者是身体不太好的,还有非行伍出身的文人,不能一抬腿就上马,他都要先蹬在上马石的台阶上,这样既安全又舒适。上马石是一个阶梯形的东西,上面有雕花。

比广亮大门稍微次一点的叫做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的区别不是太大。但是它的门楣上不一定有雀替,或者说有的时候门口也没有上马石,门向两边敞开。这两种大门,一望而知,都是大户人家,非富即贵,很多宅邸都采用这种门。民国以后有些人把门缩小了,为了不太招摇,也有这种情况。

普通人家的房子大约分成两种,一种叫“蛮子门”,蛮子门比较小,一般来说没有外门洞。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是有内外门洞的,外门洞里可以停车,停的一般都是洋车,下雨了怕把洋车淋湿,便停在门洞里。但是蛮子门,从街面上看没有外门洞,进了门以后里面有一个空间,就是内门道。还有一种是如意门,如意门跟蛮子门相差不是太大,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建筑。这两类是比较一致的民居,一般是一进或两进的院落,有这种门在当时也算是比较殷实的人家了。

民国以后出现了一种小门楼,即再差一点的,它的街门是和院墙平行的,蛮子门和如意门虽然也是平行的,但是它们进门以后有内门道,在内门道里会有左右两条“春凳”。一般小门楼多数都没有。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小羊圈胡同里面,就分别有几种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家。冠晓荷家是比较阔气一点的大门,像钱家就是比较小一点的如意门或者蛮子门,主人公祁老太爷他们家的门就是小门楼,内外无门道,门与院墙平行。但是在门上面用瓦叠成一个如意形或者花形,也就是在大门上面高出来一块,就是这种小门楼式的。

再次的则是大杂院,穷苦人家院落的门叫“鹰不落”,意指这种门太小、太破,连老鹰都不屑于在上头落下来。那就是等于在院墙上掏个门,顶多上面有一个小檐就完了。从临街的大门上就能区别出不同人家,望门而知这一家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结构考究 功能多元

按照中国的堪舆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学来说,门不能直对着堂屋,必须是在巽位和乾位上。打开门以后正对着的不是房屋,而是影壁(也称照壁)。进来以后向左手拐才是一个外院,有那么30~40 m的地方开始出现了正房,对着正房的门,叫做垂花门。外面的院子可能有一排倒座儿南房,过去的好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进去外院的一小片空间,房子自然是坐南朝北,都是一溜南房。

外院一般干什么用,首先紧挨大门的有门房,就是仆人传达事务的房子。还可能有外客厅,也就是不愿意让生疏的一般客人进入内宅,临时接待的一个地方。或者有外书房,平常主人在那里接待一些一般的客人,外书房并不是读书的所在。外院还有一些下人住的房子,另外有一些像厨房、饭厅,也有可能放在外院。

一般来说,这种人家都有男仆,男仆的活动空间基本在外院。除了那些管事的仆人可以进内院回事,一般男仆不进内院,而一般女佣则不出垂花门。闲着没事儿,拿着针线活在外门道里头做活儿、和男仆闲聊天,都是不可能的。她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在垂花门以内,进入垂花门以后两侧可能有抄手游廊,廊子里才是她们聊天、做针线活、休息的地方。

以最通常的两进院落来说,坐北朝南的正房一般称“堂”,也叫“上房”,或者“堂屋”。一般来说是三开间到五开间,所谓开间就是以梁来计算的。三开间一般来说是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对着屋门的一个明间,作为客厅,两侧是暗间;也有的把整个堂屋作为客厅或打通其中一间,两个明间做客厅,一个暗间做书房。

要是大一点的五开间正房,两明作为客厅,一暗作为主人的书房,在它的两侧还有比它低矮一点的两侧的正房,这种叫“纱帽翅”。纱帽翅底下的左右两间可能作为主人的卧房。有的还有耳房,耳房是再往东西两侧延伸的两间,各两间或各一间矮一点的小房子。有的耳房前头还有一个小院,从院子看各有一个圆洞门。中国建筑讲究对称,这边有的那边也有,两边有两个耳房,也可能作为主人的卧房,或者作为主人藏书、读书的地方。

正房也就是堂屋或上房,都是供一家人里边的长辈居住的。比方说一个五六口之家,那么一定是老太爷、老太太住在正房、堂屋、上房。东西厢房是儿女住的房子,比方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住西厢房,二儿子住东厢房。东厢房一般也是三间,两明一暗或者一明两暗,这就是两进的院落,包括垂花门外边的小外院是一进,加上正院就是两进的院落。

三进的院落就是后面还有院子,叫后罩房。再大的四进、五进的院落,除了中路以外,还可能有跨院——两侧的院落叫做跨院。跨院也是这样的建筑格局,有正房、厢房,后面可能还有一个院子,或者有后花园,规模很大。

王府沉寂 物是人非

当时北京有一个“马家”,也称“营造马家”。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不是房地产商,而是房地产建筑商。马家经营着兴隆木厂,专门修建北京的房子,是北京的建房商。可以这么说,北京十几处的世界文化遗产,有4处是他们家修的,包括中海、南海、北海、雍和宫、天坛等,所有重要的王府、花园,几乎都是经过他们规划和承包修建的。清代营造据说有四大家,马家是其中最大、最有名气的一家。

马家自己的房子,就在今天东城区的魏家胡同18号,现在已经拆改得乱七八糟不像样子了,但院落的一部分还在。这里边既有居住的正房,谈业务办公的地点,也有内眷居住的房屋。后面和西路还有很大的花园,一般人称为马家花园。

像这样的大宅子,北京当时是很多的。后来逐渐消迹了,王府逐渐衰落,到民国以后很多王府都在变卖,有的卖给政府机关,有的卖给庚子赔款的基金会,也有的拆了卖,化整为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豫王府卖给了协和医院,因为协和医院是美国用庚子赔款的钱去建的。当时老豫王爷死了,豫王的太太,俗称叫豫王太福晋(“福晋”两个字,电视剧读的都是错误的,不能读成二声,必须读一声,很短促的音)把豫王府卖给了协和医院基金会,协和医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的。

顺承王府后来建了政协礼堂,张作霖在北京的时候,顺承王府也做过张作霖的大帅府。张作霖没当过总统,他是中国海陆空军大元帅,以大元帅的名义统帅全国,他的办公地点就在顺承王府。像朝阳门内孚郡王府后来就变成了科学院情报所,当然这都是第二度、第三度卖了。一开始是卖给一些办公机构和大学,比方说恭王府当时即卖给了辅仁大学女院。

一些大的宅邸也经过了很多变迁。中国人常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簪缨之家能够延续五代以上的很少,大宅门都逐渐变卖,更换主人。比方说今天北京市文物局的院子,明末的时候是崇祯田妃的父亲家,在清代成了尚书致和的房子,后来又变成了中国神学院,现在是北京市文物局。

一般的蛮子门、如意门人家的主人也在不断更换。北京从前有句俗话,叫“穷搬家,富挪坟”。搬家往往是由大变小,就是说衰落了、潦倒了、穷困了才卖房,以大房换小房,所以叫穷搬家。

宅邸以下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民国年间,如意门、蛮子门的房子也是后来很多知识分子住的地方,像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1949年以后的许多住房是政府分配的,像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那并不是他们自己花钱买的。老舍丰富胡同的小院倒是他用稿费自己买的,当时很便宜。鲁迅在阜成门内的房子实际上当时来讲也不是很贵,属于两进的房子,但是它有个出名的“老虎尾巴”。(实际是一间耳房,北京民间把这种凸出于屋子后面的建筑形象地称为“老虎尾巴”。)

猜你喜欢

正房王府院落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八一作品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临川四梦”在清中后期戏曲中的传播——以《清车王府藏曲本》为考察对象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