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聚合物驱的方案设计及应用效果

2014-03-08何海玲尹绍波杨安国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年2期
关键词:聚驱层系口井

何海玲 尹绍波 杨安国

1河南油田双河社区服务中心 2河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双河油田某层系是河南油田第一个高温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单元,地层温度80.3℃。该层系构造形态为一完整的由东南向西北抬起的单斜构造,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孔隙式胶结,层间夹层非常稳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分选系数3.23,变异系数0.49,均质系数0.34,平均渗透率0.563μm2,平均孔隙度19.19%。该层系于1977年底投入开发,共有采油井35口,日产油量130.2 t,采出程度41.47%,综合含水率95.44%;注水井15口,日注水量1 324.4m3,累积注采比0.84,总压降4.05MPa,压力保持水平75.6%。

双河油田某层系高温聚合物驱驱剂选择普通聚合物HPAM,分子量1 700~2 000万,水解度15%~17%,溶解时间小于2 h,溶解残余物小于0.05%,热稳定性较好。段塞结构为前缘(1 400 mg/L×0.05 PV)+主体(1 200mg/L×0.40 PV),共计注入0.45 PV,注入速度0.13 PV/a,月注采比为1.1。开发方案为:以水驱井网为基础,以老井转注为主,部署3口新注聚井,新钻油井2口,其他层系上返采油井5口,拟最终形成不规则五点法注采井网。共有注聚井16口,对应采油井29口,油水井数比1.8∶1,聚合物驱井网控制储量为301.6×104t,控制程度为70.5%。聚合物驱含水率为98%时,累积产油量为269.16×104t,与水驱相比增油量为21.63×104t,按聚合物驱井网实际控制储量计算,聚合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6.72%。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方案及效果如下:

(1)注聚前深度调剖,以减缓聚驱过程中的平面窜流。该层系以 H7—115—T7—125—检 5—H4—145一线为界,根据储层沉积特征和物性特征,人为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针对两个区域不同的地质特征,在注聚前期调剖采取不同的调剖方式。首先,南部采用笼统深度调剖。调剖尺寸0.07 PV,注入时间6.5个月,平均调剖深度53.6m。其次,北部采用分层深度调剖。北部区域主要吸水层是V6.7小层,其他层吸水很差或不吸。对此,北部5口井采用了分层调剖方式,平均调剖深度为54.2m。调剖前后吸水剖面发生了明显改善。调剖前后对比,8口注聚井不吸水层厚度下降了7.5%,中等以上吸水厚度增加9.7%,强吸水层厚度下降了1.3%。中低渗透层的吸水状况得到改善,高渗透层的吸水状况得到控制。调剖后见到效果的4口油井日增油6.9 t,含水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调剖后的防窜能力较强。注入40个月后,平均产出液浓度为81.6mg/L,而双河油田Ⅰ类单元437Ⅱ1—2、北块Ⅱ4—5、北块Ⅰ5Ⅱ1—3在注相同PV数的产出液浓度分别为219.6、180.0、206.7mg/L,远高于Ⅴ上层系目前的产出液浓度。

(2)一井一制注入,以使油井全面见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黏弹性也增加,因此驱油效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较高的溶液黏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层剖面、扩大波及体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了考察高浓度聚合物在高温油藏的适应性,在该层系南部油层大、叠加好、渗透率高的主体部位选取了F6—115等6口注聚井进行高浓度聚合物驱试验。通过试验,油井日增油14.6 t,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聚驱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全面注聚后期,注聚井的注入压力逐渐升高,尤其上倾尖灭区和边部的注入压力已接近泵压,并且部分井逐渐开始欠注,主体区油井开始出现能量下降的现象。为保障正常注入和油井生产必需的能量,对注聚井采取一井一制注入,对16口注聚井进行了14次浓度和注入量的优化调整、有6口井注入浓度为1 600mg/L,2口井注入浓度为1 200mg/L,3口井注入浓度为1 400mg/L,5口井注入浓度为1 800mg/L。调整后对应油井见效显著。如F5—13井,对应油井3—15井,日增油8.7 t,含水率下降了5.2%。

(3)均衡动态配液,扩大聚驱效果。首先加强内部注聚,控制外围边水。V上层系西部边水活跃,边部油井注入一年仍不见效,为促使边部油井尽快见效,对层系开发历史、单元累积注采比、地层压力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单元边水水侵速度为23.77×104m3/a,而单元靠近边水的内部注入井按照聚驱方案设计的1.1注采比实施注聚,注入速度为19.26×104m3/a,明显低于边水水侵速度。调整注采比3个月后边部油井3—155、H4—145等井陆续见效,4口采油井,日增产能15 t。其次根据动态变化,合理调整注采结构,改善了聚合物驱效果。最后对高、中、低渗透层进行合理分采,对长期见效差或聚窜的高含水井,利用硼中子测井、产液剖面监测、示踪剂监测等手段,找出高含水层进行分采、降低层间干扰。如泌28井,硼中子测井结果显示V9.10小层为强水淹,机堵V9.10调层采V1.6.7.8小层,机堵后三个月见到了新5—13井的注聚效果,日增油2 t,含水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发挥了每个层的注聚效果,促进了多层同时见效。

(4)利用压裂、解堵等措施手段,改善产出剖面,以促进油井见效。针对该层系物性差、受效差的区域,在注聚过程中共对3口油井实施压裂、2口井实施解堵,措施后日增油38.7 t,日增液239.1m3,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进一步扩大了聚合物驱效果。如:H9—145井V6.7小层位于上倾尖灭区,物性较差,周围有H8—135和H8—155井在注聚(注水),有足够的能量补充,但长期见不到注水(注聚)效果,为改善该区域V6.7小层的储量动用状况、促进该井注聚(注水)见效,近几年对该井实施压裂,压裂初期自喷,日增油5.2 t。通过以上调整,V上层系增油降水幅度高、对应油井见效率高。三采对应井29口,见效井23口,见效率79.3%。23口见效井日产油由注聚初期的86.7 t,上升到见效高峰期的294.4 t,综合含水率由初期的95.0%下降到高峰期的84.7%,含水率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已知单元累积增油5.727 0×104t,提高采收率1.90%,吨聚合物换油率14.4 t,与聚驱预测曲线吻合较好。

猜你喜欢

聚驱层系口井
井组级多参数层系快速智能化动态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聚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
基于砂体叠合与层间参数差异的层系评价方法研究
机采井集中热洗方法及节能效果分析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
陈毅当红娘为叶飞牵红线
调剖对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影响研究
聚驱后残留聚合物分布及对二元驱的增效作用
聚驱井偏磨机理及预防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