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
——试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
2014-03-08郑琬俞
郑琬俞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大气磅礴
——试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
郑琬俞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方增先是中国画坛“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是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在寻求自身突破的过程中,将传统山水画技法——积墨法借鉴到自己的人物画中。他的积墨人物画大气磅礴、浑厚苍茫。分析、研究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对于我们学习与创作写意人物画都有所启示。
方增先;积墨法;写意人物画
方增先是中国画坛“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是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在五六十年代,他曾经将花鸟画的笔墨融入自己的写实人物画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粒粒皆辛苦》、《说红书》等画作是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成为了“新浙派人物画”的里程碑之作。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正处于大变革与大讨论的动荡时期。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这个时期中国艺术家们的视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②他们开始探寻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方增先也在这个时期寻求自身新的突破,及个性化的绘画艺术表达方式。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他将目光转向了黄宾虹的积墨山水画,将其使用的积墨法借鉴到自己的人物画创作当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后,他的积墨人物画趋于成熟,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及浓厚的时代特点,这是对我国优良传统绘画的继承,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一、积墨法在画面中的运用
积墨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通过层层积染,反复皴擦,使塑造对象显得浑厚凝重。被人熟知的以积墨法见长的古代山水画家有龚贤、米氏父子、范宽、董源,而现代有黄宾虹等。
(一)积墨法
积墨山水画意境沉郁壮丽、博大雄浑,方增先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将积墨法运用于人物画中也未尝不可,于是他便开始了各种新的尝试。起初他只在背景与服装上做积墨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直到2001年以后他开始尝试将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的面部和手部的塑造上,并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积墨法运用于人物画中增加了画面的分量感、厚重感与质感。③使用积墨法后,方增先的人物画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画面浑厚苍茫,人物更显质朴淳厚。
《家乡板凳龙》
方增先出生于农村,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闲暇时,他常常思念儿时的农村生活和乡民们,还有当地的风俗。他对自己生长的故土有着浓厚的情感,从他绘制的《家乡板凳龙》这幅作品中就能体会到他那浓烈的乡情。他将画中的人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绵延不绝的山水画,气魄雄伟,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幅画作用了不少浓墨,用笔强劲有力。画面中黑的地方,绝非是一块块平板简单毫无变化的墨块。方增先处理的十分巧妙,他用积墨法层层积累、层层渲染,用笔有干有湿、有浓有淡,将人物身上厚实棉服的皱折与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画中很重视线的运用,而方增先的积墨法是将古朴苍茫的墨色与遒健有力的线条混合在一起。作品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交织融合在一起,弱化了人物的轮廓线条,④而造型却又不散,使十几个人物协调统一在一起。远观画作,人群融为一体,近距离细细观赏,这些黑色的“团块”又变化万千,有一种“山重水复,密而不窒”的感觉。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积墨法运用于人物画可以增强画面中人群的形式感和整体感。⑤方增先的另一幅积墨人物画代表作《大山的回忆》,画面中的老妇人犹如一座大山般伫立于画面中央,安谧、祥和。方增先自己曾说过,他对于老太太总有一种特别的敬重之情。他去西藏的时候收集了许多藏族老太太的图片资料,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从他的积墨人物画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关于藏民题材的作品。同时,方增先也发现用积墨法表现藏民十分合适。他将积墨法大胆的运用在老妇人的脸部和手部的刻画上,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记。她的表情很严肃,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难。方增先使用积墨法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皮肤的肌理和质感,似乎连皮肤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到,这是他一个大胆而又具有创新性的尝试。
方增先在实践中,用积墨法很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物画主体有时稍显单薄的问题。⑥他根据画面的需要,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氛围和情感来使用积墨法。在积墨人物画面中需要用线的地方,他就用线条表达,而不是一味的将墨堆积在一起,只有把积墨与线条混合使用,才能使画面的人物、景物显得丰富、结实、生动。
《大山的回忆》
(二)“黑白”经营
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画面“黑白”位置的经营是十分讲究的。就如龚贤所云:“非墨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中国的水墨画是以墨为主要材料,也就是说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黑与白之碰撞所产生的美。画面中黑与白的分布也是十分讲究的,多黑无白,画面混沌一片,无通透之感,多白无黑,画面便显得空洞无味。画面上黑与白是相辅相成的,要画好国画,黑白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
方增先在积墨人物画的创作中亦对画面“黑白”关系的经营十分重视。他的画面并不像西洋画那样仅仅局限于一个自然光源,而是根据笔墨关系和画面的需要来调整作品的黑白关系,赋予画面一种错落有致的变化。⑦如《家乡板凳龙》这幅作品,人物占了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作为画面“黑”的部分,而占画面顶部三分之一的龙灯等则作为画面“白”的部分。整幅作品黑白关系鲜明而不突兀,“黑”的部分中有“白”的部分,“白”的部分中亦有“黑”的部分。远观此画,热闹的人群犹如一座苍茫凝重的大山,让观者顿时觉得十分震撼。再近距离观察每一个人,他们的黑白关系都很强烈,相互比较黑白关系的处理又各有不相同。《祈福》这幅画方增先将藏族老妇人的衣服整体处理成“黑”的部分,脸部周围和手周围处理为“白”的部分,在黑白对比的烘托下,把观赏者的视线自然地引到了脸和手的部位,从而让观者去体会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一幅水墨画要吸引人,黑白效果很重要。方增先通过“经营”积墨人物画的黑白效果来烘托画面,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心,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
二、人物形象及寓意性
积墨法与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描绘对象是有很大差别的,用积墨法画人物,需要画家融入较多的主观思想。每一个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修养不同,笔下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画面氛围等都不尽相同。方增先的作品是朴实无华的,是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第一眼看到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便会被吸引住,因为不论是人物众多的大幅创作,又或是只有单个人的作品,都给人沉郁苍茫之感。远观整幅画作,气势磅礴夺人眼球。方增先很重视利用笔墨营造画面的氛围,如《闲看行路人》描绘的是路边两位老妇人在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方增先用大笔触处理周围的背景,下方的背景几乎和老人的衣服混合在一起,画面中两位老人身上包裹着厚实的棉衣,老人的衣服用比背景稍小的笔触处理,而面部则用更小的笔触。这样的处理,能将欣赏者的眼光引导向老人的面部,她们白发苍苍,脸上布满了深深的“沟壑”,表情淡然,静静地看着路上的行人。她们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尾声,但是却处之泰然,这幅作品也折射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家乡板凳龙》这幅画描绘的是方增先家乡喜庆时节的场景,他用笔墨表现运动中的人群。为了凸显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方增先将两个拿着乐器的人置于画面中间较突出的位置,并有意把他们手中的锣与唢呐处理成“白”的部分,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这两个乐器。引人注目的乐器赋予了画面热闹的“声音”,更赋予了画面生命,画面上的十几个人便“活”了起来。《大山的回忆》这幅作品给人一种岁月流逝的苦涩感,这幅画的视觉效果很强烈,方增先用松动的线条勾勒藏族老妇人的衣服,在衣服上皴少许淡墨,老妇人脸上的皱纹则用积墨法层层积染,把皱纹与皮肤的质感表现到了极致。同样是描绘藏族老妇人,《祈福》的表现方式却有些不同,《祈福》的面部刻画没有《大山的回忆》那么深入,而是把浓墨都放在了衣服上,在老妇人的头和手周围留了空白,为的是能烘托出她虔诚祈祷的神情。这两幅作品都是通过积墨产生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加老妇人这一形象的厚重感和质感。
方增先画中的人物或欢喜、或平静、或虔诚、或苦涩……细细品味,我们总能从他的笔墨中感受到那些细腻的情感。他笔下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场景,他塑造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造某一种“精神”。他的画既蕴含着他个人的真实情感,又是他个人审美取向的体现。
三、结语
中国水墨人物画到今天形成了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又开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是许多画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方增先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他的积墨人物画形象多带有岁月的沧桑感与苦涩感,他认为这能很好的诠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也正符合他脑海中农民与牧民的形象。方增先是一位在艺术道路上具有很强探索性的艺术家,同时他又不排斥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有着一颗包容的心。⑧有些画家步入晚年后大多只能守成,不再尝试新鲜的事物,而方增先却从未停下脚步,他不停地向前探索。他以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情和执着明晰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内在品质,积墨人物画使他再次站在了水墨画探索的新起点上。中国的艺术在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是艺术界中仍有许多如方增先这样执着、有探索精神、对自己有着更高要求的艺术家们。他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能让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对我们民族与国家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我们需要正视他们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在历史潮流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关注这些艺术家们,去进行学术研究,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中国的艺术家、中国的艺术以及中国的文化。
注释:
①裔萼.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50.
②梁乐升.方增先人物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9.
③方增先.积墨画启示录[J].荣宝斋,2005,3.
④梁乐升.方增先人物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9.
⑤张丽丽.浅谈积墨法在画面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⑥钱晓明.保持探求的眼神——论方增先的人物画创作[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2.
⑦梁乐升.方增先人物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9.
⑧梁乐升.方增先人物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9.
[1]方增先.方增先画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裔萼.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50.
[3]方增先.方增先人物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梁乐升.方增先人物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9.
[5]钱晓明.保持探求的眼神——论方增先的人物画创作[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2).
[6]方增先.积墨画启示录[J].荣宝斋,2005(3).
[7]赵永强.浅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8]张丽丽.浅谈积墨法在画面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J222
A
1005-5312(2014)11-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