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发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研究*
——以安徽的实践探索为例

2014-03-07王泽强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徽驱动机制

王泽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22)

后发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研究*
——以安徽的实践探索为例

王泽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2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发展转型,是后发国家(地区)实现赶超、突破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后发省份,近年来,安徽正积极实施各项创新试点试验,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与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再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以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等,这一创新试验轨迹体现了安徽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愿景。本文以安徽创新试点试验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探索为例,对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进行探讨。

后发地区 创新发展 创新试验

一、引言

自英国政府1998年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概念以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战略选择。当前,随着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速,科技创新在国际(地区)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也赋予了后发国家(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新机遇。那么,后发国家(地区)能否有效把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将对其后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许多后发国家(地区)纷纷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地区)作为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则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已经历了近百年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无论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对欧洲的赶超,还是二战后的日本在30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及韩国仅用40年而成为世界第五大科技创新强国,各自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与经济地位的提升无不是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我国中西部广大后发地区来说,如何把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其关键就是要确立和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逐步摆脱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目前,包括安徽在内的大多省份已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并积极采取各种形式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探索。那么,本文就以安徽创新试点试验的实践探索为例,对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文献十分丰富。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而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根据该定义,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随之而带来的则是新的产业形成和发展壮大。亚历山大·格申克龙(1962)在“后发优势理论”中认为,后发国家利用先发国家已有的技术和制度可实现本国工业化的跳跃式发展,从而缩短与先发国家的距离。罗默(1986)等人在“新增长理论”中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归结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显然,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移并不能天然地成为后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需要后者充分消化、吸收后通过再创新转化为自我和内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此,迈克尔·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也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决定于其自然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伯利兹和保罗·克鲁格曼等(1993)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蛙跳”模型,即在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后发国家可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在某些领域与产业的技术赶超。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内涵、特征及运行机制等等。卫兴华、侯为民(2007)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投资驱动特征,经济效率较低,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洪银兴(2011)认为,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其基本特征则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张来武(2011)认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三种力量:市场、政府和第三种力量(非正式关系),其中市场机制是首要力量。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赵兰香(2011)认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李学勇(2011)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把教育作为创新之基,把文化作为创新之魂,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的理论观点,为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且也得到了一个共同结论和理论逻辑,即后发地区必须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否则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就有可能持续固化,而长期依赖于资源驱动或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三、安徽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与路径的实践探索

作为中西部的后发省份,近年来,安徽正在进行包括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试点省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探索,正逐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1.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的创新驱动机制

2004年11月,安徽启动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与科技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2008年10月,在合肥创新试点的基础上,安徽进一步推进了更高层次的创新试验,设立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合芜蚌试验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了创新型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创新载体建设等六大工程以及深化科技管理、行政管理和金融管理等六大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驱动机制。2010年1月,合肥又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以合芜蚌试验区为主抓手,启动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通过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合芜蚌试验区周边的创新资源,辐射和带动全省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试验区和安徽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等各项创新试点试验的实践中,安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分别推进了行政管理、科技教育、科技金融、军民结合、股权激励和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如2006年3月,安徽启动效能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大幅度清理省直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下放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合同登记、项目环评等权限;在科技投融资方面,安徽开展了科技保险、专利抵押贷款工作,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创新;2011年7月,合芜蚌试验区获准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开展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从而为试验区建设及安徽创新驱动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体制机制创新降低了安徽经济运行与创新活动成本,优化了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

2.产学研合作模式实体化的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有效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安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与引导下,安徽通过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金融及科技中介等机构,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2009年12月,安徽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施意见》,先后启动建设了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肥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等一大批产学研合作实体。由政府推动、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手,通过整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而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核心技术、服务于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院”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正在快速扩展至全省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领域。

以“工程技术研究院”模式为代表的各类产学研合作实体大都承担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任务,肩负着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通过有效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了安徽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量子通信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也位居国内外前列。2009年,基于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的原始技术创新,分别成立了安徽量子通信公司和安徽问天量子公司;2010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量子通信公司承建的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于已2012年初在合肥建成,使得合肥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上,以奇瑞、安凯、江汽等汽车企业为主体组建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内的核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优势资源,已在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商用车上进入国内前沿,共有11款新车型入选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占推荐车型将近一半的份额。

3.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的产业升级机制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推动安徽产业升级步伐,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2008年10月,安徽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该示范区于2010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皖江示范区集中了安徽主要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资源与载体,通过自主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而发展起来众多颇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自主品牌,这些企业与品牌在皖江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发挥了巨大的“牵引力”。如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凭借奇瑞汽车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和品牌优势,共承接集聚了国内外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该集群产业由于特色鲜明、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2011年则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近年来,在皖江示范区的带动下,安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规模在逐年增加,呈快速递增态势(见下表)。

注:表中的利用省外资金,2009年、2010年为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际到位资金,2011-2013年为1亿元以上项目的实际到位资金。数据来源:根据安徽合作交流网(ht t p://www.ah j h.gov.cn)及安徽外资网(ht t p://wzc.ahpc.gov.cn)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安徽及皖江示范区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与较强的产业配套及科技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目前,皖江示范区不仅培育形成了奇瑞、江汽、马钢和科大讯飞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与品牌,而且还基于自身的产业承接基础和自主创新条件,在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中,通过不断拓展产业价值链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而先后承接了京东方、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皖江示范区对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探索,其实质则是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通过强化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增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性,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以及参与和分享国内外产业分工利益的能力,进而勾画出基于创新驱动的安徽产业承接“微条曲线”(如下图所示)。

四、结束语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后发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转换的规律特征,都清晰地表明: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可以赋予后发国家(地区)实现赶超、突破和跨越发展的新机会。鉴于此,对于我国中西部广大后发地区来说,把握好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其基本路径选择就是要确立和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规避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进而摆脱基于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发展的路径依赖。当然,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与转换随之加快,发达国家(地区)必然会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而将渐进失去竞争优势的相关产业转移出去,而我国中西部的后发地区自然也就成为发达国家(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那么,中西部的后发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还要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与创新资源,将创新驱动与产业承接有机地融合起来,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增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性,以及提升参与和分享国内外产业分工利益能力;否则,中西部广大后发地区仍将长期被锁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的低端位置。

显然,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赋予了后发国家(地区)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包括安徽在内的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关省份都已深刻意识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大多省份也已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内容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并且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我国中西部等广大后发地区来说,能否有效把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真正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关键则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突破最为突出的短板因素。较之发达地区,安徽等中西部后发省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那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就会面临诸多的矛盾与不利因素,如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创新载体建设不完善、创新人才短缺以及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等,但除此之外,体制机制落后与创新制度环境不完善问题则更为突出,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最为显著的短板因素。因此,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首先确立制度重于技术以及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基本观念,树立体制机制创新先行的超前意识,把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而放在首要位置上。可见,对于后发地区而言,只有在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加创新投入、增强创新主体能力、强化创新载体建设、聚集创新人才与创新要素等措施才会事半功倍和有的放矢;否则,缺乏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图最终将会难以为继。

[1]戴庆华,牟永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48-52.

[2]邓泳红,张其仔.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兼论现阶段中国产业的创新战略[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6,(5):66-69.

[3]方建中.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J].唯实,2011,(11):44-48.

[4]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1-7.

[5]刘勇,雷平.日韩两国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模式及我国的发展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8,(11):26-33.

[6]尚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8,(3):4-10.

[7]王正忠,葛如江.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安徽经验”[OL].新华网,(2010-5-15)[2012-1-20].ht t p:// news.x inhuanet.com/po l i t i cs/2010-05/15/c_12105039_3.htm.

[8]游霭琼.自主创新与国际产业的承接[C]//广东经济学会.自主创新与发展转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66-167.

[9]郑江淮等.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动因、技术学习与政策导向[J].管理世界,2004,(11):29-46.

责任编辑:吴妍妍

*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

(编号:12020503066)、2013年度安徽省社联课题“创新驱动支撑安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编号:A2013023)的研究成果。

2014-01-26

王泽强,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安徽驱动机制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