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2014-03-07孙晶
孙晶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体裁、题材和风格等不同,但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语文教学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把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应尽的责任。现在的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良好道德的养成,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结果考上大学、走向社会后,由于道德品质差,或被学校开除或一事无成。
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教师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产生怀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且达到教育目的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大多渗透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色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巧妙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接受德育,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1.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2.分析情感,展示德育。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流向,而这又会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出来。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感情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三个和尚》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再以柳枝为什么会“生机盎然——开始枯萎——亭亭玉立”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扣住核心,层层诱导。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只要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逐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共享、与人交流、学会共处的能力。
3.创设情景,渗透德育。小学生正处于十分好奇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拓展德育
正确认识课外语文活动的作用,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在强烈的现实冲击下,受到深刻的品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和道德行为与过去的同龄孩子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好以自我为中心,好支配别人,很少想到关心他人,独立性差。这就注定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实施品德教育。
如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后,可以为学生播放海啸灾后视频,由同学提议,全校捐款捐物给洪灾区,并写下跟踪日记。此外,还可以结合生活现实,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使之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运用多媒体品味德育
语文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愉快学习,赏情生美。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笔者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的美景,并指导学生认真观看。结合图片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小树;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了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教师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兴旺。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