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200例
2014-03-07刘伟
刘 伟
(安徽省阜阳卫校生物教研室,阜阳236000)
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200例
刘 伟
(安徽省阜阳卫校生物教研室,阜阳236000)
根据人体免疫程度的不同,采用酶免疫球蛋白来检测过敏性皮肤病,其中针对不同的免疫反应如: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笔者对此症状的过敏原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200例过敏原中包括树花粉、特殊杆菌、特异性病毒等多种过敏原进行分析检测,然后抽出各类比例型人群加以分析探讨,最后通过阳性与阴性的显示比例对照,估计现实实际中受感染人群的过敏程度,以此通过不同的预防措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预防机制。
免疫;过敏原;皮肤病;检测分析
自2000年以来,过敏性皮肤病的受害人群逐渐增多,其中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这种过敏性反应的症状尤为突出。随着人群过敏性病原体的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种类的过敏原划定了六种不同的受原体,以此对病原体加以分析,以寻找过敏原的源头,使其为患者提供参考性的依据。其中包括受尘螨病原体的侵蚀会造成皮肤过敏反应;受不同种类的支原体霉菌人体皮肤会出现不良反应;受各种树花粉颗粒的过敏会造成皮肤过敏性水肿,严重时会出现大量的红斑。
通过采用吸入式过敏原的检测方法,对不同人群进行鉴定其中70%的为荨麻疹的症状,10%的为特异性皮炎的症状,15%的为湿疹的症状,5%为受其他过敏原引起产生的皮肤症状。其中对于具有特异性病史的患者诱发第二次的几率比第一次高出14%左右,并且显示为阳性的症状。对于吸入式过敏原引起的症状为皮肤红肿,这种特异性血清中含有的血清蛋白高于正常人的12%左右,主要受不同蛋白酶所引起的反应,过敏原与组织液中的蛋白酶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蛋白酶发生霉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学者对不同的病原体加以分析,为患者今后的过敏反应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过敏原研究对象的专属来自石家庄第二人民医院的皮肤患者,此患者显示的症状为过敏性荨麻疹,此患者在此之前均未受过任何治疗。按照不同特异性病史的成分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特异性患者,同时参与的还有家族成员,家族病史包括的过敏成分有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不同程度的特异性皮炎。另外一组为无特异性患者,此患者仍为过敏性荨麻疹症状,但是参与的家庭成员中不包括受外界病例的影响,家族成员中不含有过敏性哮喘、特异性皮炎等。然后按照分组成分的不同进行研究,根据荨麻疹所出现的部位不同,分为外露部分和非外露部分。外露部分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臀部等;非外露部分包括皮损之外的部分,下面为患者病历的详细介绍情况。
1.1.1荨麻疹组男女患者共206例,其中男患者102例,女患者104例;平均患者的年龄均在5~41岁不等,根据不同发病史,发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十年。并且发病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轻则皮肤会出现少量的红斑,重则会出现大面积水肿。然后根据家族的分布情况确定是否有特异性病例,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划分,其中特异性病例的患者23例,无特异性病例的患者26例。
1.1.2湿疹组患此病的患者共有128例,其中女45例,男83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2~36岁不等;根据不同发病史,发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按照性别的不同其中女性的发病时间要短于男性的发病时间,并且这种病史的持续时间在4~10年不等。这种病例主要是由潮湿环境霉菌的感染所致,最后导致皮肤性过敏的症状。然后根据家族的分布情况确定是否有特异性病例,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划分,其中特异性病例的患者15例,无特异性病例的患者21例。根据外露情况的不同,外露部位主要包含脸部、颈部以及臀部;非外露部位包括外损皮肤部位。
1.1.3异位性皮炎组在患者信息采集中患有此过敏性症状的患者共有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并且平均发生此病症的年龄在22~36岁;按照病史的发病时间为2~17年不等。然后根据家族的分布情况确定是否有特异性病例,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划分,其中特异性病例的患者15例,无特异性病例的患者6例。
根据外露情况的不同,外露部位主要包含脸部、颈部、臀部以及腰部;非外露部位包括外损皮肤部位及其他部位。产生这种病症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抗过敏元特性的酶在相关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产生与自身抗体相反的球蛋白,使之出现过敏反应。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受家庭遗传的影响,在统计患者时患有特异性病史的患者占到此病患者的一半以上,所以这种病症在一定客观因素条件下,也受其基因遗传因素的影响。
1.1.4对照组在患者中任意抽取24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22例;年龄12~36岁的概率在45%左右,37~50岁的概率在39%左右,其他年龄发病的概率保持在16%左右。在24例患者中患有特异性疾病的有4例,无特异性疾病的有20例。家庭成员中有过敏性反应的有6例,无过敏性反应的有18例。通过设立多种对照组,将不同的健康状况进行对照。
1.2方法采用由美国医药公司ASI研制的吸入性过敏原体外检测的特种效应的试剂盒,然后把对患者具有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灰尘、树花粉、特异性霉菌、多种蛋白酶、尘螨以及各种花粉,这六种过敏原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不同种类人群的抗过敏反应。最后采集患者的血清进行研究,此过程包括对血清中各种蛋白酶的分拣、提炼、清洗、溶液混溶,再次进行清洗血清,对血清中各部分成分进行染色,最后根据不同的染色环境进行数据统计,其中对于颜色的识别可分为标记黄色的血清为阴性,紫色标记的血清为阳性。
1.3预测结果及处理程序对各组中的数据检测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用X进行标记,最后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检测。
2 结果
2.1阳性比率对有206例的荨麻疹、128例的湿疹以及50例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进行血清检测试验,通过把患者中血红蛋白的细胞核去除,然后进行离心。其中102例荨麻疹、32例的湿疹以及27例的异位性皮炎患者中检测血清的显示结果为阳性。然后根据不同的检测,总的阳性比率分别为67.5%、59.3%、61.4%,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这种阳性比率比健康对照组中阳性比率高出12%左右,所以阳性比率在过敏性皮肤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2过敏原根据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占有的特性比例进行分析鉴定,下表为六种过敏原在患者血清中占有的比例,此表2中还涉有不同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在不同种类过敏原之间的比例。见表1。
表1 不同外露部位各类型过敏性皮肤病所占的比例(%)
表2 不同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在不同种类过敏原之间的比例(%)
2.3监测数据结果分析在上述检测结果表明,对于荨麻疹中带有异位性病史的患者中,30例患者在检测结果中带有阳性,其占总阳性率的85%,对于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数据检测结果表明43例患者带有阳性,其占阳性比率的82%,如果对于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与有异位性病患者的显示结果比例颠倒顺序,使其占有的比率分为82%和85%,这样最后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所占的阳性比率稍大于后者的阳性比率。对于湿疹中带有异位性病史的患者中,41例患者在检测结果中带有阳性,其占总阳性率的91%。对于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数据检测结果表明43例患者带有阳性,其占阳性比率的95%。若对这组对照的比率颠倒顺序,使其显示的比率为95%和91%,最后通过分析表明后者所占的阳性比率稍大于前者的阳性比率。对于异位性皮炎中带有异位性病史的患者中,28例患者在检测结果中带有阳性,其占总阳性率的76%。对于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数据检测结果表明43例患者带有阳性,其占阳性比率的82%,最后通过对这类比率颠倒顺序,使其显示的比率为82%和76%,最后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所占的阳性比率稍大于后者的阳性比率。经过其综合评定标准,这种检测数据结果没有产生统计差异。
2.4湿疹评定结果在对湿疹评定结果显示,皮损在外露部位的患者检测时,45例血清中检测的结果显示其阳性率达83%;皮损在非外露部位的患者在检测时,32例患者血清中检测的结果显示其阳性,率达76%;皮损在外露部分的患者受多种过敏原(灰尘、树花粉、特异性霉菌、多种蛋白酶、尘螨以及各种花粉粒)显示的阳性比率要比非皮损在外露部位的患者要稍高一些,但是经过最后的综合评定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经过对皮肤过敏性患者的评定,吸入性过敏原引发患者患病的几率最大,并且这种症状在临床医学的角度有了新的突破发现,其吸入性过敏原是导致患者诱发和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不受外界因素的控制。根据不同的过敏病情,在上述中选择了湿疹患者126例,荨麻疹患者208例,异位性皮炎患者50例。与传统数据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原有并发症并非由吸入性过敏原症状引起的反应,然后经过不同的过敏原,经过吸入式过敏原外加抗体进行体外测定,经过测定的数据结果筛选出六种常见的皮肤性过敏的病原体。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对这种检测结果加以数据检测分析,这种测定的标准技术远远低于对异位性皮炎所测定的数据结果。这种数据结果表明引发异位性皮炎的过敏原要多于荨麻疹中的测定标准,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健康人群中都存在过敏性反应,但是没有临床症状发生的现象。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各种人群过敏反应症状的发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性分析。并且这种评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各种过敏反应当前没有特定的药物加以治疗,只是起到对过敏原预防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过敏反应的病症会有所突破。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70
:1672-2779(2014)-07-0099-03
杨 杰 本文校对:程志琼
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