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途径注射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4-03-08占景华石鹤坤陈素明综述胡永狮审校

医学综述 2014年24期
关键词:回输树突免疫治疗

占景华,石鹤坤,陈素明(综述),胡永狮※(审校)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1中心实验室, 2药学科,福建 漳州 36300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是体内已知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激活幼稚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由它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取得良好的进展[1]。文献报道,用肿瘤相关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并进行回输,可诱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实现肿瘤免疫治疗[2]。不同的途径注射DC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而应答后产生记忆性淋巴细胞的分布与抗原呈递细胞和T淋巴细胞作用的部位密切相关。以DC为基础的免疫抗肿瘤治疗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取得初步疗效,但还存在一定的疑问,如动物研究多采用肿瘤细胞株接种建立动物模型,临床试验研究经验积累不足及DC的治疗剂量、致敏方法、注射途径、远期疗效等[3]。

1 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DC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Mullins等[4]分别通过皮下和静脉对小鼠注射标识的DC,72 h后收集脾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测定DC的数量,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组脾和淋巴结中特异性T细胞数量相当;静脉注射组特异性T细胞聚集在脾,而淋巴节中仅有少量存在,提示注射途径决定了DC在机体的分布。研究者分别向两组小鼠皮下、静脉注射肿瘤特异性抗原致敏的DC,3周后皮下推注黑色素瘤细胞200 μL,探讨皮下和静脉注射DC是否影响肿瘤生长,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组肿瘤生长显著滞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而静脉注射组即使提高剂量仍无效果,进一步提示皮下注射的小鼠产生大量的特异性T细胞,静脉注射未出现同样结果。吴文桥等[5]研究尾静脉、冠状动脉、皮下和门静脉等途径输注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cells,Tol-DCs),观察大鼠存活时间,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和皮下输注Tol-DCs延长存活时间(25.9±16.9) d,经尾静脉和门静脉输注延长存活时间(9.0±8.1) d。

Tanaka等[6]运用经多肽负载DC疫苗对28例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1例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下降,4例患者观察到肿瘤病灶缩小,10例生活质量改善。Kondo等[7]研究20例均无法手术或复发的胰腺癌患者负载抗原DC制备进行皮下注射,结果显示均未出现2级以上不良反应,1例完全缓解,5例稳定,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1年和2年存活率均为10%,3年存活率为5%。以上研究表明,皮下注射致敏活化的DC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其余进入脾,能诱发这些淋巴组织中的CD+T细胞发生特异性应答,产生的记忆性T细胞分布于接种部位处的引流淋巴结及外周淋巴组织中。静脉注射的DC全部进入脾,产生的记忆性T细胞只驻留在脾中;外周淋巴结和脾中的T淋巴细胞抑制或杀伤不同肿瘤细胞的能力也不同,表明DC的注射途径影响T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分布,并产生不同的抗肿瘤效应。

2 静脉注射和瘤内注射DC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Xu等[8]用经修饰的DC经门静脉注射到大鼠体内显著延长受体存活时间,而经尾静脉途径注射的大鼠存活时间反而缩短。DC经门静脉注射减弱了T细胞毒性,促进Th2应答,促使生成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降低了DC对肝脏中T细胞刺激活性。Sheng Sun等[9]用供体骨髓来源的DC经门静脉注射到大鼠体内显著延长其存活时间,DC经门静脉注射能促进产生调节性T细胞,诱导T细胞的凋亡。张国强等[10]分别对大鼠脾脏和静脉注射DC,研究表明,DC经脾脏注射比外周静脉注射存活时间延长5 d,组织学检查示排斥、移植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与细胞的凋亡均显著减轻。Zhang等[11]研究报道,门静脉回输Tol-DCs免疫疗效显著优于尾静脉回输,可能与门静脉回输Tol-DCs改变了肝脏微环境,增加肝脏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有关。

Kanazawa等[12]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将DC注射到2例患者胃癌组织内部,发现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降低,腹腔积液减少。Trizzi等[13]用自体DC直接瘤内注射治疗7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3例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4例黑色素瘤患者和2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显著减小。DC经瘤内注射与T细胞充分地直接接触并有效地呈递自身抗原,从而诱导T细胞耐受,同时经门静脉反流的DC进入肝脏,并借助肝脏的特殊微环境进一步增强其诱导耐受的作用,在部分肿瘤类型中比静脉注射能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3 不同部位皮内注射DC对免疫功能和疼痛的影响

皮内注射疼痛是由于皮内伤害性感受器致敏,游离神经末梢组织损害所释放内生性化学物质所引起。体皮肤和皮下组织富含痛觉感受器,而腋窝是血管、淋巴和神经最丰富的地方,加之腋下皮肤组织松弛,进针所产生的钝性机械切割更容易引起剧痛。李敬等[14]研究将DC在58例患者双侧腹股沟进行圆形24点皮内注射,结果显示腹股沟比静脉注射DC免疫疗效显著提高,增加了DC与二级淋巴细胞的接触,但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余兰芳等[15]分别在1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腹股沟和腋窝皮内注射DC,结果表明,注射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股沟淋巴结注射组疼痛中度以上发生率为16.7%,而腋窝淋巴节注射组为44.4%,腹股沟淋巴结注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邵纯等[16]采用埋藏式多点皮内注射,在皮内留置浅静脉留置针,利用留置针本身的长度边退边注射,一个点注入0.5 mL,一次通过多点注射,从而实现多点皮内注射的方法。传统方法一次注入0.1 mL,埋藏式多点皮内注射法与常规的皮内注射法相比,在注射方法、剂量及注射针头的选择上有显著的突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严朝娴等[17]将DC分3个点进行3次皮内注射,每点间距3~5 cm,注射剂量为0.2 mL。刘连杏等[18]采用离心方向注射方法进行皮内注射,可显著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埋藏式多点皮内注射法符合DC疫苗注射的客观要求,缓解了患者多次注射的痛苦,是患者可接受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皮内注射的方法。

4 结 语

DC能有效地激活和扩增肿瘤反应性CD4+和CD8+T细胞,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激发细胞潜能,还能直接调节肿瘤定向的细胞毒性,可被作为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静脉注射一直是DC回输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静脉回输的DC可能在肝、脾等处被破坏,极少数能接触二级淋巴组织的初始T细胞,使得免疫治疗效果不显著,而将DC接种到皮内或皮下,也会严重降低其效果,因为这样只有5%~10%的细胞可以迁移到外周淋巴结[19-20]。肿瘤组织本身也可以作为注射部位,但技术难度较大,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DC的注射途径不同决定了T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分布,并产生不同的抗肿瘤效应,选择免疫接种DC的部位非常重要,不仅要保证DC能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还要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由于DC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的复杂性,尚未对其最佳回输途径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建立肿瘤患者个体化免疫治疗,选择更优的DC回输途径以提高对肿瘤的杀伤性和特异性,充分发挥其杀伤肿瘤的功能。

[1] 孟冉冉,张宁,张跃伟,等.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3,19(7):1214-1216.

[2] Palucka K,Banchereau J.Cancer immunotherapy via dendritic cells[J].Nat Rev Cancer,2012,12(4):265-277.

[3] Wang QJ,Wang H,Pan K,etal.Comparative study o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 cells,dendritic cells-CIK (DC-CIK),and semi-allogeneic DC-CIK[J].Chin J Cancer,2010,29(7):641-648.

[4] Mullins DW,Sheasley SL,Ream RM,etal.Route of immunization with peptide-pulsed dendritic cells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memory and effector T cells in lymphoid tissues and determines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tumor control[J].J Exp Med,2003,198(7):1023-1034.

[5] 吴文桥,单娟,李幼平,等.不同途径过继回输致耐受树突状细胞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2):1432-1445.

[6] Tanaka F,Haraguchi N,Isikawa K,etal.Potential role of dendritic cell vaccination with MAGE peptides in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s[J].Oncol Rep,2008,20(5):1111-1116.

[7] Kondo H,Hazama S,Kawaoka T,etal.Aoptiveimmun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using Mucl peptide-pulsed dendritic cells and activate T lymphocytes[J].Anticancer Res,2008,28(1B):379-387.

[8] Xu H,Chen T,Wang HQ,etal.Prolongation of rat intestinal allograft survival by administration of donor interleukin-12 p35-silenced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J].Ttansplant Proc,2006,38(5):1561-1563.

[9] Sheng Sun D,Iwagaki H,Ozaki M,etal.Prolnonged survival of donor-specificrat intestinal allograft by administration of bone-marrow-derived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J].Transpl Immunol,2005,14(1):17-20.

[10] 张国强,吴文溪,朱春富,等.经脾脏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333-336.

[11] Zhang M,Wang Q,Liu Y,etal.Effectiv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by portal venous infusion with IL-10 gene-modified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leading to prolongation of allograft survival[J].J Mol Med,2004,82(4):240-249.

[12] Kanazawa M,Yoshihara K,Abe H,etal.Case report on intra-tumor injection therapy of dendritic cells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Gan To Kagaku Ryoho,2004,31(11):1773-1776.

[13] Trizzi PL,Khurram R,Aldrich WA,etal.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in vitro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sic cancer[J].Cancer,2000,89(12):2646-2654.

[14] 李敬,尹晓东,简国艳,等.24点皮内注射技术在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天津护理学报,2013,12(1):17-18.

[15] 余兰芳,郑素华.不同部位皮内注射DC疫苗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9):15-16.

[16] 邵纯,宋洁,徐志萍,等.DC疫苗埋藏式多点皮内注射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J].护理进修杂志,2008,23(7):649-650.

[17] 严朝娴,蔡丽容,郑静怡,等.注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1):954-955.

[18] 刘连杏,黄芸香,唐慕贞,等.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中的对比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29-30.

[19] 汪治宇,王聪敏,李幸,等.树突状细胞的肿瘤个体化治疗[J].临床研究,2012,18(9):20-25.

[20] 丁国梁,王丹红,陈虎,等.树突状细胞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3,28(1):95-99.

猜你喜欢

回输树突免疫治疗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重症胰腺炎患者密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临床新进展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