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魔术师(续)——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14-03-07
刘楠:以科学的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我在“开放英语”教学设计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教学主要包括热身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效果测评三个板块。“热身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走进课程,树立语言学习目标,了解“开放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网上学习方法及评价方式等。该板块又包括“课程导航”、“课程信息公告”、“在线教案”和“学习资源”等四个方面。“小组协作学习”模块为学生创设网上语言学习的情境,教师在此通过BBS、Blog、班级QQ群、英语聊天室等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网上教学活动,与学生讨论学习任务和解答学生疑问。“效果测评”模块对学生网上学习效果做出及时评价,包括“单元练习及讲评”、“在线作业”及“语言竞赛”等方面。
二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设计流程。其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根据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确定整个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学习。其二,合理划分协作学习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及个体差异,采用互补的形式进行分组。其三,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要与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一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需要。其四,创造协作情境。努力构建一个吸引学生、利于学生学习的网上学习环境,促使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交流协作。其五,组织协作学习活动。在建立起协作的氛围后,教师可按组内交流——分工——组内协作——小组自评——班内交流的顺序组织协作小组活动。其六,设计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知风格等特点设计学习资源,资源以超媒体形式提供,内容与方法上具有开放性。其七,设计网上交互策略。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三方面设计网上交互。其八,协作学习的管理与评价。教师通过建立课程学习班级、划分学习小组、准备学习材料、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小组学习、评定小组的学习成果等活动管理协作学习,并通过追踪和记录学习过程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以上设计遵循基层电大成人学习英语特点与规律,具有针对性、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万飞:探索适应云平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开放大学依托云平台的优势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但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并不成熟。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云平台的优势,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资源之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指的是学生、教师和资源,“一体”指的是云平台),探索打破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壁垒,促进云平台下教学共同体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和资源质量的优化,促进形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发展机制。
第一,形成教学共同体。在基于云平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和协调运作,不仅可以组建教育网格和信息化学科共同体、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教学团队,形成协同性、跨学科与分布式的教学共同体,还可以进行教学方案的虚拟与仿真设计,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基于云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获取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为获取适宜的学习资源,学生要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云平台有明确的认知。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网络互动方式,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忱。
第三,优化资源质量。形成完整的资源投入、共享和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加强资源投入建设,提升资源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软硬件基础设施,更新资源数据库信息;优化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开放大学的资源优势,充分共享并保持更新;建立资源评价标准,从教师、学生的反馈以及资源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
第四,推动高效管理。一是在云平台的资源组织方式下,教师将自身的资源分享到云平台知识库中,提高了知识库的结构层次,完善了知识库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云平台上既可以按照资源的组织方式有步骤地学习,也可以对资源进行重组。二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结构的优化;通过学分银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朱学平:提高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效率
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功能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手段;节省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应用人才。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从摸索现实路径入手,努力发挥云环境的功能性优势,为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云计算功能,使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构建适宜的云环境。经过比较,我选择了“百会在线”云服务平台。将课程各章的辅导内容、任务书和课程所需素材,上传到云平台上,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利用“百会论坛”和“百会聊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利用“百会会议”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写出反思,并将好的反思推荐到论坛里。通过个性化、开放式的互动学习环境的搭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和云平台的利用效率。
第二,搭建共享型学习空间。在云平台下搭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私有空间是为学生建立的单独的操作环境。在私有空间,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上传各种学习资料,写出自己对课程的反思。公共空间是为学生搭建的公共的学习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访问公共空间上的学习资源,并能进行共享。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有助于促使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开放的、基于真实背景的互动,促进课程教学创新向深层次发展。
第三,设计实用的教学模式。在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百会会议”集中学生进行语音同步讲授,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教学示范,向学生介绍本次远程课堂的主要任务,并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成以后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上传到“百会维基”上;可以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师生可以利用“百会聊聊”进行实时在线答疑。在这个自主灵活的学习模式下,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共享。学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作品,给出相应评论,发表博客反思,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建议修改作品。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云平台上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如博客反思日志、任务书和反馈表、设计的作品等都可以用于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第七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学术演讲者
杨宏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导学中心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专业负责人,是“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等课程的责任教师。
蒋萍:十堰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自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教育管理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2012年获“湖北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陈涛:宜昌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在省级以上刊物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了《终身有教》专著。
程中东:黄冈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北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理事,黄冈市职教学会计算机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十余篇专业和教研论文,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表彰。
王瑞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担任文秘专业负责人,负责“秘书实务”、“现代文员基础”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中的中文教学。
刘楠:咸宁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学科教学,近几年有十几篇教研论文发表,其中2012年《电大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模式探讨——以电大〈开放英语〉教学为例》获湖北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万飞:孝感广播电视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讲师,长期担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朱学平:十堰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计算机专业教师,讲师,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构思分析》、《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电大计算机专业实践课教学的探索分析》、《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设计分析》等多篇教学论文。
郑春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导学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灵快车》两本著作。
董永辉:黄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高级创业咨询师,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湖北电大系统优秀教师、黄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主持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
王琼:十堰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主任,副教授,1997年大学毕业即到电大任教,致力于计算机教学及应用的研究,在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宋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专职教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多篇专业和教研论文,多次参与教育科学相关课题研究。
郑春玲:在资源建设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
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找到技术与知识的最佳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在资源建设中的创新应用。为此,需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教学资源即教学环境”的大资源观。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层教学资源的各个环节整合优化,形成“教学资源建设即教学资源环境建设”的大资源观,推动资源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的内容绝不仅是教材建设,它应该是一个包含了多种媒体优化配置的课程教材体系。简言之,教学资源建设就是一个集中研发、修改、应用及支撑服务等多级环节并彼此沟通互动的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将教学资源的各个环节,以及与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
二是建设适应学习者需求的课程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不是指最好的,而是指最合适学习者的。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强调资源对学习者的适应性,坚持教学内容为先、课程体系为主。一方面,必须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易选取、易重现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养成浓厚的上网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建立快捷的网络资源导航结构,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另一方面,资源内容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要坚持“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科学设计资源内容,适当增加典型案例、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努力构建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建设必须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情景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资源的共建;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管理情境供学生观察和思考等;可以开发交互式教学和生成教学系统,通过体验式、交互式和协助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董永辉: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可交互、个性化的远程学习,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有用”、“有效果”的网络课程,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过程导向是网络课程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资源建设的现实需求。鉴于“过程模式”和以“Web2.0”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以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课程开发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建设中,对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验式学习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图”。该模式强调五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构网络课程、用信息技术支撑网络平台、通过社会需求催生教育内容、以教学理念引领教育变革、以过程导向驱动多元交互。二是基于过程导向建设网络课程,有助于实现网络课程的“三用”和“三动”。其中“三用”是指有用、易用、实用;“三动”是指服务主动、教学互动和过程活动。在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时,我们遵循的设计理念是:学习资源一体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空间个性化,在过程设计上采取了体验式引领、模块化活动、驱动化导向和过程化评价。
总之,网络课程是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的统一,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探索与研究,设计和开发更适合学生的网络课程,实现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局面。
王琼:整合系统力量,推进微课程建设
微课程应用前景广阔,一些地方电大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微课程建设中,但对于怎样开发高质量、实用的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如何将微课程真正应用于教学更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在实践中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说,在认识上还比较混乱:微课程究竟是学习资源还是课程?微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是就“简”还是就“繁”?有人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有人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此外,有人认为应该选择把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化,而有人认为那些简单的、容易被学习者很快理解并接受的教学内容才是适合制作成微课程的。这些争论都会对微课程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操作层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了普遍看重资源数量、轻视资源质量或者看重资源建设、轻视资源应用的状况。很多基层电大对于资源的处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仅仅是把资源挂在网上通知学生自主浏览,而没有提供具有学习管理功能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无法客观了解学员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地发现在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资源的改进和优化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需要整合系统力量,自上而下,共同开展:
一是开展系统内部调研,找准微课程建设方向。微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多以中小学和培训机构为样本,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大教育,要在当下的电大系统中推进微课程项目,需要自上而下展开调研,获取系统内的真实样本,确定微课程建设方向,避免基层电大盲目开发微课程,转而把精力放到建设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微课程上来。如我们的学员是否具有手机上网的条件和时间或者是花费手机上网流量进行学习?究竟哪些性质的课程适合开发、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等?微课程如何与原有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如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是要加强培训,普及微课程建设技术。普通教师只有把握住微课程的精髓,掌握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才能配合国家开放大学完成微课程建设项目。这就需要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电大携起手来,加大培训的力度。
三是组建团队,开发微课程资源精品。地方电大通过组建一支自己的微课程建设团队:其一可以避免教师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其二可以使教师各展所长,提高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其三可将教师的个人行为上升为学校行为,便于学校全面了解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整改,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优质的外部条件。
四是开拓思维,打通微课程应用渠道。微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接受它和使用它。只有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建设了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程,才能使学生既能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又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学习,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我国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如果能与学习管理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宋薇:开发适应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是以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基础,利用便携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开展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交互性与移动性,同时移动学习可以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作为集中正式学习与分布式网络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从而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因此在设计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时,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原则,以能更好地建设适应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
基于自适应设备模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识别设备。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资源网站。二是调用样式。服务器完成设备终端类型的判断后,配合数据库读取,从样式库中调取与之配套的样式文件。三是资源渲染。可利用HT⁃ML标签与CSS样式表文件,对页面进行重新布局与渲染,针对不同显示设备呈现对应的显示效果。从经费与技术的角度看,自适应设备模型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该方法沿用数字化学习中广泛应用的HTML语言和样式文档,技术难度较低、工作量较小;二是用手机浏览器访问课程网站能够较好地解决设备之间的差异问题,因此能够在不同的移动终端上设备上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三是采用此方法改造已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站,能改善资源在移动设备中的呈现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为例,基于个人电脑和IPAD访问网站,学习者选择菜单项后可在同一页面查看学习资源。并且,为了增强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显示效果,我们还定制了PCLearn.css和MobileLearn.css两套样式方案:PCLearn.css针对个人电脑与IPAD设备设计布局与显示方案;MobileLearn.css对小屏幕移动终端进行页面二次布局与渲染。这样使手机页面上菜单布局更简单明了,字体大小合理,便于移动用户选择菜单项。学习内容与导航菜单分别在独立的页面显示,更适合手机终端呈现,也有利于移动学习用户在嘈杂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同时,为了建设出能够切实满成人移动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我们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工具建设了移动学习资源。即在引入新的专题知识时,利用概念图设计学习资源导航,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学习。在回顾专题知识时,通过思维导图,分析知识的整体结构,为后续的内容设计和呈现设计提供提纲性的引导。
本文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审阅。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筹)等大力支持,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