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014-03-08姜春华
姜春华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姜春华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膨胀,近年来远远超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就业难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在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这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提高其专业竞争力,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本文致力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专业的招生量迅速发展,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人数与市场的需求量不协调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成为困扰体育专业学生的一个现实问题。怎样才能满意就业,怎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分析
笔者尝试从字面意思剖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其关键词在于“竞争力”上,也就是说别人没有而我们有的,或者别人有的我们不但有而且更全面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我们在与别人的竞争中,相对占据优势。“就业竞争力”就是一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比起别人而言更加强全面、更加独特、更加运用自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念,限制了这种能力的运用领域,即在体育方面,能够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比别人更胜一筹。
高等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以体育的专业特点为前提,以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的要求为目标。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高校体育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包括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体育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等,是体育专业学生特有的、能够长期保持的可以帮助其获得满意工作的能力。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比,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特点在于其体育的特殊专业性、强烈的体育运动性以及体育专业本身的特色性等等,是保证体育专业大学生保持长期性稳定竞争优势的一种动态能力。
二、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是专业技能是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学以致用是做学问的目的。能不能将学校学到的东西转化成实践能力,既是衡量高校育人能力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标杆。专业技能所包括的具体能力方方面面,主要是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实践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即能否把所储备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体育专业知识能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自如的运用成为衡量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二是创新发展能力是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新发展能力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新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实践能力都比较差。用人单位看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测试,看这名学生是否具有可培养的潜质,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种发展的潜质,要看这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思维是否敏捷、动手能力是否灵敏、团队协调是否有思路、组织活动是否顺畅等等都是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只有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学生才适合企业对于人次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是学习能力是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与岗位的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不相适应。因此,用人单位主要看新毕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在一个环境的中及时的掌握新事物,很好的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理解能力、记忆力、适应能力等都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从学校层面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的职能很大一方面就是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顺利就业并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同,才能说明高校具有真正教育人和培养人的能力。首先,课程学习中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构建平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加强与社区、中小学、社会体育俱乐部等联系,为学生打通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尽早的锻炼机会,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轨。再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适当的开展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等其他专业课程,努力使学生专业更精、知识面更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硬件设施改善等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第二,从个人层面提高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充分借助学校构建的各种实践平台,促进理论储备向实践能力的转换,不断积累社会的实践经验。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岗位锻炼,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等,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再次,注重培养自己的某方面特长。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特色优势,特长的培养要尽量适应社会的需求,跟市场接轨,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G64
A
1005-5312(2014)11-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