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2014-03-07张国庆梁战华
张国庆 梁战华
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张国庆 梁战华
目的 观察应用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科阵发性房颤38例,给予胺碘酮150 mg+5%GS 20 ml于15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观察20 min,房颤未转复,继续给予胺碘酮1 mg/min持续泵入,6 h后减为0.5 mg/min维持72 h。结果 38例复律成功32例,1/2 h内转复者5例,1/2 h~24 h内转复者14例,24 h~48 h转复者9例,48 h~72 h转复者4例,总成功率84.2%。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不良反应轻。
胺碘酮;房颤;复律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周自强等首次对中国房颤的现状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例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224例,房颤发生率达0.77%。根据房颧发作的时间和特点将房颧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与永久性四类[1]。阵发性房颤是指持续时间<7 d的房颧,常<48 h,多数24 h内可自动转复。 2009年 8月~ 2012年 9月, 作者应用静脉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 38例, 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首次发作者18例,反复发作者20例,病程1个月~10年。入选条件:①发病<48 h,心室率>100 次/min的典型房颤。②血压>85/55 mmHg, 如果低于此血压应先进行升压处理,随后再实施房颤转复。③行心脏彩超包括心功能测定、测量左心房内径、查心房内有无血栓等情况。④检测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分析。⑤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用药方法 首先给予负荷量的胺碘酮150 mg+5%葡萄糖20 ml于15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从而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同时进行持续心电血压监护,观察20 min,如果房颤未转复,随后给予胺碘酮l mg/min持续静脉泵入,6 h后减为0.5 mg/min维持至72 h,期间如转复窦性心律,立即停用胺碘酮。静脉复律过程中常规给予抗凝治疗,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同时进行降压、扩冠、抗缺血、调酯等对症治疗。随时复查心电图,注意观察心率、血压、Q-T间期等指标,记录转复时间及胺碘酮用量。静脉用药结束后积极复查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
1.3 判断标准 显效: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3个月,≤1 h/次),或持续性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50%以上(时间和次数),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以72 h结束时的心律作为判定标准,复律成功32例,1/2 h内转复者5例,1/2 h~24 h内转复者14例,24 h~48 h转复者9例,48 h~72 h转复者4例,总成功率84.2%。其中以1/2 h~24 h内转复的成功率最高。
2.2 不良反应 38例参选的患者中有3例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纳差,给予吗丁啉等药物对症处理很快缓解。有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降至51~58次/min,停药后渐渐恢复正常;有3例出现Q-T间期轻度延长,但未行停药,随后多次复查心电图Q-T间期无进一步延长的迹象。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83U/L,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未观察到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低血压及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胺碘酮最严重心外毒性为肺纤维化,但300 mg/d以下时很少发生。
3 讨论
房颤虽不是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发作除导致一般性常见的心悸、胸闷、头晕外。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与非房颤者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而且房颤使心排出量下降,长期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阵发性房颤如不尽快复律就可能转化为持续性甚至永久性房颤,必须长期给予控制室率及抗凝治疗,给生活带来不便[2]。目前转复房颤有药物转复、电转复及射频消融术,除非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紧急情况,一般不首选电转复;虽然近年来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技术不断成熟,但立即复律及改善症状仍然不现实。所以药物复律仍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线治疗手段。
迄今为止,房颤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多种假说认为其电生理机制主要为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发生时常常由一个或数个折返环参与,很多影响心房结构或功能的疾病与房颤的发生有关。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多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的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3]。对难治性心律失常及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律失常,胺碘酮的作用更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4]。尤其在治疗房颤中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胺碘酮具备所有I~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其急性或慢性给药方式所表现的电生理特性不同。急性给药作用表现为抑制内向钠、钙通道,使Vmax下降;慢性给药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向钾电流阻滞,其中对于Ikr和Iks作用最强,使ADP延长[5]。从而导致窦房结、房室结的传导减慢,自律性受抑制,心房和心室的折返激动被终止。大量胺碘酮应用QT间期延长,但是QT离散度(QTd)不增加或降低,故胺碘酮很少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能够有效地终止各种微折返,不但可直接将房颤转复为窦律,而且有利于除颤后窦律的维持。本研究采用胺碘酮静脉72 h内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方式,利用它的电生理特性,取得了良好效果,72 h复律成功率达84.2%,且不良反应少见。本研究表明胺碘酮在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窦律维持率等方面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较极具优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重视房颤治疗中胺碘酮的作用,使其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9.
[2] 蒋文平,杨向军.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 19(1): 16-18.
[3] 方全,郭林妮,黄从新.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 (200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9): 769-774.
[4] 朱俊. 正确应用胺碘酮-《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 修订解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 22(5): 386-387.
[5] Kochiadakis G E, Igoumenidis N E, Solomou M C, et al. Efficacy of amiodarone for the termin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9,83(1):58.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n intravenous amiodarone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ZHANGGuo-qing,LIANGZhan-hua.
JuanchengPeople'sHospital,Heze274600,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intravenous amiodarone for the cardiovers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38 case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injected with loaded amiodarone (150 mg within 15 min), the cases failed within half an hour followed by a dose of 1 mg/min maintained for 6 h,then 0.5 mg/min maintained for 72 h. Results 32 cases reverted to sinus rhythm, five cases within the first 20 min, fourteen during 1/2 h~24 h, nine during 24 h~48 h,four during 48 h~72 h.The conversion rate was 84.2%. No adverse effects occurred.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and safe with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miodarone;Fibrillation;Cardioversion
274600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