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市场,原创VS引进
2014-03-07徐小丽
徐小丽
早年在政治学中有一个流行语汇,叫“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腐蚀和侵略”。当时,真是谈“资”色变。后来这个观念慢慢改变,融会贯通,则是更时髦的说法,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出现了。以至于现在,身边随便一个物件,都有着中西方交融的痕迹。但是,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动漫领域,却一直有着水火不容的架势。要么祭出纯原创的大旗,要么就是高喊“引进”的口号。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地区就开始刮起日本漫画的旋风,一时间风头无俩,《圣斗士》《樱桃小丸子》《聪明的一休哥》《灌篮高手》《棋魂》……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几乎都是日本血统。而这些漫画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影响之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小丸子做的钥匙扣,打开抽屉的刹那会有淡淡暖意涌入心头;身披黄金战衣的星矢霸占了记事本的封面,翻开时感觉热血沸腾;而帅帅冷冷的流川枫、坏坏的二货樱木花道和永远正能量爆棚永远正确的“大猩猩”,则成了选择男朋友的标签热词……那些年我们挑灯夜战,躲在被窝里偷看漫画,被父母左堵右截,缩短吃饭时间偷看动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漫画和动画,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或男孩),就这样成了我们永恒的回忆,以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而这些日漫的基因之强大,也超过了台湾地区漫画出版人的判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危机意识的台湾地区出版人就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台湾地区原创动漫,并通过设立奖项、培养漫画新人、培育本地漫画市场、举办各类推广活动等,也确实培育出了“漫画女王”游素兰等漫画家。但这个成绩,相比较台湾发达创意产业中其他的部分,确实稍显逊色。此后,台湾地区漫画市场似乎后继乏力,日本漫画卷土重来,愈发汹涌。以至于2013年“台湾文化部”在举办旨在促进台湾本土漫画的“金漫奖”时,一连三天都在播日本动漫歌曲,“部长”龙应台大为惊讶,在质疑主办方此种安排匪夷所思的同时,也“对台湾的漫画市场长期受日本作品影响感到忧心”,反省应该“加强动漫产业,多生产属于自己原创的作品”。
反观中国大陆,原创动漫似乎已经蔚然成风。《知音漫客》的发行量,其排名已经走出中国,达到全球级别,号称全球发行量第三;细分漫画市场的杂志也正茁壮成长着,如专注于少女漫画的杂志《花样》和专注于少年黑白漫画的杂志《少年P》。此外,漫画作者大神的年收入,也被好事者制成“富豪榜”,土豪范儿十足,多部知名文字小说,如《斗罗大陆》《盗墓笔记》等的漫画版的发行量和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影响力,也都远远超过了文字版。《中国卡通》这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推出的漫画杂志,更是标榜自己是中少社老牌刊物《儿童文学》的漫画版。可见漫画的力量异常强大。即使故事不是原创,至少也要来个漫画原创版。反之在大陆的引进版漫画却是命运多舛。最早的《龙漫》日渐萎缩,近年来打着日漫的名头,想要在大陆开疆拓土的《天漫》系列、《劲漫画》以及吹了三四遍风却迟迟不见落地的《漫画行》,都多少让经销商、读者和整个市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两相对比,在大陆,还是原创比较能刺激读者的味蕾,也就是说比较“吃香”。
这一两岸间大相径庭的状况,让很多人觉得奇怪。一向以创意产业发达自诩的台湾地区,为什么偏偏在漫画市场遭遇滑铁卢?那么多创意达人和热血出版人,为什么偏偏对庞大的原创漫画市场绕道而行?最终原因还是绕不开“日漫”。在台湾地区的原创漫画还是星星之火之时,已经有一套成熟体系和强大作品的日漫大举入侵,在对本地的原创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这些星星之火很快就被吹灭,无法呈燎原之势。等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已为时晚矣。而在中国大陆呢,原创的漫画和动画,却是被保护得很好,政府每年发放给动画公司的补助是以动画时长之分秒来计的。不过这也催生了一批在市场上无法盈利却靠拿政府补贴过日子的动画公司。这种畸形的公司生存方式,也非常让人担忧。如此看来,面对外来漫画,敞开型毫无保护和封闭型保护过度,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本土漫画市场的健康发展。至于如何保护,如何允许竞争,还真是考验主管部门智慧的一个大难题。