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药性理论辛味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初探

2014-03-08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辛味药性共性

傅 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中药药性理论辛味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初探

傅 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性味理论;辛味功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就是四性、五味、归经之间相互关联的复杂理论[1],而性味理论是中药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药物功效的理论基础。中药性味理论把功效作为核心,物质作为基础。辛味是中药五味之一,可发挥发散、行血、行气的功效,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初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关于辛味药物的研究思路,分析发展药性理论的重要价值,并综述如下。

1 辛味药物与药物成分的关系

辛味药物绝大多数辛温芳香,入肝经、脾经以及肺经。有学者指出辛味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与其性味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大致可分成3类:①含有挥发油成分;②含有苷类、生物碱成分;③含有氨基酸、有机酸成分。对含苷类成分、挥发油类等具有较强刺激性味特点可作为判断辛味药物的物质基础。研究人员[2]针对64种较为常见的、化学成分显著、成分研究较为典型的辛味药物加以研究发现,辛味药物含有挥发油、萜类成分的显著性高于其它化学成分,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辛味药物很可能是因挥发油、萜类部分特殊化学成分所决定的。现代研究显示,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决定作用。利用辛味药物所具有的共同化学成分及结构着手,整理常见的辛味药物较为明确的已知化学成分,可以判断决定辛味药物作用所具有的共同化学成分及结构,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使辛味药物功效的实质与物质基础能更好地、更合理地体现出来。

2 辛味药物功效与其化学成分的联系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关五味作用的记载[3]:“咸软、苦坚、甘缓、酸收、辛散”,四性与五味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体系,但有时也具有一定联系。由于存在某一味药物,不可能只存在性而无味,也不可能只有味而无性。辛味药物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为挥发油成分,其次是苷类、生物碱。大量药理学实验发现,生姜、防风、细辛、紫苏、桂枝以及麻黄等解表药物具有解热发汗的功效,其化学成分也以挥发油居多。这些药物能使胃肠平滑肌兴奋,有利于胃肠蠕动,使胃肠积气有效排除,从而消除痞满。部分药物除含有挥发油外,还含有苷类及生物碱,如益母草、毛冬青、红花及川芎等可以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冠脉流量、扩张冠脉等。根据分离其共性成分、辛味药物的行气、行血以及发散的诸多药效学筛选,可以找到辛味药物存在的共同化学成分是否与辛味药物的行气、行血以及发散作用一致,是否含有某一类特定的化学成分,又或是有效部位群。其药效学表征也许只具有行气作用,也许同时具备行血、解表作用,也许三种作用兼而有之。

3 辛味药物研究思路

3.1 辛味药物资料收集

研究中药辛味药物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资料进行充分整理。首先,把中药药性理论作为基础着手点,利用现代化分析技术实施表征研究,部分研究人员对辛味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辛味药物中存在的挥发油成分最多,其次是苷类、生物碱。对辛味药物的性味、化学成分等实验研究加以细致科学的资料整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结合四性、它味药物,探寻辛味药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然后通过数据库的筛选、对比发现与其共同的化学成分,同时分析其规律性,进而找到体现辛味药物具有共性作用的化学成分,对其予以归类,为后期临床应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筛选奠定有力基础。

3.2 共性成分提取分离

运用现代化提取、分离技术,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辛味药物所具有的共性成分产生的干扰,根据极性的大小,对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分别予以提取,再分离出其共同组分,以利于对辛味药物的共性组分予以表征,并建立完善的色谱数据库。五味理论是通过舌头尝味逐渐发展而成,通过现代技术可以模拟人的舌头,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提取、分离的药物成分进行检测,有助于认知物质的组成成分,可作为研究其物质基础的切入点。

3.3 药效学筛选

五味与药效联系紧密,探究辛味药物的物质基础则必须与其具备的药物功效相结合。对辛味药物提取、分离产生的共性成分分别开展发散、行血以及行气等相关药效学筛选,辛可行气,一般可与胃肠运动产生一定的联系,气滞的中医表现为满、胀、痛,出现满、胀时,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痛时平滑肌处于痉挛状态。其共性成分筛选可以通过动物离体、在体等胃肠实验的临床研究完成,对肠抑制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肠亢进造成的痞满,可以在满、胀、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消化功能产生的调节作用,能够让胃肠平滑肌产生兴奋,增强收缩能力,加快蠕动,以排除胃肠积气,消解痞满,缓解胀痛;辛可行血,一般是利用有关活血化瘀的模型,研究观察其共同的化学成分对动物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微循环产生的影响,血瘀证通常以瘀斑、肿块、疼痛为主,在光镜下可见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形成的血液循环,探寻能够影响血液流变、循环作用等相关性指标的辛味药物的共性成分;辛可祛风止痛、行气、散寒、发汗等,可利用风热表证模型,监测发汗情况,进行相关抗病毒实验研究。

4 结语

辛味药物存在其共性物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运用现代化提取分离技术及药理作用实现对其功效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为初步探究其现代化表征提供有价值的药理学依据,为研究其它中药药性理论——咸、苦、酸以及甘味药物提供更有力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 周典铭,熊轩玖.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1,2(2):48-49.

[2] 申玲玲,王君明,冯志毅,等.中药药性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2013,28(3):585-586.

[3] 沈雅琴,张明发.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2011,7(10):31-34.

(责任编辑:姜付平)

2014-02-14

傅睿(1985-),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药学。

R285.1

A

1673-2197(2014)09-0055-01

猜你喜欢

辛味药性共性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