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小鹅瘟的诊治报告

2014-03-08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群病鹅小鹅

刘 云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鹅。其规律是:发病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但笔者于2011年7月18日接诊1病例,是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某鹅场,25日龄开始发病,28日龄出现大批死亡,经确诊为小鹅瘟,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很快将病情控制住,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1年6月20日,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某鹅场购进雏鹅5000只,并分别于1日龄、6日龄2次肌肉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只、0.8mL/只,随后一段时间内生长良好。直至7月15日(25日龄),发现全群有近200只的雏鹅精神不振、拉黄绿色或白色稀薄粪便,站立不稳,并于当天死亡25只,场主疑为大肠杆菌病,用恩诺沙星治疗未见好转。第二天出现上述症状的雏鹅增加至500只左右,而且死亡数量增至95只,第三天死亡增至207只,全群有相同症状表现的近1/3,至7月18日(28日龄)场主来我学院诊治之日,死亡共计556只,死亡率为11.1%,病死率约为30%。

2 临床症状

发病雏鹅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消瘦,叫声嘶哑,食欲下降,饮欲增加,拉黄绿色或白色水样粪便,部分病鹅鼻孔有浆性分泌物流出,喙端发绀,甩头或缩颈弯头、嗜睡。临死前多出现神经症状,两脚麻痹或抽搐,最后瘫痪而死。

3 剖检变化

现场剖检死鹅8只,病鹅5只。其主要病变在肠道,有5例死鹅的小肠中后段,特别是靠近卵黄蒂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肿大2~3倍,肠壁变薄,肠腔内有淡灰或淡黄色凝固的栓子,形如“腊肠”状,质地较坚实,长2~5 c m;有4例病例在近卵黄蒂和回盲部的肠段,可见肠黏膜表面附着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糠麸样伪膜。其余病例可见小肠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操作采取肝、脾、肾和心血涂片镜检未发现致病菌。

4.2 琼扩检测

(1)病料处理:分别采取病鹅的肝、脾和肾等病料约1.0~2.0g于玻璃研磨器中研磨,并用无菌生理盐水且每毫升含青霉素及链霉素各1000I U制成1∶5混悬液,反复冻融3次,每次融化时使其在37℃水浴中缓慢融化,以便细胞破裂使病毒释放出来。然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离心后取每份样品的上清液作待检的病毒抗原。

(2)琼扩实验:用孔径、孔距均为3mm梅花打孔器,在含1%琼脂粉、1.6%氯化钠琼脂平板上打3个梅花形图案的孔。在每个梅花图案中心孔加入已知的阳性血清,外周1孔作为标准抗原对照孔加入标准抗原(小鹅瘟琼脂扩散标准抗原及阳性血清均由佳木斯市畜牧局兽医卫生防疫站提供),其余孔依次加入上述待检的病毒抗原。37℃湿盒过夜,24~48h判定。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00%。

4.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临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小鹅瘟。

5 防治措施

5.1 紧急注射高免血清

确诊为小鹅瘟后,立即将病鹅隔离,并于7月20日(30日龄)用小鹅瘟高免血清按2mL/只剂量全群肌肉注射,隔日再重复1次。同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饮水。

5.2 加强消毒

对鹅舍及周围环境用威特6号按1∶400进行全面消毒,每天1~2次,连用5天。

5.3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鹅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保证鹅舍干燥、通风。全群雏鹅给予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并适当补充新鲜干净易消化的青料。把清理出的垫料、粪便和死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5.4 辅助治疗

为防继发细菌感染,在饲料中加入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经上述处理,1日后雏鹅死亡明显减少,3日后死亡停止,5日后(即35日龄)鹅群基本恢复正常。

6 小结与讨论

本次小鹅瘟是在雏鹅进行2次被动免疫的基础上发生的,这种情况过去并不多见,基于此原因,本人也对其养殖模式及环境进行了现场观察,总结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因素。

(1)可能接触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由于该地区草源丰富,水源充足,所以该地区的养鹅户一般圈养到10日龄后就以放牧为其主要的饲养方式,且常常是许多养殖户合用一块草地。特别是一些庭院散养户,从不给雏鹅注射小鹅瘟的血清或疫苗,一旦有病死雏鹅也不诊治,到处乱扔,污染周围的环境。而该场主因在1日龄、6日龄2次肌肉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所以在25日龄以前机体内可能有小鹅瘟保护性抗体存在,未有发病表现,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抗体效价降低,此时接触到被小鹅瘟病毒污染的饲草或饮水,引起发病。

(2)分群不合理,饲养密度过大,促使病情加重。对于一个5000只的鹅场,至少要分成10个小群体,以便于管理和控制疫病。而该场主只分成5个大的群体,且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雏鹅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群体密度过大,彼此之间接触频繁,导致病情严重。

(3)管理粗放,缺乏整体防疫意识。该养殖户的圈舍破旧,管理粗放,圈舍内卫生极差,粪便清理不及时,所用的补饲料槽、水槽及周围环境从未进行过消毒处理,对于发病的雏鹅也不做隔离处理,从而为疫情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小鹅瘟历来是养鹅场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因而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以往本病多发于3周龄以内未免疫的雏鹅,20日龄以上的雏鹅即使发病,病情相对较轻且病死率较低,但本次病例却发生在经过2次被动免疫后25日龄雏鹅,且病死率达到30%,这在本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这是否存在小鹅瘟发病日龄增加及病毒毒力增强的趋势,还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在此提出仅供大家参考。

猜你喜欢

全群病鹅小鹅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猪痢疾的综合控制措施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接种疫苗要防过敏
瘸腿小鹅
阿健的小鹅
病鹅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